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位雪兰莪甲必丹叶观盛,吉隆坡有他的街名,皇清赏戴花翎( 二 )


最后一位雪兰莪甲必丹叶观盛,吉隆坡有他的街名,皇清赏戴花翎
文章插图
叶观盛1889年至1901年,叶观盛被英殖民当局任命为华人甲必丹。在1892 -1894,他利用华人甲必丹之名衔,向当地政府申请承包烟酒饷码,股额一百万元,获利倍增。日后他还开设赌馆和当店,更是财源广进。提及吉隆坡的城市建设,举个例子。十五碑的英文,名叫“Brickfields”,事实上就是叶观盛当年烧砖窟的地方。业务扩张至新加坡,他当年在新加坡罗敏申律开设的那间“新兴泰”(Sin Heng Tye)商行,也是规模宏大,聘用陈强益为经理。在那个时候就运用职业经理人来经营,也算是超前的。在吉隆坡的“新就记”,是当时吉隆坡最响亮的店号,妇孺偕知,无人不晓,仅次于陆佑家族的“东兴隆”。叶观盛在“甲必丹”任职期间,肩负英殖民当局和华人社会沟通桥梁的任务。据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的资料,他帮助英殖民政府解决了许多矿场的纠纷及调停法庭案件,另外还协助处理矿场老板与矿工之间的劳资问题。任职甲必丹期间,叶观盛也积极处理华籍移民问题,为刚到吉隆坡的侨胞安排到矿场、园丘或商号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吉隆坡社会,男多女少,常出现贩卖妇女的社会问题,叶观盛也担起保护女性的责任。在雪兰莪议会服务期间,他还为政府提供许多有关华人法律和习俗的资讯,被评价为是一位享有诚实和正直名声的人。除了在华人社会各个阶层外,叶观盛也受到马来西亚当地欧洲社群的欢迎。
最后一位雪兰莪甲必丹叶观盛,吉隆坡有他的街名,皇清赏戴花翎
文章插图
吉隆坡市中心的叶观盛路叶观盛发家后,一向热心慈善和教育事业,1881年,他捐巨款创建“培善堂”,施医赠药。1894年,他又创立了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 Institution),是这家英文书院的重要创办之一。为救助那些流离失所、瑟宿街头的人,和纠合几位华裔领袖创建“大华楼”(Tai Wah Ward)于“平民医院”(Pauper Hospital),主要是收容那些离乡背井、沦落天涯的不幸者,并给予医药和生活照顾。因大华楼花销巨大,他们又创设“大华楼基金委员会”,并设委员五人,叶观盛任主席。树高千尺,不忘其根。据《叶观盛传略》记载,修建于十九世纪末的叶氏祠堂,是当时家乡赤溪县境内最华丽和高贵的建筑,建好后,叶观盛的亲人曾入住在其中,遗憾的是,这座祠堂后被拆毁于战争期间。清光绪年间,叶观盛曾回到家乡赤溪,为家乡捐资修桥筑路,做了不少好事。另外,当年他于赤溪城内建起的宫廷式住宅一栋,正门额上的柚木牌匾,就是上京晋见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时为皇帝所赐的牌匾。在马来西亚任甲必丹期间,为谋求同乡福利,联络情谊,沟通声气,他于1885年独资创立了赤溪公馆,迄今公馆仍屺立在吉隆坡的苏丹街85号。光阴似箭,转眼间吉隆坡赤溪公馆成立迄今已是135年了。如今的赤溪公馆五层新厦,是1997年重建完成的。
最后一位雪兰莪甲必丹叶观盛,吉隆坡有他的街名,皇清赏戴花翎
文章插图
吉隆坡开埠以来的福建人、惠州人、广府人
最后一位雪兰莪甲必丹叶观盛,吉隆坡有他的街名,皇清赏戴花翎
文章插图
赤溪镇的擂糖糊客家习俗叶观盛的老家赤溪,作为广东台山唯一的纯客家人聚居地,近年来会举办擂糖糊大赛及客家美食节。其中,擂糖糊就是赤溪客家美食文化特色代表之一。客家人在长期辗转迁徙中,养成了刻苦耐劳、坚毅刚强、勤劳善思、勇于创业、团结拼搏的精神,也保留着古老的中原文化、习俗、传统,有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讲着自己的语言客家话。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自开埠以来的主要华人族群到底有多少,另外,他们又是如何保留自己的文化、习俗及传统,彼此又如何认同呢,认同的规则及途径又是什么?
最后一位雪兰莪甲必丹叶观盛,吉隆坡有他的街名,皇清赏戴花翎
文章插图
吉隆坡威镇宫观音寺吉隆坡,于1857年开埠,有“世界锡都、胶都”之美誉,于1957年成为刚从英国独立的马来亚联邦的首都,后又从雪兰莪州划分出来。从1857年吉隆坡开埠,以叶亚来为首的惠州客家和以叶观盛为首的广府(台山赤溪)客家,成为吉隆坡当地主要的华人社群。吉隆坡于1860年正式建城,到了1884年,英国吉隆坡殖民当局为了吸引更多资本的进入,同时也为了改变原来客家人“以支独大”的现象,将原本由客家人独享的饷码承包权,转让给槟城的福建人。不过,由于当时惠州和广府人的反对,这个承包权又变为福建人、惠州人、广府人共同承包。也正因英殖民政府这个政策的变动,福建人开始大量进入吉隆坡,并很多成为当地第三大的华人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