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大逆转,幸福愉悦来自于他人!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五部》(108)《愉悦从何而来?》快乐的来源很简单 , 一杯美酒、一桌佳肴、一束鲜花、一处美景、一首好歌……都会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 。 对于个人 , 快乐更是些具体的指标 , 比如攒了钱、升了职、当了官、占了便宜、满足了愿望……特别是:自己的成功别人的失败、自己有的别人没有、自己的幸运别人的不幸、自己的荣耀别人的落寞……这些比较中的差别更是让人快乐 。 快乐随处可获 , 有时 , 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让人乐不可支 。相比之下 , 获得愉悦就难了 。 愉悦不是个人的内心情境 , 愉悦是一种综合状态 , 愉悦是物我互动的和谐境界 。 也就是说 , 愉悦不是个人自己可以完成的 , 愉悦是天地人物共有的状态 。 所以 , 构成愉悦存在的要素缺一不可 。 长期以来 , 我们对一切所需获得的方法都是索取 , 我们向存在索取一切所需 , 包括物质财富、平安快乐等等 。 向外索取成了我们主要的行为模式 , 我们人类的存在 , 我们的文明社会 , 无不是索取的结果 , 索取是我们固定的生存姿态 , 并且 , 我们连索取这种方式都意识不到 , 我们的快乐就是最典型的索取行为 。 这也是唯物观造成的系列病症之一 , 我们与客观世界被定性为依附和借居关系 , 索取就成了这种关系的实质性行为 。 我们不索取各种必需的资料 , 怎么生存?生存竞争就是索取的极端行为 , 而快乐的索取 , 就是日常的普通行为 。愉悦不是索取的结果 , 相反 , 愉悦是给予的结果 。 我们给予万事万物以秩序 , 我们从中得到愉悦;我们建立起万事万物之间和谐的关系 , 我们从中得到愉悦;我们让存在平衡地存在 , 我们从中得到愉悦;我们让世界平安地运转 , 我们从中得到愉悦;我们让生活美好地进行 , 我们从中得到愉悦;我们让他人幸福愉悦 , 我们从中得到愉悦……这是愉悦与我们的实际关系 , 也是获得愉悦的主要途径 。 这与获得个人快乐的方式有本质的不同 , 一个是竭力索取 , 一个是努力给予 。 更大的不同是:快乐在个人的获取中 , 而我们在愉悦里;快乐是个人的获得 , 而我们是愉悦的获得;快乐属于个人 , 而我们属于愉悦 。 难道这不是两种性质的存在关系?愉悦与快乐意义相近 , 却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 快乐是生命的行为 , 愉悦是感知的结果 。 快乐是生命逻辑的产物 , 愉悦是感知体获得的感知 。 快乐方式是生命的个别行为 , 与存在不发生关系;愉悦方式是感知运动的结果 , 是存在整体变化的反映 。 我们一直在快乐方式中生存 , 个人快乐不快乐 , 与他人无关 。 如果在愉悦方式下存在 , 个人必从他人的存在中获得愉悦 , 愉悦与每一人每一物都相关 。 因此 , 愉悦的来源便非常清楚了 , 愉悦从综合性的存在中获得 , 个人行为的作用就是改变事物的存在形态 , 使它们得以良好的存在 , 改变他人的存在形态 , 使他人幸福愉悦的存在 , 这才是我们获得愉悦生活的前提 , 这也是愉悦存在的基本原理 。人们一直奉行的自我存在原则 , 就不是愉悦存在之道 , 无论个人怎么修为 , 无论个人多么优秀 , 无论个人多么成功 , 无论个人多么幸运……这都与愉悦存在无关 , 个人所识所做的一切 , 只有作用于外界事物 , 只有改变他人的生活形态 , 才能构成愉悦的存在 。 这么一来 , 人类数千年以来的行为动机就必须改变 , 从获得快乐到获得愉悦 , 这是两种存在方式、两种行为目的、两种事实的结果 。 显然 , 快乐并不是愉悦 , 而愉悦必然充满快乐 。 从快乐方式转换到愉悦方式 , 我们竟然需要跨越人类存在的两个纪元 。在生存逻辑模式中 , 我们不能将快乐当作终极目的 , 因为快乐的概念是含混的 , 有时甚至是罪恶的 。 在我们默认快乐为生活目的之时 , 已经由于夺取快乐的行为造就了人间层出不穷的灾祸 , 快乐并不是天使的翅膀 , 很多时候 , 它是魔鬼狰狞的面孔 , 及时行乐和娱乐至死实际上是败坏我们的毒药 。 唯一能拯救我们的是愉悦之道 , 我们以感知愉悦为目的 , 才能使人物互为一体 , 人人互为利益 , 愉悦之道就是存在之道 。 我们只有在终极的愉悦目的的导引下 , 才能天地人和 , 万物归一 , 万教归一 , 万流归海 。 只有愉悦之道能统一全人类 , 只有愉悦之道能将所有的目的统一为一个目的 , 这就是我们全人类最终的美好归宿 。 (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