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数字寿光,味道如何?

寿光|数字寿光,味道如何?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受访对象)
经济观察报 宋馥李/文 最好吃的西红柿是什么味道?
在寿光那几天 , 我吃了好多西红柿 , 酸中微甜的 , 酸甜各半的 , 酸甜多汁的……每走进一个大棚 , 总有人怂恿你摘一个尝尝 。 一边品尝 , 一边嘟囔着 , 怀念小时候吃的西红柿 , 汁儿多、甜里带酸 , 下了锅 , 很快能炒出浓稠的番茄酱来 。
寿光市孙家集街道办事处主任李晓东告诉我 , 在寿光要找到这种西红柿 , 得有一双识货的慧眼——西红柿的品种太多了 。
经过一番考察才知道 , 番茄炒蛋的最佳原料 , 要用寿光的樱桃西红柿 。 零售价不菲 , 20元一斤 , 卖得好着呢 。
六代半大棚
寿光最南端的孙家集街道 , 已经是气派的现代化小镇 , 进入三元朱村 , 抬眼便是彩绘蟠龙的牌坊——这里是中国蔬菜大棚的发祥地 。
李晓东说 , 要讲寿光蔬菜 , 哪能不提两个人!谁?王乐义和王伯祥 。
1989年 , 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和16位村民 , 冒险建起17个示范棚 。 说冒险 , 是因为建大棚要砍20多亩青玉米 。 几个月后 , 黄瓜大棚获得成功 , 中国第一批越冬黄瓜上市 , 各地菜商高价抢购 , 三元朱村批量制造了万元户 。
1990年 , 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 , 一举推广了5000多个蔬菜大棚 , 寿光农民家家户户建大棚 。 有了蔬菜 , 王伯祥又划出一块地 , 专门给菜农交易、搞批发市场 , 随后逐步扩大 , 寿光成了辐射华北的蔬菜集散地 。
从此 , 大棚让北方人的冬季从大白菜和土豆中解放了出来 , 能吃到新鲜的黄瓜和西红柿了 。
蔬菜大棚就此从三元朱村发轫 , 30年间走向了全国 。 一项不完全统计是这么说的:全国的新建大棚 , 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 每年有8000名以上寿光籍农业技术人员 , 在全国30个省指导蔬菜生产 。
平均每隔四五年 , 蔬菜大棚便从这里迭代一次 , 再渐次辐射全国 。
第一代大棚最接地气:矮矮的土墙 , 一道道竹撑子撑起塑料薄膜 , 说是暖棚 , 其实保温性能不咋样 , 冬天要靠烧煤加温 , 才能确保蔬菜在来年的农历正月上市 。
第二代大棚 , 棚体加高了 , 有了水泥立柱与竹竿架结构 , 人进去能直起腰了;第三代大棚 , 棚体跨度和高度增高增宽、墙体变厚 , 自动卷帘机代替了木门;第四代大棚 , 棚体升级为钢筋骨架结构 , 大棚更加骨感现代 , 棚宽能达到14.5米 。
第五代大棚 , 棚体开始向下要空间 , 演变为半地下、无立柱的大空间 , 棚内宽敞透亮 , 种植面积约1.8亩;第六代大棚 , 是真正的“大”棚 , 下挖1.2米 , 棚高6.5米 , 棚宽21.7米 , 种植面积陡增至2.5亩 。
【寿光|数字寿光,味道如何?】如今的大棚正在快速智能化 , 有人叫做第七代大棚 , 三元朱村定义为六代半——大棚还在不断更新 , 每个大棚都是一个植物工厂:里面有温控、喷药、补光和水肥一体化设施 , 通过手机APP可以操控一切 。
寿光最先进的大棚 , 要属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的大棚 。 他领衔规划设计了国内最大的单体智能温室 , 正在探索全球尖端大棚——集成了120多项发明专利、面积达8万平米 。 这样的大棚 , 采用了基础下挖、智能外保温、空气能热泵加热、日光温室余热回收等最先进的保温科技 。
如今 , 寿光的大棚蔬菜面积发展到了60多万亩 。 这里生长的蔬菜 , 通过发达的销售网络和物流体系 , 输送到中国的大城小镇:南到广东、北到黑龙江 , 再远到韩国和日本 。
寿光|数字寿光,味道如何?文章插图
会卖菜的年轻人
寿光的菜走出去了 , 来寿光的人一年比一年多 。 寿光本地的年轻人 , 也从父母手上接过大棚 , 当起了现代农民 。
在寿光当农民 , 是令人艳羡的事儿 。 新一代大棚 , 早就摆脱了繁复的劳作 。 蔬菜不必从下种子开始 , 种苗供应商会上门送货 , 把蔬菜种苗摆到合适位置 , 日常管理主要靠手机 , 即便最费人力的采摘和包装 , 也常常由外来劳动力解决 。
年轻人没有去大城市的吗?
李晓东轻笑一声告诉我 , 经营一个蔬菜大棚 , 年收入大差不差20万 , 年轻人经营两到三个棚 , 是啥日子?你盘算盘算 , 还去大城市做啥?
在王乐义将大棚引进寿光那年 , 农二代王建文出生了 。 2017年 , 王建文开了个网店卖菜 , 想法很简单 , 把自家和亲戚朋友家的蔬菜瓜果卖出好价钱 , 现已创立寿光文诚控股集团 , 多元化服务于蔬菜和水果等生鲜供应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