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北教师:无声滋润最北国土

最北教师:无声滋润最北国土
北纬53度多,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这是中国最北村庄——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红村。村中北红小学的讲台上,王忠雷对即将放寒假的学生事无巨细地叮嘱着。午后阳光照在课桌上,窗外山坡上耸立着一棵棵身披白雪的青松。
“那时候看校名,还以为在县城。”王忠雷笑着说,师范体育专业大学毕业后,他应聘漠河的特岗教师,选择了校名不带“乡”“镇”的北红小学,上班后发现,北红小学只是北极镇中心学校的教学点,距县城130多公里。“完美地避开了乡镇,结果却到了村里。”王忠雷至今已在这里任教10多年。

最北教师:无声滋润最北国土
文章插图
王忠雷在北红小学教室里为学生们讲解习题。新华社采访人员孙晓宇 摄
“没水、没电、没网、没车,冬天大雪封山后,村子彻底‘与世隔绝’。”王忠雷回忆,刚到北红村时,村里不通自来水,每天供电仅三四个小时,没有互联网,缺乏公共交通,下班后读书看报都没法实现,村里买不到吃的,有时只能干吃主食,在他之前的老师都是干几个月就走。物质与精神双重贫瘠,让他也有了离开的打算。“太阳落山后村里又黑又静,和我妈打电话,我哭了。”王忠雷说。
学生们看王忠雷“太可怜”,不约而同从家里带来一堆蔬菜,有村民杀猪,也给他留最好的肉。王忠雷不忍心了,他想,再待一学期,一学期结束,他又想,送走这届学生。“送走一届又想再带一届,结果一直待到现在。”

最北教师:无声滋润最北国土
文章插图
王忠雷在北红小学教室里为学生们辅导功课。新华社采访人员孙晓宇 摄
“年纪轻轻跑到大山里教书,不容易。”学生汤雨涵的父亲汤雁说,村里有了“不走”的老师,孩子们才能更安心学习。
位置偏远,师资紧张,学校条件也不好。王忠雷又教上数学课,为提高教学水平,他无数次外出旁听外校老师上课,参加培训。有人把体育老师教数学当笑话,王忠雷不爱听,下决心把数学教好。“上课缺长方体教具,我就找个土豆用菜刀切一个。”王忠雷说。
王忠雷到北红小学三年后,女友于晶也到这里工作,学校教学由“单出头”变成“二人转”。后来他们结婚了,仅有的十几名学生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为支持儿子工作,王忠雷的父亲也来到北红小学帮忙烧锅炉,这里真的成了他的家。

最北教师:无声滋润最北国土
文章插图
北红小学教室里的学生正在做习题。新华社采访人员黄腾 摄
2020年夏天,王忠雷完整教过六年的第一届学生升入初中后,多人中考分数达到地区重点中学录取标准。学生们打电话说:“老师,我们给你正名了。”王忠雷高兴得“在屋里来回蹿”。
10多年里,王忠雷经历过煤气中毒,经历了结婚生子,北红村也摆脱了贫困,实现了通电、通水、通网,并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发展旅游。村民接受教育意识变强,学校条件变好,投影仪、电脑、文体用品逐渐齐全。王忠雷说,这些年共有40多名学生从这里毕业,升入中学、考上大学。
目前北红小学算上王忠雷夫妇仅有4名教师,十几名学生。王忠雷说,现在他依然不确定能在这里坚持多久,但他和妻子将永远珍视在最北国土当老师的经历。“守土保疆,不仅仅有着用生命与鲜血去拼搏的宏大壮烈,也需要知识与文化的润物细无声。”王忠雷说。(采访人员黄腾、孙晓宇、王君宝、邢路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