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烧伤”的贺兰山:煤层自燃三百年 每年损失10亿元

贺兰山汝箕沟矿区煤层自燃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多因工人井下取暖或地面火未熄所致 。上世纪90年代,贺兰山区中小煤窑到处乱采,老火区加剧发展,新火区不断产生 。
汝箕沟矿区28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25处火区,其中5处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 。火区影响总面积已超3.3平方公里,最深达280米,且以每年14米至16米的速度向周边蔓延 。
整个矿区太西煤探明储量为5.8亿吨,目前还剩约2.7亿吨,其中受火区影响的资源储量为6700多万吨 。一些山头已经被烧塌,山体表面变成红褐色,就像丹霞地貌 。
数据显示,火区燃烧每年仅排放颗粒物、二氧化硫就达1.29万吨和5324吨,相当于一个中型火电厂排放量的269倍和24倍 。
目前,火区损毁土地面积约332公顷,按年平均10米的扩展速度估算,汝箕沟每年损毁土地面积预计达16公顷 。而且二道岭火区火势正在逐步扩大,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二道岭火区连成一片 。
据估算,火区每年烧损太西煤量约115万吨,直接经济损失约10亿元 。按目前火势发展预测,50年后,汝箕沟矿区保有的太西煤可能燃烧殆尽 。
煤层自燃三百年,贺兰山生态修复“添了难”
首发:2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 于瑶、刘海
大石头火区一处明火点 。
汝箕沟矿区内一处火区,因煤层自燃,山体开始塌陷,部分山体也由青灰色变成了红褐色 。
雄峻秀美的贺兰山被誉为宁夏的“父亲山”,它横亘宁夏北部,阻挡着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蚕食,因此成就了沃野千里、稻花飘香的宁夏川,造就了富饶美丽的“塞上江南” 。
贺兰山既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一座蕴藏丰富矿藏的宝山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三线建设开始,贺兰山丰富的煤炭、硅石资源陆续开挖开采,在贺兰山下崛起一座新型工业城市——石嘴山 。数十年挖煤开矿,不断释放资源“红利”,也让贺兰山伤痕累累 。
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壮士断腕、重拳出击,铁腕整治贺兰山势在必行 。投入资金近百亿元,经过3年多整治,荒山秃岭重又绿意盎然,喧闹的山谷沉寂下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不过,修复贺兰山复杂的生态系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虽然贺兰山不再因人为破坏而“哭泣”,但是地下煤层自燃的不断蔓延,不仅释放有害气体、破坏土地,还危害动植物 。
全面提升贺兰山生态治理修复成效,除了植树造林、退出矿企、消除非法人类活动,还需要给贺兰山山体来一次全面体检,实施一台“微创手术”,消除困扰贺兰山的“自燃”破坏,给贺兰山这道生态屏障强筋健骨 。

|被“烧伤”的贺兰山:煤层自燃三百年 每年损失10亿元
文章图片
↑2020年10月30日,大石头火区一明火点 。从缝隙向里看,山体内部像炉膛一样呼呼燃烧 。采访人员 刘海 摄
抚平伤痕
贺兰山位于宁蒙交界处,东临银川平原,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南北长约220公里,东西宽约20-40公里 。它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是200毫米等雨线、干旱与半干旱、畜牧区与农耕区、内流区与外流区、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联动全国气候格局,稳定了季风界限 。
贺兰山富含煤炭、硅石等矿产资源,同时森林资源总面积达27600公顷,分布有我国戈壁荒漠区乃至整个亚洲荒漠区特有植物,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非常珍贵 。
然而,贺兰山蕴藏的丰富矿产资源在为人们不断释放资源“红利”、支撑当地工业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也经历着难以避免的人为破坏 。一个世纪以来,开膛破肚式的采掘,让贺兰山满目疮痍、伤痕累累,山脚下成百上千的小散乱污煤炭洗选、加工企业,靠山吃山、牺牲环境,贺兰山在“哭泣” 。
伤筋动骨,方可脱胎换骨 。2017年以来,针对贺兰山生态破坏严重,点多、面广,生态脆弱,治理难度大等问题,宁夏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壮士断腕开展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
“我们坚持把贺兰山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分步精准施策,实施保护区内外一体化治理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崔奇鹏说,第一步开展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第二步在巩固提升整治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外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
自贺兰山生态“保卫战”打响以来,宁夏共确定了保护区内169处整治点,并全部完成了综合治理,83个矿权、50处工矿设施全部退出拆除 。关闭退出了外围的所有露天煤矿,对重点区域656家“散乱污”煤炭加工企业采取关停取缔、升级改造等方式全部完成整治,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45个点位也全部完成基础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