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类型的孩子最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你家在其中吗?

我最近一直在读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著作 , 比如《超越自卑》、《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
上一篇文章写的是“宠溺是万恶之源” , 受到了很多朋友认可 。 但是有些留言说:“不爱孩子 , 难道要打骂孩子吗?打骂孩子会导致更多的问题 。 ”
其实 , 这样说的朋友弄混了两个概念:
(1)爱和溺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 , 本质不同 。
(2)溺爱的反面不是打骂 。 溺爱和打骂是教育孩子的两个极端 。
这篇文章约4000字 , 阅读用时约10分钟 , 内容包括最容易成为问题儿童的三个类型 , 对应的原因、结果 , 以及父母的调整方法 。
(一)三类孩子最容易成为“问题儿童”
阿德勒在讲解自卑感和自卑补偿机制的内容时 , 曾提到有三类孩子能很清楚地表现出他们具有补偿性的心理特征 。
这种自卑补偿一旦过度/错误 , 就容易走向偏离的道路 。
【自卑补偿】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自卑感 , 有的人通过“自卑”表现出来 , 有的人则刚好相反 , 通过“优越”表现出来 。 (比如 , 越在意学历的人 , 就愿意在能显示自己学历的场合突出这一点 。 )
自卑补偿
三个类型的孩子最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你家在其中吗?】阿德勒说:“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内在的自卑感 , 它刺激想象力并诱发企图去改变个人的处理 , 以消除这种自卑感 。 个人处境的改善导致自卑感的减弱 。 心理学把这视为一种心理补偿 。 ”
案例:
一个孩子家里很穷 , 买不起漂亮的东西 。 这个孩子心里就会因此形成一定的自卑感 。
有这种自卑感不可怕 , 可怕的是孩子面对这种自卑感的解读方式 , 以及由此给他带来的行为方向 。
这种情况下 , 这个孩子可能出现以下解读方式或补偿方式 , 我能想到有这四种:
家里很穷 , 父母很差劲 , 给我提供不了漂亮的衣服 。 ——怨恨 , 并无能为力 , 持续自卑 。
孩子看到父母很辛苦养家 , 接纳家里的状况 , 理解父母 , 同时能说服自己不再追求外在的虚荣 。 ——正向补偿 。
孩子捡废品赚钱 , 给自己攒钱买衣服 。 或者 , 孩子长大以后通过工作 , 给自己买很多漂亮的衣服 。 ——正向补偿 , 导向积极阳光的正确方向 。
孩子感觉命运对他不公 , 见不得别人因此开心 , 故意去破坏他人的漂亮衣服 。 ——错误补偿 。
孩子去偷窃、抢劫 , 然后给自己买漂亮衣服 。 ——错误补偿 。
当孩子的目标指向“正向补偿”的时候 , 孩子的人生路才会越走越顺 , 越接近成功和幸福 。
但是 , 这种解读方式和补偿方式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自由选择 , 或有能力选择的 。 有的孩子选择的错误方式自己不知道 , 父母也不知道 , 因此偏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 , 从而造成很多困境和悲剧 。

三个类型的孩子最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你家在其中吗?
文章图片
这三个类型的孩子包括:
(1)被溺爱的孩子
被溺爱的孩子 , 在遇到问题/困难的时候 , 最容易做出的解读方式便是:
——别人错了!别人做得不到位!别人应该如何如何……
他们给自己的补偿方式也多半会选择:
——让别人付出代价 。
比如:
上学迟到了 , 埋怨父母叫他起床太晚了、昨晚没给他收拾好书包、准备好衣服……
工作没完成业绩 , 埋怨领导给他的任务太重了 , 同事太不配合了 , 客户太难伺候了……
婚姻亮红灯了 , 埋怨伴侣做得太差 , 不理解不关心他 , 处处和他作对……
【多说一句:爱与溺爱】
上一篇文章中 , 有家长留言:她的孩子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 没让孩子做过家务 。 可是出去上学住宿的时候 , 孩子能很快融入 , 会自己洗衣服叠被子 , 自立能力很强 , 还努力去赚奖学金 , 工作以后也很独立……
我想说 , 溺爱是没有原则和底线的行为 , 溺爱的父母会在方方面面体现溺爱 , 家务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 。
我们的孩子被学业压缩得没有多少自由时间 , 我还曾经一度帮女儿做作业 , 只希望她能早些上床睡觉 。 但是 , 这是溺爱吗?这不是溺爱 , 这是“爱” 。 我偶尔的帮助并没有让她变得依赖我 , 也没有影响她独立 。
首先 , 这个网友说得有些夸张了 。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 总不能孩子上小学初中了 , 父母还在帮孩子穿衣服、喂孩子吃饭吧?顶多可以理解成:父母没有主动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活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