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门|云南河口:“四边党旗红”擦亮国门党建品牌

近年来,云南河口县立足“沿边”“跨境”“民族”实际,以“边”字“点题”推动“组织、队伍、文化、产业”四个方面国门党建提质增效,着力为“区县”融合、沿边开放发展按下“快进键” 。
组织强边疆,筑牢国门“红色堡垒”
坚持“边境管控难点在哪里,党组织联建到哪里”,把28个“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合党组织建在疫情防控、管边固边第一线,配套40余个国门安全屋及相关设备,以“一名党员+N名群众”方式组建20余个“红袖套”服务队,以“白+黑”“8+X”轮流巡边守边、管边控边、固边稳边,筑牢全县193公里红色边防线 。
坚持“脱贫攻坚干在哪里,党组织建到哪里”,划拨党费50万元资金,把党组织建在26个边境易地扶贫搬迁点,整合资金2.3亿元建设1290套安置房和50余个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阵地等服务设施,组织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国旗下微党课”等主题党日活动,筑牢党员群众“安心安业”根基 。
坚持“开放发展到哪里、党组织服务到哪里”,把6个联合党组织建在自贸区、产业园等开放发展最活跃的“细胞”上,创新创优开展党企“党建联盟”、构建“党员联企业、企业联村组、村组联基地、基地联群众”园区党建“四联”模式等有形载体,助推党建与发展共融共赢 。
队伍聚边陲,锻造国门“红色铁军”
坚持干部人才“外引”和“内育”并行,通过探索公务员聘任制、实施“招商与招才、引资与引智”“双招双引”计划及建设50套人才公寓“筑巢引凤”等措施,柔性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4名,聘请2家学会、3名企事业专家和26名“博士服务团”博士为红河片区政策研究、融资等方面顾问,围绕电子信息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吸纳高中层管理人才40余人,评选“国门英才”36名,开设越南语、对外汉语专业班共培养学生253人,着力培育各类干部人才聚集河口、建设国门 。
坚持干部人才“向下输出”立柱和“向上输送”培育并重,优选8名优秀干部、324名“扶贫战士”、129名“抗疫先锋”“蹲苗”成长,选派53名干部人才到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省商务厅等挂职“取经”,委托省内高校免费培养定向师范生、医学生67名,目前40余名干部人才已走向关键岗位、成为业务骨干和技术顾问,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化、年轻化国门铁军 。
文化靓边岸,传承国门“红色基因”
【国门|云南河口:“四边党旗红”擦亮国门党建品牌】坚持党建文化引领民族文化、口岸文化健康繁荣发展 。在县城挖掘百年铁路、百年商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建设8条“一国两城”的异域红色街区和国门文化长廊,组建15支红色文化服务队、宣讲队、传承队,开展“红歌大比拼”“季度联欢会”“走边关送政策”等活动,切实把口岸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融入到国门美丽城市建设大局中,增强边民荣誉感、自豪感 。
在抵边村寨建设“永远跟党走”文艺队和5个国门友好村寨,利用瑶族“盘王节”、苗族“踩花山”等民族传统节日,传唱党的方针政策,活跃边境文化氛围 。在民族地区围绕民族特色和党的元素,建立10余个以实物为主、图片为辅的民族文化陈列室、民族村落及民族广场,成立民族刺绣合作社,培育50余名民族文化工艺者,采取“党组织+合作社+民族手工艺者”运行模式,传承民族历史文脉,发展民族刺绣产业,塑造鲜活“边城” 。
产业富边民,激活国门“红色动能”
坚持党建引领绿色产业发展,通过党组织“加”、党员“带”、机关“派”、边民“富”的形式,健全“党组织+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9个,选派产业指导员35名,促成27个村与50余个县级部门党组织“结对子”,壮大一批以菠萝蜜、绿色反季蔬菜、柑桔类产业等为主的集体经济,用红色名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催生绿色发展动能 。
坚持党建引领贸易发展,探索“党组织+边民+互助组+扶贫”、农副产品“绿色通道”、鲜活产品24小时预约通关等运作模式,用足边境贸易政策,盘活小额边境贸易,让农副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东盟,既促进边民增收脱贫摘帽,又实现“外贸四项指标”高速增长持续位居云南省口岸前列,其中2018年和2019年出入境旅客流量分别突破500万人次、600万人次大关,切实以“红色引擎”跑出国门开放“加速度” 。
云南网通讯员 邓文熊
责任编辑:李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