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太极拳中的松静与舒展,大有讲究……


_本文原题:太极拳中的松静与舒展 , 大有讲究……
何谓松静
即锻炼一种放松的心态 , 这也是放松的人手点 。 武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武禹襄公日:“先在心 , 后在身 。 ”心静无为是实现松的前提和保证 。 练太极拳首先要心静 , 只有神经中枢(大脑)松静 , 思想集中 , 心平气和 , 才可以开始动作 。 李雅轩先生说:“未随出势 , 先将脑筋静下来 , 摒除杂念 , 身心放松 , 去掉拘束……练拳时先松心 , 后松身 , 心身俱松之后 , 其意气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 。 ”全身肌肉、韧带、骨骼以及各个脏器的放松程度 , 是受大脑神经兴奋程度影响的 。 练功时 , 大脑越入静 , 神经兴奋程度就越低 。 骨肉就越松 , 血液流动就越好 。 但是练大脑入静的功夫绝非几日之功 , 需要一个锻炼过程 。 心静不是强令内心镇静 , 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趋于缓和、坦然和宽松 , 继而才能进入无欲无求之境界 。 单一地求松并不能做到真松、全松 。

太极文化|太极拳中的松静与舒展,大有讲究……
本文插图
不少习练太极拳者虽深知盘拳揉手须周身放松肢体无一处用拙力、无一处僵滞的要求 , 但却因找不到要领而很难真正做到 , 他们往往只知道放“松”肢体去练拳 。 这样从形体动作上看似柔软优美 , 但周身或多或少总有一部分没有放松 。 其实实现松的障碍就在于行拳者自身急切求松的意图 , 他们往往越急切地想放松 , 心情反而越紧张 , 一颗心老悬着放不下来 。 刻意追求和意念过重的心理因素 , 恰恰导致了与真松境界的背道而驰 。 有些人把太极拳练得软绵绵 , 稍微用一点力却又僵硬了 , 精神也提不起来 , 这样既没有柔 , 也没有刚 , 这种练法练成的不是“由松人柔 , 运柔成刚 , 刚柔相济”的太极拳 , 而是一种体操式的太极拳 , 即圈内人俗称的太极操 。 松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必要条件 , 阴阳虚实是练习太极拳的灵魂 , 传统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纯以神行 , 仅看到神的忽隐忽现 , 刚柔的痕迹是看不出来的 。
要松得好 , 就要加强心性方面的修炼 , 在推手对练中尤为重要 。 没有良好的心性修养 , 心里松不下 , 形体又如何能松得好呢?内外松不好 , 又怎能使自己听劲灵敏、化劲干净、发劲干脆呢?松是太极拳劲道的根本 , 松不下去便无法求得整体劲 。 推手时 , 往往是越怕输的人精神越紧张 , 也越容易犯僵硬、丢顶、拱架之病 。 所以在练习推手时 , 要从练“吃亏”人手 , 敢于让对方进来 , 练习能吞、能容的本领 , 练放长、大幅度的引进 , 不怕吃亏 , 不怕输 , 从而有意识地借对方的来力锻炼自己的松活、引化的本领 。 学太极拳不久的爱好者 , 要先松心后松身 , 不宜过早找劲 , 亦不宜追求练松功的“气感” , 应该首先求得神经中枢的松 , 接着求得皮肤腠理和肌肉韧带的放松 , 再接下去是关节的放松和用意识导引内脏的放松 , 如胸松腹实、气沉丹田等 。 松自然能柔 , 而柔却不一定能松 , 所以要先求松 , 松而柔生 , 进而松柔兼备 , 进而松而能沉 。
何谓松展
在大脑人静、意念导引下 , 要有序地使全身各个脏器、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松开、松展、拉长 。 拳论中讲的“皮毛要攻 , 骨节要松”、“对拉拔长”、“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等等要领 , 都是这种对称张开、节节贯穿要求的体现 。 腰胯以上松开往上领拔 , 腰胯以下松开往下沉坠 , 上领采天之气 , 下沉接地之力 , 这就是松展的重要体现之一 。 (若练低架拳求松展长功 , 宜注重这个要领 , 否则容易造成下肢僵紧不活 , 影响全身放松 。 )初练太极拳者 , 更要力求开展 , 力求舒展 , 进而要求“开展之中有团聚之意” , 开中有合 , 合中有开 , 开合相寓 。
记得我学拳伊始 , 有一次在四川省太极拳推手研究会的练功房 , 恩师林墨根先生给师兄师姐传授分解拳势动作的技击要领时说:“单鞭掌不是重在左掌打人 , 而是右勾手用劲;倒撵猴不是重在左(右)掌击人 , 而是右(左)肘使劲;玉女穿梭亦不是重在左(右)掌按击彼方 , 而是在右(左)掤滚手使劲……”当时我搞不清楚 , 明明看见示范单鞭掌时用左掌向对方胸部按击 , 为什么说是右勾手用劲呢?后来我得到了林老师多次悉心的言传身教 , 三五年之后才逐渐理解并感受出来 。 太极拳每势动作从头至尾都包含着如弓状的对拉劲道 , 在完成一个动作时 , 总是上下、左右、前后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 , 我认为有大约四部分的对拉弓劲是较为明显的 。分页标题
1、头部百会穴与会阴穴之间的对拉弓劲 。 “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为上下对拉 , 上下保持匀称 。 上以提顶(提顶时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身)相吸相系 , 上体从锁骨后大椎与裆的中心或尾椎骨上下相对连成一条中线 , 下以吊裆(两股用力臀部前送 , 裆部有向前上翻之势)相随 , 形成上下一致的对拉弓劲 , 体现出分合统一的整体性 。 这个对拉弓劲以腰为弓 , 以大椎和骶骨为弓梢 , 腰背命门穴是“身弓”中的关键 。 人的脊椎是人体总长度的45% , 天然形成S形的生理弯曲 , 做好项顶头悬、松胸内含和尾闾内收 , 能使人体脊椎骨拉开 。 能降低人体重心 , 使下盘稳固 。
2.、肩、肘、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 肘为弓把 , 手腕和臂部成弓劲对拉 , 产生松肩、垂肘、松腕三者之间的弓劲对拉 , 也产生含胸拔背与松肩松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

太极文化|太极拳中的松静与舒展,大有讲究……
本文插图
3.、胯、膝、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 膝为弓把 , 胯与足跟为弓梢 , 两胯之间对拉撑圆 , 产生了弓劲 。 同样 , 两膝关节相反方向微屈 , 微向里扣内含圆 , 加上两足前弓后撑 , 产生外形屈 , 内中求直 , 形成对拉弓劲的圆裆 。
4.、两手与两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 两手与两足向前后左右或上下分开 , 方向相反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 , 做到上下左右内外贯通一气 。 林墨根老师曾说过:“在练拳架或推手时 , 要下松涌泉 , 上松劳宫 。 ”这也是一个手与足之间的对拉劲道 。 往下松开涌泉穴 , 以意引导涌泉穴贴地 , 这样能使下盘稳固 , 还能较好地产生反弹力 。 若下盘不大稳固 , 上身又怎能松得放心呢?往上松至劳宫穴 , 能使五根手指自然舒展 , 劲道能从手指畅通透出 , 亦能提起拳意精神 。 劳宫穴的内气之感较强 , 对听劲极为有利 。 感触对方来劲也很灵敏 。 单鞭掌的动作是大家熟悉的 , 若练得得法时至少可以产生四个对拉劲道: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 , 二是两足之间的前弓后撑、裆下有桥的圆裆的对拉弓劲 , 三是右勾手与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 四是左掌与右足的对拉弓劲 。 又如玉女穿梭 , 若练得得法时亦至少会产生四个对拉弓劲: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 , 二是左(右)掌与右(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 三是右(左)掤滚手与左(右)足的对拉弓劲 , 四是两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
练拳求松展除了要进行体舒心静的修行 , 还要多点在拳架动作和推手过程中感受上下对拉、左右对拉、前后对拉的弓劲 , 通过肢体有上同时有下、有下同时有上 , 有前同时有后、有后同时有前 , 有左同时有右、有右同时有左的三对对拉拔长式的放松展开 , 使拳势动作既有圆的匀整和灵活 , 又有似弓与弦的对张搠弹之力 , 更有八面支撑的稳固气势 , 在意、气、劲中产生了对称、平衡、折叠、匀整 , 阳中有阴 , 阴中有阳 , 阴阳相济 。
松展是有意识地使全身肌肉、皮肤、内脏、关节、骨骼松开、放展 , 使有关部位韧带拉长 , 通过松开放展的手段 , 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 , 更好地连接成一个全新的整体 。 松是对每个练太极拳的人的要求 , 没有谁讲太极拳不要松 。 怎样理解松?松就是说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都要统一起来 。 关节统一就能均匀 , 均匀了就能比较松了 , 节节能接得上 , 而不是这个地方用力、那个地方不用力 。 松得不好容易产生两个方面的错误 , 一是容易丢 , 还有一个是没有松却自以为松了 , 身体不听指挥 , 一遇到外力就僵紧 。 这是本能 。 如果想遇到外力时也能松 , 这就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去锻炼 。 松得不好容易丢 。 我松了 , 再松就没有了 , 这实际上已经是丢了 。 松是把身体松开来 , 而不是让身体缩了 。 松开松开 , 松了以后是大 , 而不是小 。 缩小不是松 , 而是紧 , 它是局部的松 , 不是整体的松 , 所以松是一个张大的概念 。 如果没有松而去练推手的话 , 自己身上的肌肉就是负担 , 负担大了变化就慢了 。 ”意气在纵向松展的同时伴随着横向松展 , 是实现全松的重点 。 有些人认为肩松时要向下松到腰胯 , 腰胯松要松到腿足 , 能上下松展至此处便是完全松沉到位了 , 殊不知这样就再无处可松展下去 , 身体只好承受负荷 , 从而导致腿足僵滞不灵 。 拳势动作求得身体上下对拉、左右对拉、前后对拉 。 松展恰到好处 , 才是完整的周身松展 。 松展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 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行身 , 当血气周流全身时 , 便可体验到通体舒服和泰然自若 , 松展的甜头自然就感受到了 。分页标题
【太极文化|太极拳中的松静与舒展,大有讲究……】免责声明:以上文章、视频、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与“太极文化”公众号立场无关 。 部分文章与图片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 , 若涉及版权问题 , 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 立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