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社|当华为Say HI,华为汽车业务将成为谁?



路由社|当华为Say HI,华为汽车业务将成为谁?
本文插图
撰文| 熊宇翔 编辑|路由社
10月30日 , 在华为Mate 40手机发布会上 , 华为汽车业务也获得了它的名字——HI , HUAWEI Intelligent Automotive Solution ,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
在一度被称为华为绝唱的Mate40发布会上 , 汽车相关内容占据了可观的篇幅 。 这样的安排 , 已经可以说是一种明示:汽车业务将接过棒 , 成为驱动华为前行的新一驾马车 。

路由社|当华为Say HI,华为汽车业务将成为谁?
本文插图
▲王军
在这场发布会上 ,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又一次强调 , 华为不造车 。 但不造车的华为 , 此时对汽车业务寄予的期望 , 丝毫不亚于亲手造车 。
【路由社|当华为Say HI,华为汽车业务将成为谁?】一、汽车行业的博世+英特尔?
由于此前已经诸多文章对发布会内容介绍得比较详细 , 路由社在此不做详提 。 我们选择从华为汽车HI品牌发布会上最值得关注的一张PPT说起 。

路由社|当华为Say HI,华为汽车业务将成为谁?
本文插图
连同一些关键词——“30多个智能传感器”、“70英寸AR HUD”、“ADS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800V高压快充”······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HI , 可以凭此勾勒出一幅大致的图景:通过芯片/计算平台+操作系统 ,相关硬件+对应软件的形式 , 对智能网联汽车关键的、附加值最高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领域进行全面覆盖 。
然而 , 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与智能车控的解决方案 , 并非华为汽车业务的全部 。
按华为一以贯之的业务逻辑 , 这三个领域的解决方案 , 都隶属于华为“云”、“管”、“端”中的“端” 。 在其之上 , 还有“管” , 即包括车载通信模块、车载网关在内的智能车联业务 。 以及“云” , 即包括了自动驾驶仿真平台“八爪鱼”在内的智能车云业务 。
这五大业务合体 , 才是华为HI汽车业务的全貌 。 因为涉及业务极广泛、从底层基础到上层应用皆涉及、同时提供硬件与软件 , 华为的智能汽车业务 , 突出一个“全栈” 。

路由社|当华为Say HI,华为汽车业务将成为谁?
本文插图
对这样一个看起来什么都做、野心勃勃的新兴供应商 , 汽车行业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是 , 华为将会成为谁?
华为汽车业务的全栈特性 , 与如今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博世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传统汽车领域 , 博世除了不做整车制造 , 几乎进入了每一个领域 。 也正是因为两家企业的汽车业务都显现出“全栈性” , 行业在分析华为汽车业务时 , 往往将其与博世对标 。

路由社|当华为Say HI,华为汽车业务将成为谁?
本文插图
一个数字上的巧合是 , 华为汽车业务的目标年营收是500亿美元 , 而博世2019年汽车业务470亿欧元的营收与此相当接近 。
但实际上 , 正如博世在底盘、燃油车动力总成方面有着华为没有的优势 , 华为也在车载通信、云服务上拥有博世难以企及的增长潜力 。 华为的汽车业务注定会更“未来导向” , 与博世并非是替代关系 。
也有人根据华为将把HI的品牌LOGO打在合作伙伴车机上的做法 , 将华为看作是汽车行业的英特尔 。 毕竟 , Intel Inside的广告 , 人们早已耳熟能详 。
但华为的做法与英特尔又有显著的区别 。
在英特尔芯片统治PC市场的年代 , 英特尔是依靠与微软的Wintel联盟 , 取得了垄断地位 。 在这一联盟中 , 英特尔高度专注于芯片 , 很少与特定PC厂商进行联合研发 。分页标题
而在华为汽车业务的模式中 , 华为不仅提供芯片 , 也提供操作系统 , 倾向于深度参与到车企的车型研发过程中 , 帮助企业造好车 。 相较于英特尔 , 华为又往前更迈进了一步 。

路由社|当华为Say HI,华为汽车业务将成为谁?
本文插图
因此 , 无论是“汽车行业的博世” , 还是“汽车行业的英特尔” , 都无法完整地形容全面进入汽车行业的华为 。
华为HI , 注定是智能网联汽车浪潮 , 与特别的国内国际形势催生出来的新物种 。
二、虽不造车 , 更胜造车
一再被华为提及的“华为不造车 , 帮助车企造好车” , 是华为大举进入汽车行业时 , 既挑中价值高地的明智之举 , 也是为消除对手猜忌与敌意而主动画出自己的定位与边界 。
不过 , 对于华为汽车业务的边界是否稳定 , 人们并不确定 。 在过去许多年里 , 华为对汽车行业的渗透保持“半只脚踏入门内”的态势 , 业务主要集中在车联网相关软硬件解决方案 , 但从去年开始 , 华为汽车业务开始加速 , 边界陡然扩张 。
华为全身心投入汽车行业 , 既是智能网联趋势下的必然 , 但也有一些偶然 。
2019年4月的上海车展 , 华为轮值主席徐志军带队出席 , 给北汽新能源等合作伙伴站台、洽谈新合作 , 华为汽车业务扩张的野心初现 。

路由社|当华为Say HI,华为汽车业务将成为谁?
本文插图
2019年5月 , 华为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 , 既有业务尤其是隶属于消费者业务的手机、隶属于供应商业务的5G承压 。
6月 , 华为即成立汽车BU , 加速招兵买马 。 华为为汽车业务开出500亿美元年营收目标 , 这也意味着华为其实认定这一BU(华为二级业务部门)拥有BG(一级业务部门)的潜力 。 毕竟 , 2019年占华为收入半壁江山的消费者业务 , 营收也才4673亿元 。
因美国制裁 , 华为三大支柱消费者、运营商、企业业务不同程度受阻 。 即便今年形势看似缓和 , 但作为绝对主力的消费者业务与运营商业务 , 在内(市场高度成熟)外(美国政治干涉)力作用下 , 天花板已隐约可见 。

路由社|当华为Say HI,华为汽车业务将成为谁?
本文插图
就在上个月 , 路透社爆料华为手机荣耀品牌将部分出售 。 虽然华为很快辟谣 , 但形势显而易见——过去三十年 , 高速成长的华为像一条奔涌的河流 。 2019年美国的一纸禁令 , 让一往无前的华为 , 有变成堰塞湖的危险 。 然而拥有近20万员工 , 年营收8600亿的华为不可能停滞 , 积蓄的势能必然会释放 。 正在向ICT打开大门的汽车行业 , 是华为必须选择的新战场 。 而华为HI品牌的诞生 , 无异于吹响汽车业务的集结号 。
当华为以“什么都做”的姿态大军开进汽车行业 , 不厌其烦地强调“不造车”十分必要 , 毕竟后来者华为 , 要全力避免被安上“野蛮人”的帽子 , 好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 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
对“不造车”的多次强调 , 也是华为提醒自己要耐得住寂寞 , 在智能网联汽车的机遇期中发挥比较优势 。 去年 , 华为轮值主席徐直军在对外界首次阐释华为汽车业务时表示 , 华为要做的 , 是未来汽车70%的增量价值 。 当传统汽车制造已经成为低利润行业的典型 , 不造车而谋求智能网联增量价值的华为 , 其实瞄准的是更广阔的前景 。
但汽车并不是一个静止的行业——车企在转型过程中向供应商“要权” , 传统的零部件供应商在转型过程中同样追逐增量 , 甚至一些互联网企业也比华为更早闻风而动 , 要分一杯羹 。 即便不造车、专注增量零部件 , 华为仍然会面对广泛的竞争 。
比如智能电动这一领域 , 此前被认为已经是传统零部件供应商的蛋糕 , 博世、大陆、采埃孚、法雷奥等Tier-1 , 已经有高度成熟的解决方案 。 但华为推出的800V高压快充解决方案 , 以及在北京车展亮相的多合一电驱系统 , 显然尝试在蛋糕中分走一块 。 这曾被传统零部件供应商人士吐槽“口是心非”——说好的只做增量零部件供应商呢? 分页标题

路由社|当华为Say HI,华为汽车业务将成为谁?
本文插图
但吐槽归吐槽 , 2019年研发投入近200亿美元、一进入汽车行业便自带超过2000名正规军(并且还在不断扩张)、在两年内拿出智能网联汽车全栈解决方案的华为 , 在用硬实力赢得尊重 。
路由社了解到 , 绝大多数大型Tier-1 , 都在注定的竞争局面中尝试与华为达成某方面的合作 , 维持微妙的竞合关系 。 而路由社曾经撰文分析的 , 以快速上车为目标的华为车机互联方案HiCar , 将在明年登上500万辆新车 。 2022年 , 华为HI品牌发布的一系列解决方案 , 则将陆续出现在各车型上 。
在与路由社的交流中 , 多位汽车行业人士皆认定 , 基于华为目前庞大的体量和强大的研发实力 , 无论华为是否造车 , 它都将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中同时发挥“尖端科技突破”和“”成本杀手”的作用 , 就像华为曾经在通信和手机行业做到的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