缭绕|碑刻中的扬州大运河( 二 )


梅花才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馥馥清风来月牖,枝枝画意入云栏。
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更喜翠峰余积雪,平章香色助清欢。
乾隆辛未春仲平山堂,御笔
清风明月、清欢雅意中,遥想起北宋文豪欧阳修,并不比“江左风流宰相”谢安逊色半分,徜徉在如此景色中,心生无限喜悦。此碑使用行书字体,点画圆润姿媚,婉转流畅,字形端庄,重心平稳,大小几乎相等。但是通篇横画的倾斜角度大都一致,点画之间的连带将本不疏朗开阔的字内空间进一步“侵占”,结体有繁密而不透气之感。近人马宗霍评乾隆书法:“圆润秀发,盖仿雪松,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虽饶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然而,这少了“雄武之风”的碑刻恰恰与扬州的春风十里、温柔和煦相一致,以书法绘制大运河如诗的篇章。
嵌于邗江区大明寺的《重游平山堂口占七绝诗碑》描绘了大运河沿途风物以及平山堂周围的景致。“青芦袅袅漾微风,笑指前溪是处通”,开篇就提及在扬州水道泛舟之感,船边有苇草相伴,本以为前方狭窄无路,走近才发现这些湖水、运河处处相连,四通八达。碧水涟漪,杨柳绕郭,白鹭栖息,台榭逶迤,好一派美不胜收的画中之景。此碑由晚清大臣陈士杰撰文书写。他是曾国藩的幕僚、弟子,也是李鸿章的同窗,曾担任过多地巡抚,在河工、教育等方面都颇有成就。其书法秀美灵动,点画流畅自然,横画细而倾斜,结体偏方且较为开阔有序。单字内部偶有牵丝连带,字与字之间独立,可见师法颜真卿、褚遂良等书法大家的痕迹。平山堂为宋庆历八年欧阳修知扬州时所筑,堂前景色一目千里,江南诸山尽收眼底。发源于邗沟的古运河依然缓缓流淌,相传最早的邗城就位于平山堂后的蜀冈中峰。这块碑刻静静地矗立,见证了古运河的兴衰起落,扬州市的时移世易。
运河园林:沿岸独特的文化风景
水是运河奔流不息的源泉与动力,大运河沿线城市往往水网密布,扬州城也不例外。不论是唐宋时期运河穿城而过,还是明清时期运河绕城而走,大运河与城市水系皆相辅相生,是扬州百姓的生活水源、生命之源。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话:“增假山而作陇,家家住青翠城闉;开止水以为渠,处处是烟波楼阁。”园林因水而建,与运河的开凿密不可分,再加上雅致碑刻点缀其中,俨然天开图画。南北融通的水流滋润着这座古城,坐落于其中的园林自然具备了北方皇家园林的大气磅礴,以及苏杭私家园林的小巧灵秀,呈现出南秀北雄相得益彰的特点。
《个园记碑》嵌于扬州古城东北隅、运河沿岸著名的私家园林个园“抱山楼”中。共五方,皆为小横碑,宽1.28米,高0.38米,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刘凤诰撰文,吴鼒题跋。个园是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嘉庆年间在明代寿芝园故址上改筑而成,“园内池馆清幽,水木明瑟,并种竹万竿,故曰个园。”这座园林以竹石取胜,竹影横斜,曲径通幽,行至尽头便看见写有“竹西佳处”的匾额;四季假山用不同石料堆叠成“春、夏、秋、冬”四景,被称为园林史上的孤例。正如《个园记》中所言:“叠石为小山,通泉为平池,绿萝袅烟而依回,嘉树翳晴而蓊匌。……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此文撰者刘凤诰有“江西大器”之誉,擅文章、富辞藻,这一碑刻是颇具刘氏书法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点画沉着厚重,饱满而不失婉约;使用楷书,笔断而意连,书写感极强。结体长扁皆有,取外拓之势,灵活多变,是难得的书法佳品。难怪他贡士殿试时虽作文迟缓,却因书法秀劲特许延长时间完成终篇,赐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刘凤诰殁于扬州,其诗文、书法与园林、碑刻一道,铭记着运河流过扬州的美丽过往。
清代著名的园林大家朱江在《扬州园林品赏录》中说道:“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除个园以外,坐落于广陵区徐凝门街66号的何园也颇具特色。这座园子相距古运河不到千米,是沿河而建的私家园林,被称为“晚清第一园”。何园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园主何芷舠在明代双槐园基础上修建而成,取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诗句,命名为“寄啸山庄”。园中建筑既有西方特色,又吸收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诸家私宅庭园之长,并广泛使用新材料。何园中1500米的复道回廊最有特色,享有“天下第一廊”之美誉,构成园林建筑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业内专家称其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园主何芷舠有收藏之好,颇善书画,与黄宾虹往来密切。就在这复道回廊中镶嵌着不少名流碑刻,书卷气浓厚。如东晋王羲之的《唐人双钩十七帖石刻》、唐代颜真卿的《三表帖石刻》以及苏轼的《海市帖石刻》。其中《三表帖石刻》尤为珍贵,乃其他历史文献之罕有材料,由《谢赠祖官表》《谢兼御史大夫表》《让宪部尚书表》三帖组成,与《颜鲁公文集》所载内容稍异。所用字体为行书,点画雄健有力,有篆籀笔意,字形外拓开阔,整体风格丰腴浑厚,与颜真卿代表作《祭侄文稿》《争座位帖》风格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