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NAUer
_本文原题:NAUer
本文插图
“其实我觉得我运气还真的蛮好的哎”留着干练的寸头 , 带着干净温和的微笑 , 汪瑜辉坐在我们的对面 , 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 “我一路走来其实没有碰到什么重要的坎坷和选择分叉 , 应该是我运气比较好吧 。 ”
在刚刚结束的“ 保研大战”里 , 同学们有的与自己理想的学校或专业失之交臂 , 有的收获了自己意想不到的橄榄枝 , 而来自2016级金善宝实验班植物生产类的汪瑜辉就有些不同 , 早在一年前就通过保研进入实验室 , 提前开始了研究生生活 。
在被问到是否是一开始就认定了保研这条路时 , 汪瑜辉的回答非常肯定 , 一路以保研为目标的大学本科生活 , 在别人的眼里似乎应该是辛苦而又坎坷的 。 但似乎对于他来说 , 是 “顺着一条笔直的路走了下去” 。
在操场 , 在相遇
ENCOUNTER
汪瑜辉的导师 , 我校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刚华 , 其研究方向为作物生理生态和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 而作为跟随李刚华教授学习长达四年之久的汪瑜辉 , 目前深造方向正是 研究缓混肥对稻田氮素供应吸收的影响 。
与李刚华教授的相遇 , 在汪瑜辉看来 , 是足球牵起的缘 。 “当时我们足球队有一位学长跟着李刚华教授做研究 , 踢足球时学长跟我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兴趣之下学长将我引荐了过去 。 ”汪瑜辉笑了笑 , 足球对于他四年的影响不可忽视 。 这份炽烈的热爱 , 让汪瑜辉在繁重的学业里得到喘息与调整 , 绿茵场上的一场酣畅对决 , 是身体的锻炼 , 亦是精神的放松 。 更重要的 , 是小小的足球让他遇到了一大群友人 , 让汪瑜辉结识了各个不同年龄的伙伴 , 其中就有很多前辈 。 “他们比我年长 , 他们会传授很多经验与看法 。在遵从自己内心的基础下 , 多听前辈的意见 , 帮助是很大的 。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借助农学院的“导师制度” , 大一下开始汪瑜辉就跟着李刚华教授接触实验室工作 。 从大一下的实验 , 到大二的SRT , 再到大三的毕业设计 , 甚至如今的研究生课题 , 汪瑜辉一直在同一个实验室、同一位导师指导、同一个课题方向 , 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
在农田 , 在沉淀
ACCUMULATE
从大三开始就进入研究生生活 , 汪瑜辉的大学生活过渡在他自己看来十分顺利而流畅 , 研究生时期与本科生时期不同的作息习惯 , 对汪瑜辉而言都如同季节更替般自然地改变与发生 。 一切似乎都是如此得轻松、令人艳羡 , 但这份“自然而然”是以他三年的付出为地基 , 才如此坚实 。
“无论是本科导师制 , 还是后来的SRT、毕业设计与现在的研究生课题 , 我都一直没有改变过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这个研究方向 。 ”成为研究生后对于自己的课题必须亲历亲为 , 也就形成了汪瑜辉在农田间与实验室间奔波的生活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大一时虽然有导师制度 , 但毕竟不是正式的研究生 , 在实验室里也大多只是为当时的学长学姐打下手 , 辅助实施一些与主要课题相关的工作 。 直到成为研究生后 , 才真正主观的进行设计、研究实验 , 所以严格说来 , 中间还是存在差别的 。 ”汪瑜辉说 , 他的本科实验室生活使他更加坚定了未来研究课题方向 。 “多看看 , 多尝试 , 就会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了 。 大一时 , 每个实验室我都去认真了解、认真观看 , 也咨询了很多前辈 , 最后综合了自我喜好以及各方面因素才选定现在的课题——就是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方向 。 ” 分页标题
该技术由 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经过近10年的研究探索 , 对“缓释肥”“控释肥”按照一定比例调配 , 给“水稻餐”按上了神奇的“集成调控器” , 能够一次施肥、全程精准供肥 。 目前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研究和示范应用证实:将不同释放速率的缓控释肥进行科学混合组配 , 使得混配肥料养分释放规律与优质高产水稻二次吸肥高峰同步 。 创新了一次施肥满足水稻一生优质高产所需的“缓混肥” 。 将缓混肥与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相结合 , 构建了 “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性施肥技术” ,实现机插水稻“一次施肥、一生供肥”的效果 。 多年多点示范结果表明 , 该技术减少机插水稻施氮量20%左右、增产6%以上、节省施肥用工3~4次、稻米食味值增加5%以上 , 并能有效减少氨挥发和径流氮排放 , 氮肥利用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55%-60% , 是一项经济、环保、高效可行的先进实用技术 , 适合有机插条件的水稻产区广泛使用 。 此技术研究是 国家和省内高度重视和计划帮助下进行的 。
研究水稻 , 意味着许多时间要在地里度过 。 科研者要伴随水稻从育种、栽培一系列直至成熟 , 期间 , 随时试验、测量数据、比对分析 。 作为团队里的一员 , 汪瑜辉所负责的课题是缓混肥对稻田氮素供应吸收的影响:通过研究缓控释肥处理下土壤氮素转化供应过程、氮转化功能菌驱动机制以及根系响应机制 , 从水稻根系生长发育、土壤氮素供应转化以及氮转化功能菌变化的角度阐明缓控释肥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根际作用机制 , 为促进水稻氮肥高效利用、减少稻田氮素损失提供理论支撑 。
在农田上忙碌过一整个作物生长的时间 , 研究生组们也是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 , 划分土地到个人进行观察管理 。 研究的过程虽然有些漫长 , 但依然充满了对于未知情况的探索 , 与对自我研究的审视和剖析 。
“最幸福的一刻应该是丰收的那一刻吧!”
虽然把大部分精力都献给了水稻技术研究 , 但是所收获的重大进展才是最重要的财富 。
今年 , 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成功入选了2020年农业部引领性十大技术 。
在南农 , 在蜕变
TRANSFORM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南京农业大学|NAUer】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作为金善宝实验班的一员 , 汪瑜辉学习成绩在班上保持稳定;作为足协主席 , 汪瑜辉在打理好日常事务的同时带领我校的球队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
2017年南京高校普通大学生足球比赛、第十九届江苏省省运会、2018年院系杯等等比赛 , 都取得了冠军 。 如何平衡学习与爱好是很多人的好奇点 。
汪瑜辉表示 , 在平衡学习和爱好方面他也并非一直是0失手的状态:“我大二的时候有一段时间 , 足协的工作确实是很忙碌 , 我当时的成绩出现了一些下滑 , 班主任发现后 , 及时提醒了我 , 要端正好学习的态度 , 安排好时间 。 后来经过努力调整 ,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 合理利用片段化的时间 , 把事情合理分配 , 提高效率 。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不过 , 大学生涯里最大的收获 , 于汪瑜辉而言是实现 独立思考 。
“在大学伊始 , 还处于稚气未脱的高中生的状态 , 我经过大学四年的历练与成长 , 比起鲁莽行动 , 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 。 ”彼时汪瑜辉的神态中带着沉稳与自信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汪曾祺先生在《人间草木》里曾言: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 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 ”
以这句来注解汪瑜辉怕是再合适不过 。 他带着所爱的足球来到南农 , 在南农的绿茵场上遇见钟爱的“水稻” , 于是步伐愈加清晰、坚定 , 他将有更广阔的天地 。
照片 | 汪瑜辉
文字 | 全媒体中心 王司瑜 龚珣 钮梦娇
微信编辑 | 全媒体中心 龚珣
校对 | 权灵通
?
- 宗教信仰|南京?北京?陈庆英谈大慈法王释迦也失1414年朝见永乐皇帝的地点
- 迷途的羔羊|想看寺庙和樱花, 那么南京这个地方, 绝对是你的首选之地
- 金陵晚报官方微信|昨晚,新一代青年作家在南京闪耀登场!
- 刘小顺|南京“最尴尬”的商场,明明营业额最高,却总被游客以为是快餐店
- 青岛农业大学|点击!带你解锁“青岛农业大学式新生活”!
- 新华社|南京:栖霞红叶醉游人
- 南京农业大学|“呼·吸” | 运动之美 生命之美
- 江苏|南京堪称“巨无霸”的景区,面积达22500亩,门票260颇受游客喜爱
- 探索未来|南京一景区“很坑人”, 当地人也很少去, 外埠游客去了就后悔
- 冷月印记|南京明孝陵不只有石象路,还有五彩缤纷的水杉林,已到最佳观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