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走桥习俗
在有些地方元宵节有走桥的习俗 。要连着走过3座桥,可能和十六日的“走百病”的习俗差不多吧 。在十六日晚上,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走一走逛一逛的,周用还有一首《走百病》的诗:“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 。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兼头风 。踏穿街头双秀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蹄珊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薪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去年同伴今希有,几人可卜明年走?长安主人肯居停,寂寂关门笑后生,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 。”
在江苏地区还有一些迷信的风俗,兹介绍如下:
元宵正月望习俗
元宵节有正月望的奇俗,在正月十四那天,一些乡民便要束几个稻篙,放在田中 。用面粉揉成数百个像棉花形状一样的面果缀在秸上,再将这假棉花秸插在田边 。到了十五夜间,每个人手里拿一根燃着了一端的草把柏枝,放声歌舞 。所唱的歌词有多种,如:“正月半,放烧火 。别人家菜才栽,我家菜已经上了街 。别人家黄豆般子大,我家黄豆盘篮大 。
别人家棉花瘦且低,我家棉花壮了要撑天 。”火把烧完后,便把面果摘下,回家炒熟后,分给小孩吃,据说吃了可免灾殃 。
元宵送子习俗
此外元宵节还有送子的风俗 。在元宵节后,二月二以前,有送子的多在这十几天内举行 。“此事亦系出于亲友之所为 。
盖凡年老夫子,及成婚多年而无所育者,亲友知其盼子心切,咸乐送之 。然所送者非人,乃一纸糊之小红灯耳 。间有用砖代者,此砖须取自东门外之麒麟桥砖,否则无效,盖取麒麟送子意也 。其手续由送者先期择一吉日,备柬通知受者之家,临时约集十余人,锣鼓喧腾,乐声大作,持灯或砖送往 。受者则迎迁于门外,以所送之灯或砖悬于望子者之床中,并以酒筵款待送者,聊答盛意 。”将来受的人真的有了孩子,一定会谢以重礼的,而送的人也会欣然接受,因为在他看来孩子是他“送”去的 。
元宵节的习俗-吃汤圆
元宵节传统食俗为吃元宵,意味团圆、吉祥,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 。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 。“元宵”这种食品名称,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 。元宵又叫“圆宵”、“圆子”,南方常叫“汤圆”、“水圆”,宋人因见其煮熟后浮于水中,称之为“浮圆子” 。南宋周必大《平国续稿》记云:“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比……”《岁时杂记》曰:“煮糯为丸,糖为噪,谓之圆子 。”其制法是以各色果饵和蜜糖为馅,用糯米粉团包裹起来搓成圆球,置水中煮熟而食 。圆子与耍狮、舞龙的球一样是月亮的象征物,食圆子含有祭月、赏月的意味 。同时,元宵圆子跟中秋之月饼一样,含有家人团圆的意味 。周必大《元宵浮圆子》诗云:“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1913年,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谐音 。似于己不利,便下令改元宵为“汤圆”,沿用至今 。元宵的品种和吃法 。北宋下在烧沸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物 。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其后,元宵馅又有甜、咸之分 。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馅多为荤馅,单包肉或肉蔬合包 。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卢氏杂说》里的“油炸追子”其实就是一种油炸元宵 。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不少人甚至开始了中西结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为元宵馅之一 。各民族于元宵节普遍有吃汤圆的习俗 。汤圆又称为圆子、团子、汤圆,有实心和包馅两种 。前者将糯米粉揉成指头大小的圆子,加糖水煮熟即可进食;后者将芝麻、花生、果仁、桂花、蔗糖、猪油等混合加工做成馅料,用糯米粉做皮包而制成,香甜可口,为元宵节必备的食品 。壮、汉等民族的汤圆,除甜味小汤圆,尚有咸味大汤圆,以肉、蒜、藕为馅,每个有一两左右,也十分可口,别有风味 。
元宵节的习俗-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日庆典规模最大、喜庆气氛最浓的一种习俗 。民谚云:“三十(指除夕日)的火,十五(指元宵)的灯 。”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 。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 。
声明:本文是由网友投稿,文中所阐述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的立场。
来源:(未知)
【傻大方】网址:/a/2020/1126/00132916.html
标题: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