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文明史系列】白蛮与大理国
白蛮与大理国一、白蛮“白蛮” , 是古代中国西南诸族的泛称 。隋唐时期 , 华夏民族将中国西南一带社会发展水平低于中原的群体泛称为“乌蛮”、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原相近的群体泛称为“白蛮” ,“乌蛮”与“白蛮”不是专指哪个民族 , 只是特定时代对特定人群的一种泛称 。 向南延伸经滇东北直达滇中地区 。《蛮书》记载:“西爨 , 白蛮也 。 东爨乌蛮也 。 ”这里的所谓“爨” , 是指当地统治者的大姓 , 即爨氏家族 。 在南北朝以前 , 爨氏家族是戍边屯垦的汉族移民中的大姓 , 就是从汉族官僚和移民中分化出来的豪强势力 。 爨氏在移入“西南夷”地区之后 , 便和当地的“夷帅”雍闿、孟获家族 , 共同取代了“滇王”的地位 。 在省晋时期大姓 , 夷帅们的兼并斗争中 , 爨氏又压倒了其它势力 , 独霸一方 。 成为南中地区的“蛮夷”之主 。 西爨聚居的这个区域 , 地多平坝 , 宜于农耕 , 正是秦、汉之际僰族生活的中心 , 也是汉族移民与僰族相结合、共同活动和开发的中心 。 到了唐朝初年 , 这些迁人的汉族移民与内地的汉族逐渐失去联系 。 而融合于当地僰族之中 。 因此这一带地方就自然形成了爨氏统治区内“白蛮”成分为主的聚居点 , 即西爨白蛮 。 它正是在原来僰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 吸收了汉族文化和人口而形成的 。南诏兼并东部爨区之后 , 东部爨氏“白蛮”中的贵族及其部曲、亲兵被迁往滇西洱海地区 , 以防止他们在原地进行叛乱割据 。二、大理国大理国(937年-1094年 , 1096年-1253年 , 白语:Dablit guaif)是中国历史上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 , 全国尊崇佛教 , 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 。(1)段氏建国段思平 , 祖籍大理喜洲 , 始祖段俭魏 。 唐朝天宝战争中 , 大将军段俭魏大败唐军 , 为南诏国立下赫赫战功 , 被南诏国王蒙阁罗凤擢授为清平官 , 传六世至段思平 。 段思平初为幕览(小府副将) , 由于武艺超群 , 才干出众被提拔为通海节度使 , 成为统辖一方的大将 。 当时社会正处变革中 , 南诏政权走向末路 , 先后被郑买嗣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取代 。 这几个政权存在时间大都很短 , 相互更迭难免一番杀戮 , 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南诏尊圣二年(929年) , 杨干贞夺赵善政之位 , 建大义宁国 , 改元兴圣 。 其弟杨诏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 , 疑惧之下杨干贞下令追杀段思平 , 段思平因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启示 , 藏匿在自己舅父部族中 。 会善政臣守高方和段思平关系密切 , 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和军师董迦罗前来加以保护 。 南诏兴圣元年(930年) , 杨干贞的位置被其弟杨诏所篡 , 杨诏得位后 , 改元“大明” 。段思平随即向东方的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 , 会于石城 , 以董迦罗为军师进攻南诏 , 所向皆克 , 遂进攻大理 。 当时杨诏等陈兵据桥 , 段军不能通过 。 当晚段思平在梦中得到三个梦境:“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 , 感到大惑不解 , 军师董迦罗指段思平的梦境乃吉兆 , 因为“君乃丈夫 , 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无对者” , 因而军心大振 。 是日段军找到一名浣纱妇女 , 指引段军渡河地点 , 曰:“人从我江尾 , 马从三沙矣 , 尔国名大理 。 ”段思平大军按照浣纱妇女的指引 , 成功渡河 , 杨诏兵败自杀 , 杨干贞知道兵败消息后弃城而逃 , 为段思平军所擒 , 大义宁国灭亡 。 大明七年(937年) , 段思平即位 , 改国号“大理” , 建元文德 , 仍定都羊苴咩城 。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 , 厉行改革、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 着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 , 大理国的生产、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公元944年 , 段思平在邓川视察农业的时候去世 , 其子段思英继位 。(2)两系相争段思英即位 , 改元文经 。 文经二年(946年) , 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联合相国董迦罗发动政变 , 逼段思英退位出家 , 并自立为帝 , 改元至治 。 从此大理皇位的继承由段思平一系转到了段思良一系 。 段思良在大理政权建立过程中出过不少力 , 颇有功劳 , 在段思平在位期间他也颇受信任 , 是王族中的实力人物 。 他逼侄逊位后 , 成为大理第三代皇帝 , 在位6年 , 用过一个年号 , 至治(946—951) 。 段思良死后 , 谥号圣慈文武皇帝[6]。 段思良死后 , 子段思聪立 。 段思聪时期 , 迅速膨胀起来的高氏已经取代董氏 , 成为朝政大权的实际控制者 。 之后 , 段素廉、段素隆、段素贞诸朝均以高氏为相 , 高氏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政治集团 。 段思聪在位17年 , 用过三个年号 , 明德(952—?)、广德(?—967)、顺德(968) 。 960年 , 宋朝建立 , 开宝元年(968年) , 大理致书宋朝廷 , 要求通好 。 宋太祖开宝二年 , 段思聪卒 , 在位十七年 , 子段素顺立 。969年 , 大理东部发生边乱 , 延众镇长宗奇、求州首领代连弄兔 , 攻陷糜乃等三邑 , 段素顺派都统、长皇叔、布燮段子标 , 都监三军、礼乐爽、长驸马、布燮段彦贞等统军平定边寨 , 诛代连弄兔等 , 同时讨伐了郎羽、阿房、田洞 , 会集三十七部首领在石城(曲靖)会盟、颁赏 。 段素顺碰上赵匡胤南征 , 赵匡胤鉴于唐朝的失败 , 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 , 说“此外非吾有也” , 大理国得以保全 。 后继者段素英笃信佛教 , 刺文著述《传灯录》举行开科取士 , 以和尚读儒书者应考 , 这些人称“释儒” , 官吏多从释儒中选任 。 在位24年 。 其子段素英在位13年 , 无所为 。 用过一个年号 , 明启(1010—1022) 。 段素廉死后 , 侄儿段素隆继位 。 段素隆不乐为帝 , 禅位为僧 , 开了皇帝禅位为僧的先河 。 侄儿段素真继位 。 后来段素真禅位为僧 , 孙子段素兴继位 。 谥号圣德皇帝 , 故史称大理圣德帝 。段素兴“性好游狎” , 又好大喜功 , 据说素馨花就是因他而得名 。 段素兴喜欢花草 , 日子过得十分风流快活 , 于是段素兴“令歌者傍花 , 舞者傍草 , 荒淫日甚” , 结果被相国高氏废掉 , 立了段思平的玄孙段思廉 。 段思廉是段思平的曾孙段智恩之子 , 颇有人望 , 是时 , 高氏为相国 , 遂与诸大臣废素兴而立思廉 。 天明元年(1044年) , 国人废掉日益荒淫的段素兴 , 拥立段思平玄孙段思廉为帝 , 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 。(3)高氏掌权段思廉继位 , 高氏如昔日之董氏 , 以此拥立之功 , 一举凌驾于诸姓之上 。 杨氏势衰 , 遂铤而走险 , 1063年 , 杨允贤公开叛乱 , 段思廉已经无力平乱 , 无奈只好请岳侯高智升出兵灭之 。 至是高氏益盛 , 高智升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 , 段思廉只好晋封高智升为鄯阐侯 , 赐给王室直辖领地白崖、茹甸两地 , 王室实力更加削弱 , 进一步促成了段氏统治的危机 。 段思廉时 , 曾将兵败逃入大理的两广蛮酋侬智高 , 斩首以献北宋 。 段思廉在位31年 , 用过5个年号 , 保安(1045—1052)、正安(1053—?)、正德(?)、保德(?—1074)、明侯(?) 。 段思廉后禅位为僧 , 其子段廉义继位 。 段思廉 , 庙号兴宗 。 段廉义继位 , 高智升渐渐攫取了全部权柄 。 段廉义在熙宁九年(1076年) , 曾派使者入贡宋廷 。 杨允贤虽败 , 但是杨氏实力仍存 , 1080年 , 杨义贞再度发动政变 , 杀国君段廉义而自立 , 改元德安 , 号“广安皇帝” 。 高智升派儿子高升泰带兵讨逆 , 诛杨义贞 , 拥立段廉义的侄子段寿辉 , 自任布燮 , 以儿子高升泰为缮阐侯 。 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国权倾朝野 , 搞得段寿辉和他的继任段正明都害怕 , 先后避位做了和尚 。 大理段氏 , 从此沦为高氏傀儡 , 直至大理亡国 。段廉义无子 , 因此高氏拥立其侄段寿辉 。 1080年段寿辉即位后 , 竟因疑惧高氏 , 常心神恍惚、忐忑不安 。 该年 , 段寿辉更以为“天变” , 故在位仅一年 , 就出家为僧 , 禅位给堂弟、段思廉之孙段正明 。 段寿辉因逼于高氏的权势而不自安 , 遂出家为僧 。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 , 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 , 接着便拥立段正明继位 。 十三年以后的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 , 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 , 自立为王 。 段正明帝号为保定帝 。高升泰是北宋年间云南大中国皇帝 , 大理点苍山莲花峰芒涌溪人氏 。 1080年 , 杨义贞弑大理皇帝段廉义 , 自立为帝 。 时为清平官(即宰相)的高升泰受其父高智升之命率东方兵马攻灭杨义贞 , 拥立段寿辉为大理皇帝 。 1081年 , 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 , 接著便拥立段正明继位 。 高升泰封为善阐侯 。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 , 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 , 自立为帝 。 1096年 , 高升泰病逝 。 由于云南诸部的反对 , 高升泰临终嘱咐其子高泰明还政段氏 , 于是高泰明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皇帝 , 但其後大理国柄掌握在高氏手中 , 世称高国主 。(4)后理时期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 , 高升泰两年后(1096年)病卒 , 临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将政权还给段氏 , 于是段正淳承接皇位 。 由于段氏政权中断过 , 故从段正淳起的大理国史称“后理国” 。 段正淳虽然是后大理国的皇帝 , 接受高氏归还的政权 , 然而高氏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势力 , 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门 , 最后在1108年时让位给其子段誉 , 出家为僧 。 死后谥号为文安帝 , 庙号中宗 。段誉是在北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7年) , 接替其父段正淳为大理国第16代国王 , 直至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禅位为僧 , 在位长达39年 , 是后理国诸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 , 死后谥号宣仁皇帝 。 段誉是个有所作为的君主 , 他明白与宋朝建立友好关系是立国之本 。 尽管宋朝与大理国的关系由于宋太祖的“不暇远略”的方针而有所疏离 , 然而大理国仍然一直向宋朝称臣 。 段誉特别重视加强与宋朝的联系 , 入贡大理马、麝香、牛黄、细毡等土特产 , 还派幻戏乐人(魔术师)到宋朝表演 , 深得宋徽宗的礼遇 , 册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等 。(5)王国后期段正兴 , 又名段易长 , 段正严之子 。 当时大权都由高氏相国把持 , 先后有高量成、高寿贞、高寿昌等 。 段正兴由于得到相国高量成的支持 , 在皇位之争中最终胜出 。 段正兴在位24年 , 禅位为僧 , 其子段智兴嗣位 。段智兴极其崇佛 , 大修佛寺 , 建了60寺院 , 大理是小国 , 消耗不起 , 国力有所衰落 。 段智兴在位时 , 加修龙首关、龙尾关 , 加强羊苴咩都城的防御 。 此间 , 大理国内高氏子弟多次混战 。 段智兴死 , 子段智廉立 。 段智廉对佛教也感兴趣 , 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经1465部 , 放置在都城内五华楼 。 在位仅4年就去世 , 其弟段智祥继位 。段智祥在位期间广纳贤才 , 发展农业 , 治国有方 。 他笃信佛法 , 后也禅位为僧 , 位传其子段祥兴 。(6)大理亡国段祥兴继位于多事之秋 , 宋淳佑四年(1244年) , 大蒙古国出兵临关 , 远征大理 , 段祥兴派大将高禾出战 , 战死九河 , 南宋还专派使节到大理凭吊 。 段祥兴很不幸 , 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 , 来攻打大理 , 大理的军队打了败仗 。 而他这不幸中又有万幸 , 大理没有因为失败而立即灭亡 , 蒙古军因大汗窝阔台的死而退兵 。段兴智继位后 , 大理终于抵挡不住蒙古兵的又一轮进攻 , 段兴智成了大理国的末代帝王 。 大理的亡国 , 比金朝亡得迟 , 而比宋朝亡得早 。 次年9月 , 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统军 , 发动了对大理国的大规模征伐 , 兵分东、西、中三路 。 忽必烈亲率中路军 , 于1253年10月过大渡河 , 抵金沙江 , 多位酋长归附 , 献计用革囊渡江 , 蒙古军遂用皮筏渡江 , 到达丽江 , 即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 。 忽必烈先派使者到大理劝降 , 大理相国高泰祥主张坚决抵抗 , 杀了使者 。 12月 , 忽必烈大军一路直下 , 长驱直入 , 进军龙首关 , 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地直逼大理城 。 随后 , 兀良合台率领的蒙古西路军也渡江到丽江县塔城、巨甸、石鼓 。 东路军过金沙江到达楚雄、姚安 。 这样 , 三路大军对大理城形成包围之势 。 大理国内各族的贵族分子纷纷降蒙 。 当时的大理国 , 军事力量并不薄弱 , 但为了削弱段氏势力 , 控制国政 , 高氏有意一方面把大理国军队的精锐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 一方面则着力发展自己的地方武装 , 王畿之地的力量反而相当薄弱 。 段兴智与高泰祥 , 引兵背城出战 , 惨遭大败 , 弃城而逃 , 各奔一方 , 蒙古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地攻占了大理都城 。 忽必烈命令姚枢裂帛为旗 , 上写止杀 , 分头号令各街巷 , 于是军民安定 。 姚枢还搜集了大理的图书档册 。 蒙古兵在姚州抓获高泰祥 , “泰祥奔姚州 , 被执 , 谕之降 , 不屈 , 命斩于五华楼 。 ”高泰祥临刑 , 叹曰:“段运不回 , 天使其然 , 为臣殒首 , 盖其分也 。 ”忽必烈认为他是忠臣 , 对其后代“许以世其官” 。后来 , 高氏子孙有的被封为姚安、鹤庆等地方的土司 , 世代承袭30多代 , 直至改土归流 。 1254年 , 忽必烈北归 , 留兀良合台继续进攻 。 1254年秋 , 蒙古兵追至昆明 , 活擒段兴智 。 段兴智被擒后 , 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 , 去见蒙哥汗 , 蒙哥汗施以怀柔 , 赐金符 , 令其归国 , 继续管理原属各部 。【更多精彩文章 ,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分页标题
- 英国人的厕所铺满地毯?世界不同文化存在的8个显著差异
- 盘点世界上10大最神秘的地方,中国占1个,你去过几个?
- “世界最大家庭”首领去世!生前享尽齐人之福,留下38位妻子
- 世界2大未解之谜!科学家:解开其中任何一个,都可步入2级文明
- 拥有爱情就拥有全世界的星座,舍不得责怪爱人的星座
- 他9岁登基19岁暴毙,毫无作为,为何成为世界上最出名的皇帝之一
- 毕加索全名是什么,总共75个汉字(全世界最长的名字)
- 如果摩擦力消失会发生什么?世界将乱成一团!原子结构坍塌!
- 揭秘桃花源记恐怖真相,可能是个阴间世界(刘子骥因此离奇死亡)
- 清朝|阎崇年称满清入关为民族融合,为何遭受小伙掌掴?小伙拒绝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