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难忘的记忆,“样板戏”为什么至今仍然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来源;趣闻轶事一锅烩企鹅号
去年夏天 , 我有机会再次走进剧场 , 欣赏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
当剧中的参谋长唱起“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经典唱段时 , 我的左右、前后 , 观众席上响起了低低的哼唱声 。
在剧场演出过程中 , 观众理应保持安静 , 这既是对演员的尊重 , 也是看戏的基本“规矩” 。
出乎意料的是 , 剧院方面居然没有出面干预 。

京剧|难忘的记忆,“样板戏”为什么至今仍然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照
演出在别样的气氛中高潮迭起 , 最后圆满结束 。
当大幕拉上 , 主要演员出场谢幕时 , 剧场再现高潮 , 演员们连续三次谢幕后 , 观众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剧场 。
1958年9月17日 , 上海京剧院一团在中国大戏院正式公演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 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时间 。
《智取威虎山》究竟有怎样的魅力 , 为什么至今仍然广为传唱 , 经久不衰?
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一定不会忘记 , 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 , 在广播电台、剧院戏台 , 八个“样板戏”播了又播 , 演了又演 。
因为没有太多的选择 , 所以 , 无数人看过、听过无数遍“样板戏” 。
不少人甚至能够背出剧中的一些台词 , 哼唱其中的经典唱段 。
直至今日 , 再看、再听“样板戏” , 仍然觉得那几台戏演得有滋有味 , 意犹未尽 。
当年盛演的“样板戏”共有二十多部 , 其中有八部最为经典、最具代表性 , 它们是:
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杜鹃山》、《奇袭白虎团》 。
另外两部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
本文就以《智取威虎山》等现代京剧为对象 , 尝试分析一下它们经久不衰的原因 。

京剧|难忘的记忆,“样板戏”为什么至今仍然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京剧《沙家浜》剧照
首先 , 题材创新 , 传播的是正能量 。
传统京剧主要反映忠臣良将、才子佳人 , 剧情大都体现“打情骂俏”、“封建忠君”、“因果报应”等内容 。
而“样板戏”让“工农兵”成为了舞台上的主角 。
比如 , 歌颂人民解放军的《智取威虎山》 , 歌颂志愿军的《奇袭白虎团》 , 歌颂我党地下工作者的《红灯记》 , 歌颂工人阶级的《海港》 , 歌颂新四军的《沙家浜》 , 歌颂我军女战士的《红色娘子军》 。
剧中的主角一身正气 , 他们是战斗英雄、革命英烈、劳动模范 , 都是时代颂扬的榜样 。
与传统京剧人物相比 , 他们离观众很近 , 自然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
其次 , 创造性地引用了交响乐伴奏 。
传统京剧的伴奏乐器比较简单 , 主要有京胡、二胡、笛子、笙、唢呐、月琴等等 。
这些民族乐器虽然激越高亢 , 穿透力强 ,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 。

京剧|难忘的记忆,“样板戏”为什么至今仍然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京剧《红灯记》剧照
比如音域较窄 , 演奏风格难以统一 , 不容易产生和谐音色 , 缺少表现低音声部的乐器 , 因此伴奏缺乏厚重感 。
而采用交响乐伴奏则丰富了京剧的表现力 , 和谐、浑厚、雄壮 , 气势磅礴 , 特别符合样板戏需要表达的主题 。
第三 , 念白、唱词精雕细琢 。
这几部样板戏的唱词非常出彩 , 剧中人物的念白也都朗朗上口 , 一改传统京剧拖拖沓沓、晦涩难懂的弊端 。
当然 , 为了打造这几部经典之作 , 各方面的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 。分页标题
这些剧作的创作是一项政治任务 , 上到国家领导人 , 下到演职人员 , 全体创作者倾注了深厚的感情 , 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 。
每一句念白 , 每一句唱词 , 创作人员都会字斟句酌 , 反复提炼 。
比如 , 在京剧《沙家浜》“智斗”这场戏中 , 表现“阿庆嫂”不卑不亢的一段唱词就反复修改了无数稿 , 最后定稿的唱词绝对配得上“经典”这两个字 。

京剧|难忘的记忆,“样板戏”为什么至今仍然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京剧《奇袭白虎团》剧照
“来的都是客 , 全凭嘴一张 , 相逢开口笑 , 过后不思量 , 人一走茶就凉……”
这段精妙无比的唱词简直登峰造极 , 把“阿庆嫂”的机智、无畏 , 对敌人的讥讽和鄙视表现得淋漓尽致 。
尤其是“人一走茶就凉”这句唱词 , 更是广为流传 , 至今仍被人口口相传 , 成为中国人常用的一句俗语 。
经典的唱词 , 配上优美的唱腔 , 再经过千锤百炼 , “样板戏”不成为经典都难!
第四 , 舞美创新别具一格 。
传统的京剧舞台由上场门、下场门、门帘台帐组成 。
在门帘台帐前面 , 通常会放置若干桌椅 , 并用彩色绸料制成的桌围、椅披进行装饰 , 舞美设置侧重于写意性、象征性 。
桌椅可多可少 , 可分可合 , 既可作为桌椅 , 也可作为山、楼、床、桥等物的代用工具 。
样板戏则大量应用了西洋绘画的形式 , 在布景、道具、服装等方面注重于写实 。
因此 , 京剧样板戏在舞美方面倾向于“西化” 。
第五 , 主要演员阵容强大 。
成为“样板戏” , 这几台京剧大戏当然要有“大腕”来演 。
看看这几个角色的扮演者是谁 , 就知道这几部“样板戏”的分量有多重了 。

京剧|难忘的记忆,“样板戏”为什么至今仍然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京剧《海港》剧照
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
李玉和的扮演者-李少春、钱浩梁;
李铁梅的扮演者-刘长瑜;
鸠山的扮演者-袁世海;
郭建光的扮演者-谭元寿;
阿庆嫂的扮演者-赵燕侠、洪雪飞;
严伟才的扮演者-宋玉庆;
王团长的扮演者-方容翔;
柯湘的扮演者-杨春霞;
方海珍的扮演者-童芷苓、李丽芳……
第六 , 传播形式多样化 。
许多年间 , 国家级专业京剧团 , 军队系统京剧团、文工团 , 地方剧团 , 甚至学校、企业单位“文艺宣传队”都在演出“样板戏” 。
除了舞台演出外 , 为普及“样板戏” , 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 , 这些“样板戏”还拍成了电影 , 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放映 。
在当时 , “样板戏”的传唱度极高 , 几乎全国上下、男女老幼都能哼唱出其中的几段 。
当然 , “样板戏”的缺陷也显而易见 。
“样板戏”作为那个年代的产物 , 自然带有那个时代鲜明的烙印 , 比如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 正面人物的形象“高、大、全” , 创作上的“三突出”等等 。
但是 , 瑕不掩瑜 , 不可否认 , 从戏曲方面的成就来说 , “样板戏”的艺术水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京剧|难忘的记忆,“样板戏”为什么至今仍然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京剧《沙家浜》剧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 “样板戏”是几代人生命中抹不去的记忆 。
由于“样板戏”产生的背景非常特殊 , 若干年来对它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
【京剧|难忘的记忆,“样板戏”为什么至今仍然广为传唱,经久不衰?】分页标题但是 , 无论怎么说 , “样板戏”是名副其实的经典 , 至今没有被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