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尚|袁尚锋:“中医”之梦 萌于儿时

红网时刻1月28日讯(通讯员 尚客君)1963年岁末 , 在湖南省中部偏东的株洲县白关镇 , 一名男婴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呱呱坠地 , 取名袁尚锋 , 寓意可见 。
袁尚|袁尚锋:“中医”之梦 萌于儿时文章插图
袁尚锋 。
此时 , 十余公里外的姚家坝乡一位善于治骨的名人——张紫庚 , 早已誉满潇湘 , 他是湖南骨伤届公认的两大学术流派“南詹北张”中的“北张”第五代传人 , 早在1930年代 , 张氏父子由株洲来到长沙挂牌行医 , 凡求治者 , 十愈八九 , 被时任省长授予“今之华佗”匾额 。
1950年代 , 张紫庚在株洲的诊所由其妻子林应凡主诊 , 1954年上海石氏骨伤科传人施访梅来到株洲与林应凡等人创建“健康伤科联合诊所” 。 4年后的1958年8月 , 他们和另外两家诊所在河东联合组建“株洲市联合医院” , 这一年便是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元年 。
在这一年年初 , 张紫庚张健民父子来到湖南省中医院创建骨伤科 , 即后来大名鼎鼎的湖南省中医附二骨伤科 。
多年后 , 袁尚锋大学毕业来到伤科医院工作 , 他从恩师施访梅的手中接过“北张”的衣钵 。 作为第七代传人 , 他与张紫庚素未谋面 , 但两位“近邻”确在医学上结下了“祖孙”之缘 。
神奇的“瓦罐”
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 , 袁尚锋爷爷喜中秀才的消息不胫而走 , 在十里八村一时传为佳话 , 新中国成立前他创立和管理族里的学校 , 给族里幼小传授知识、启迪智慧 。 其父追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 袁尚锋就是在这样的书香门第耳濡目染成长的 。
说起对医学的最初印象 , 袁尚锋称绕不开小时候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能看到的那一尊尊深色瓦罐 , 以柴火煎熬 , 白色雾气氤氲而出 , 甘甜芳香沁人心脾 , 小小的他总喜欢耸着鼻尖俯身去闻 ,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 , 人们的味觉世界也极其单调 , “中草药浓郁的芳香算是嗅觉的一次盛宴了 。 ”
据袁尚锋回忆 , 其祖父一副十足的秀才风范 , 遇书欲看、有书必读 , 其中就包括一些医书 , “因此他略懂一些医理 , 家里人偶有小疾 , 能采用一些偏方 , 配上中草药 , 以瓦罐熬煮 , 服下汤剂 , 时有好转 。 ”
祖父驾鹤西去后 , 这一“传统”由袁尚锋的母亲继承了下来 。
每逢小疾略大 , 自家“疗法”不尽如人意时 , 便有郎中登门施治 , 那一袭中山装 , 印着十字架的小药箱 , 都给童年时期的袁尚锋带来了无限的仰慕和向往 。
“望、闻、问、切”之后 , 只见郎中熟练地从上衣兜里抽出钢笔 , 那笔尖就像一只上下翻飞的蝴蝶 , 不一会儿 , 粗糙的灰白色纸面便被潦草的蓝色字迹占满 , 像是一幅抽象画 , 充满了未知与神奇 。
印象深刻的是家里的大人竟也不能从这药方上认得一字 , 而带着前往中药铺 , 抓药的人竟能轻松识得 。 药到病除 , 也让袁尚锋打小就体会到了中医的力量 。
【袁尚|袁尚锋:“中医”之梦 萌于儿时】“那时 , 郎中到家后 , 人们都很尊敬他 , 要把平时舍不得吃的拿出来招待 。 因此 , 从小我就非常羡慕郎中 , 一是觉得有神奇的本事 , 二是能够挣饭吃 。 ”袁尚锋回忆道 , 郎中就像一座图腾摆在乡亲们的心里 , 十分地敬仰和膜拜 , 如果说小孩子和青年人心中有梦的话 , 将来能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郎中便是直观可见 , 感受最深的理想职业 。
这一桩桩 , 一幕幕拼成了“中医”的模样 , 就像一粒粒种子深埋在童年时期袁尚锋的心底 , 在时间的酝酿下 , 等待萌发 。
静心的学生时代
打小 , 袁尚锋就比同龄人安静些 , 说起话来含蓄温婉 , 做起事来不紧不慢、有条不紊 , 有人说他像位姑娘 , 也有人说他像位老中医 , 说者无心 , 听者有意 。
从小学到初中 , 袁尚锋都是在大队读的 , 当时的“村”名曰“大队” , 很多农村孩子一边读书 , 同时还要参与家庭劳动 , 放牛、砍柴、种菜等样样做得有板眼 , “那时候课本内容相对较少 , 只要上课认真听讲 , 课后完成很少的作业 , 成绩就不会差 。 根本不需要课后补习 , 也没有补习机构 。 ”
就在袁尚锋初入学门的第二年 , 一代治骨巨擘张紫庚因病陨落 , 享年79岁 。 巨人已去 , 其治骨理论长存 , 他的得意门生 , 知名中医骨伤名师孙达武将之总结为“功能为首、时间为金、肿痛为警、从瘀论治 。 ”
这期间 , 株洲市联合医院易名为株洲市工农兵医院 , 袁尚锋入学的头年四月 , 易名为株洲市南区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