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工作让你焦虑烦心?试试这个方法,还能让你涨工资!
审阅者:臧寅垠(北京大学)
作者:北京大学IPP临床心理学实验室李思达
如果你还是个学生或刚入职场的新员工 , 你一定看到过铺天盖地的课程广告:
学个Python吧 , 不学处理Excel哭晕在厕所!
学点英语吧 , 要不然和陈Sir上谈判桌的资格都没有!
考证学会计吧 , 帮你轻松实现财务自由!
来考税务师、法考、心理咨询证吧 , 多一个证就多一份竞争力!
本文插图
1.这些广告 , 为啥让你焦虑?
【焦虑|工作让你焦虑烦心?试试这个方法,还能让你涨工资!】现在的工作竞争很激烈 , 大家的压力都很大 , 下班看到朋友圈里的这种广告 , 可能会毁了自己的好心情 。 除去一些确实与工作比较契合的能力外 , 这些广告让人心烦的地方 , 是它们无处不在地暗示你 , 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强 , 技能还不够多 , 似乎参加了这些培训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
这种广告的卖点是焦虑营销 , 宣称可以提高竞争力和薪水 , 最终占用的却是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 还可能打乱我们的生活节奏 。
然而 , 有一种能力的培养 , 能让我们高质量地对待自己的时间 , 能让我们更放松 , 更有创造力 , 甚至能够长寿 。 这种能力不是学习外界的技能 , 而是让我们学会直面自己的感受 , 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 , 从而让我们对工作生活的体会更加饱满和鲜活 , 也有利于我们释放压力 , 让我们更好地面对要做的事情 。
唤醒正念(Mindfulness) , 便是这样一个有诸多益处的小习惯 。 它能让我们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直觉上的感知力[1], 而不是外在的东西 , 例如技能和薪水 。
有意思的是 , 一些学者认为 , 培养这种习惯有种种益处 , 还能让我们涨工资呢!
2.正念都有哪些好处呢?
美国心理学家乔恩卡巴金博士 (Jon Kabat-Zinn)为代表从1970年左右 , 就开始提出佛教里的修禅和正念具有自愈作用[2,3] 。
具体说来 , 修禅和提升正念都能增强洞察力、思维的清晰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和稳定度 , 并能把握自身的情绪 , 来减少痛苦的感受[2] 。
金博士的观点其实非常“中式”——内省的处世哲学 , 也就是说 , 不仅要理解自身的情绪反应 , 更要在此基础上 , 引导自身注意力和情绪的走向[4] 。 因此 , 他的理论更关注如何利用正念 , 来安抚和治愈因负面情绪而造成的生理心理问题[5,6] 。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忙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自动驾驶”模式 , 就像一个莫得感情的机器 , 机械流程化地完成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 。 这种体验会让你觉得空虚 , 日子过得很快 , 自己过得很忙 , 但不知道忙了些什么 , 也没什么收获 。 更严重的是 , 长期忽视自己的情绪积累 , 还会增加抑郁症的风险[7,8] 。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伦兰格(Ellen J. Langer)教授对正念的研究也很多 。 研究发现 , 启发志愿者用上正念之后 , 志愿者的很多心理和生理指标 , 在很多任务上都有所提升 。
其中不仅包括学习和工作中用到的技能 , 例如注意力、记忆力、集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连人际关系、自我接受度等心理指标 , 以及疲劳、压力等生理指标都有提升[9] 。
简单来说 , 正念的提升带来的不仅是工作能力的加成 , 更有种种的健康好处[10,11] 。
本文插图
3.怎样用好正念?
看到这里 , 你一定想问 , 正念是如何带来这么多好处的呢?
前几年有一本畅销书——《思考 , 快与慢》[12] , 作者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正是一位心理学家 。
简单说来 , 这本书告诉我们 , 几乎所有人都在以两种方式处理信息: 分页标题
第一种偏感性、快、自动、直觉化、不过脑子;
第二种偏理性、用力、认真、慢、记得住 。
当我们被生活中的任务压着 , 一直用第一种方式思考生活的时候 , 就应该尝试唤醒第二种思维模式 , 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感受 , 加强自身的注意力 。 而这样做 , 就能对我们产生正念带来的好处[13] 。
换句话说 , 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慢慢思考 , 回顾一天经历的事情 , 和可能没有被注意到的感受 , 并对明天要做的事情做一个预期 , 提前想象一下自己做事情时 , 对各种细节的反应和感受 。
这样做 , 或许会让你下班休息时 , 感觉更加充实 , 生活更加饱满 , 还能让你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加有效率!这样好的能力 , 是不是也应该培养一下呢?
本文插图
--
参考文献
[1] .Robins, C. J., Keng, S. L. Ekblad, A. G., & Brantley, J. G. (2012). Effects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on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8, 117–131. doi:10.1002/jclp.20857.
[2] .Hart, R., Ivtzan, & Hart, D. (2013). Mind the Gap in Mindfulness Research: A Comparative Account of the Leading Schools of Thought.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7(4), 454-456. doi:10.1037/a0035212.
[3] .Kabat-Zinn, J. (1982). An outpatient program in behavioral medicine for chronic pain pati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4, 33– 47. doi:10.1016/0163-8343(82)90026-3.
[4]. Wallace, B. A. (2005). Balancing the mind. Ithaca, NY: Snow Lion.
[5]. Shapiro, S. L., Carlson, L. E., & Astin, J. A. (2006). Mechanisms of mindfulnes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2, 373–386. doi:10.1002/ jclp.20237.
[6]. Brown, K. W., Ryan, R. M., & Creswell, J. D. (2007). Mindfulnes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evidence for salutary effects. Psychological Inquiry, 18, 211–237. doi:10.1080/10478400701598298.
[7]. Kabat-Zinn, J. (1994). 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NY: Hyperion.
[8]. Langer, E. J. (1992). Matters of mind: Mindfulness/mindlessness in persp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 289 –305. doi:10.1016/1053-8100(92)90066-J.
[9]. Keng, S. L., Smoski, M. J., & Robins, C. J. (2011). Effects of mindfulness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A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1, 1041–1056. doi:10.1016/j.cpr.2011.04.006.
[10] .Grossman, P., Niemann, L., Schmidt, S., & Walach, H. (2004).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and health benefit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57, 35– 43. doi:10.1016/S0022- 3999(03)00573-7.
[11]. Huffziger, S., & Kuehner, C. (2009). Rumination, distraction, and mindful self-focus in depressed patient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7, 224 –230. doi:10.1016/j.brat.2008.12.005.
[12]. 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New York, NY: Farrar, Straus & Girouxf.
[13]. Langer, E. J. (2005). Well-being: Mindfulness versus positive evaluation.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214 –230).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分页标题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 , 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 , 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 , 仅供参考 。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 , 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 , 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
*欢迎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腾讯医典” , 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
- 红星新闻|四川满汉全席有哪些?来逛世界川菜文献展,660多册菜谱让你饱眼福
- 恋星座|在工作中总是能够有突出表现,得到老板赏识的五大生肖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150位男女犀利“互怼”:伴侣是吵不完的对手,也是吵不散的爱人
- 文旅中国|市级文明单位考核组检查指导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
- 子女|矮个子女生的4个穿搭术,瞬间让你长高高
- 手相学生肖星座运势|最近这段时间内,工作生活上困难重重,很不顺心的三大生肖!
- |爱情中,太在乎了,反而会让你失去TA的三个星座!
- 星座|属牛人:如果你遇到这个人,请牢牢抓住他!他能让你富得流油!
- 穿搭|4种混搭让你既个性时髦又不会容易撞衫!
- 穿搭|矮个子女生夏季逆袭穿搭,3招让你显高十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