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陌路|俄罗斯钢铁城市:二战时涌入60万青年,年产5亿吨生铁
二战系列丛书《反攻柏林》中曾写到:“成千上万辆苏制坦克和装甲车 , 浩浩荡荡地向柏林开去” , 可想而知 , 数万辆苏联坦克起到了二战的决胜作用 , 甚至在冷战时代也是对手最忌惮的力量 。
而这些“钢铁洪流”的背后 , 是60多万青年的默默付出 , 曾创下年产上亿吨军用钢铁的记录 , 也因此创立了苏联第一座“钢铁城市”--马格尼托格尔斯克(下称马格尼城) , 乃至现在也依然是俄罗斯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马格尼城创立于1743年 , 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在叶卡捷琳堡400公里外的边界处设立奥伦堡阵线 , 马格尼城的前身就是其中的一座要塞 。 几年后 , 两个矿主在要塞附近发现了铁矿石 , 于是向女皇请愿开采并起名为“磁石山” , 据说因指南针受磁场影响经常失灵而得名 , 当时最高年产也就5万吨生铁 。
随着二战迹象愈加明显 , 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将马格尼城列为大后方钢铁生产基地 , 邀请两队美国专家前来设计工业与城市蓝本 , 对标当时最先进的美国工业中心加里和匹兹堡 。 虽说这是美苏第一次工业合作 , 但很快就产生分歧 , 因为美方工程师考虑的是长期影响 , 而苏联更在意的是产能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在美方设计思路中 , 马格尼城应遵循线性城市设计 , 即各个厂房与居住区平行设立 , 中间以绿化带和公路相隔 , 既能保障生产进度 , 也能减少工人通勤时间 。 但苏联却认为此举会大大减缓产能 , 执意将厂房与住宅区分别设立 , 不欢而散后 , 苏联工程师在设计基础上扩大了足足四倍面积 , 使得第一年钢铁产量就超过400万吨 , 1930年以千万吨产能位列世界第二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虽说产量迅速提高 , 但苏联却对虎视眈眈的德国不敢掉以轻心 , 在进度和供应严重不足的前提下 , 先后分三批号召全苏青年前来马格尼城参与建设 , 其中第二批20万人专门负责修建厂房与住宅区(据说部分来自古拉格集中营) , 第三批40万人则分散在车里雅宾斯克至哈萨克边境之间全力挖掘矿石 。 60多万青年涌入马格尼城 , 以冻死一万多人的代价 , 最终创造了巅峰期年产上亿吨的产量 。 (更恐怖的是2005年 , 仅生铁就冶炼了超过5亿吨 , 而2018年中国生铁的年产量也才7.71亿吨) 。
当时的美方设计师劳尔对比表示:成绩是很耀眼 , 但最终会不可收拾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马格尼城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钢铁铸成的雕塑 , 一名钢铁工人将宝剑转交给士兵 , 高高举起的姿势意喻卫国之心不可动摇 。 这座雕塑在战后被改名为“二战贡献纪念碑” , 据说纪念碑下埋有数百具钢铁工人的尸骨 。
美国设计师劳尔的判断在当时是毫无意义的“谎言” , 但现阶段的马格尼俄罗斯人却不再这么认为 , 因为2015年的联合国环保报告中 , 首次出现“马格尼城仅10%的新生儿完全健康”以及“工业废气、废料污染超标分别是70倍和58倍 , 以及饮用水污染15倍”等等内容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与“严防死守”的诺里尔斯克比起来 , 马格尼城并没有那么多限制 , 莫斯科海关也只问了一句“为什么想去马格尼旅行” , 得到回答“旅游作者就要去别人没去过的地方”后就很干脆的放行了 。
从莫斯科飞过去也就两个小时左右 , 机场出来前往市区的路上会经过一条铁路 , 妮萨琳说这就是当年运输军用钢铁的唯一铁路 , 虽说马格尼已经是大后方 , 但铁路仍然遭遇了无数次轰炸 , 如今主要使用路段在住宅区与工业区之间 , 逢单日也会有火车在莫斯科和马格尼之间来往 , 但全程需要50个小时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马格尼城区面积大概有10平方公里左右 , 总人口约40万 , 与飞机上俯视城区略有不同的是 , 这座城市的污染貌似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严重 , 尤其是雪后的空气 , 居然还有一丝丝甜腻的感觉 。
然而 , 妮萨琳却丝毫不给面子的揭穿了我的幻想:那是钢铁出炉时的气味 , 经过低温和氧气溶解后初闻甜腻 , 其实是有毒气体 。
本文插图
由于马格尼城不是旅游城市 , 而且是冬季淡季期间 , 仅有的战争和钢铁两座博物馆都没有开放 , 但工作人员还是很热心的给我们介绍了博物馆后院停着的几辆坦克 。 据说这款坦克(没记住型号)100%采用了马格尼军用钢材 , 是继苏联4个型号、俄罗斯7个型号后的第12款坦克 , 第一第二辆组装车型就被陈列在马格尼城 , 准备在2020年中对外展示 , 而我 , 是第一个参观的外国游客 。
本文插图
另一个主要参观点是伊丽莎白女皇建立的“三位一体教堂” , 实际上 , 女皇时期的主体是木制的 , 经过4次翻建后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 由于不是礼拜日也不是开放日 , 我们没能一睹堂内风采 , 在飞雪中草草拍了一张就带着遗憾离开了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在妮萨琳的努力下 , 我们成功得到进入炼钢厂参观的批准 , 但出于安全考虑只能在核心区百米外拍摄 , 与德国炼钢厂的高端设备比起来 , 马格尼7大厂区基本都是上个世纪的落后设备 , 但胜在原材料十分充足 , 早期的燃料要从2000公里外的马加丹油田运来 , 如今附近的新西伯利亚就有足够的原油与煤炭 , 因而产量不降反增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参观的第二个厂房是土耳其投资占股40%的热剪生产线 , 年产能在1200万吨以上 , 作为交换 , 俄罗斯也在土耳其哈塔伊省建了一座年产250万吨钢铁的冷剪生产线 。 简单说就是 , 土耳其可以得到40%的粗钢和生铁 , 而俄罗斯则拥有一座更便于对外出口的军用钢铁厂 , 据说是十多个出口型号的飞机和装甲车唯一指定的配件来源地 。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从游客角度出发 , 我最后还是选择住到市郊 , 除了性价比考虑外 , 也有体验当地人生活的原因 。 妮萨琳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找到了里格村的一户“农家乐” , 每天包吃住人均也就1500卢布 , 合人民币大约130元左右 。
值得一提的是 , 当地的“农家乐”不是我们所谓的那种农家旅社 , 而是有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我们入住的这家男主人叫宾塔雷杰夫 , 在冶炼厂任职文书 , 专门负责发放文件以及招待外宾等等 , 当天恰好不在 , 女主人带着铲子来村口接我们的时候 , 腼腆的笑着说:昨晚一场大雪 , 今天不铲的话 , 明天就铲不动了 。
按照气象台公布的温度 , 晚上会降温到零下25℃ , 如果西伯利亚冷湿气流不停 , 晚上还会有一场大雪 , 院子里男主人的车已经被雪盖住了三分之一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吃晚饭前 , 男主人的父亲很热情地拉着我们看他亲手腌制的黄瓜 , 据说一家四口一个冬天要吃掉200多公斤的腌制蔬菜 , 各种玻璃瓶都被利用起来 , 剩余最多的是黄瓜 , 土豆、白菜和大部分西红柿已经吃的所剩无几了 。
从生活角度看马格尼城 , 虽说收入不高 , 人均月薪基本在3-4万卢布之间 , 但当地的福利待遇还是很不错的 , 每个季度都有粮油米面免费供应 , 冬天还有200升汽油以及棉衣等等物资发放 , 或许 , 这才是马格尼城至今仍有40万人口的主要原因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在马格尼城生活 , 绝大多数人都会遵循一个规律 , 在厂区工作的人一般会把家人安顿在郊外 , 因为那里空气更好 , 与妮萨琳试了一下果真如此 , 在城区根本就看不到“钢铁城市”的轮廓 , 就连巨大的雕像也只能看到一点点影子 , 而在郊区看厂房就清晰了很多 , 也难怪多数人口都分布在郊外 。
(纪实类旅游长文不好写 , 希望能得到您的关注、点赞和收藏 , 也欢迎您的评论与分享)
【行走在陌路|俄罗斯钢铁城市:二战时涌入60万青年,年产5亿吨生铁】本文作者已签约快版权维权服务 , 转载请经授权 , 侵权必究
- 行走在陌路|全球最古老城市:1.1万年从未断代,三大习俗流传至今
- 爸咪贝贝|俄罗斯最美体操“女神”,因身材傲人苦恼不已,现36岁成知名模特
- 考古盗墓|潘玲:漫谈俄罗斯考古同行的中国情结
- 养生知多少|历史味道浓重的黔阳古城, 走在这里的大街上, 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战斗民族”俄罗斯: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山脉湖泊众多
- 陈少侃时尚|这3款时髦的裤装穿搭,可以昂首阔步走在寒风中,好看又百搭
-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文学史话:俄罗斯五座对作家产生影响的庄园
- 文史大观园|俄罗斯圣彼得堡经济实力有多强,放在中国是何水平?
- |俄罗斯健身版“柳岩”,又似0.7黄金腰臀比“Angelababy”太魅惑
- 趣头条|自驾君越,行走在最美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