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讲坛|【往期撷英】據汉字之形,溯中华之神


_本文原题:【往期撷英】據汉字之形 , 溯中华之神

学而讲坛|【往期撷英】據汉字之形,溯中华之神
本文插图
几千年前 , 线与图形的交融 , 无意被仓颉发掘 , 于是汉字便悄然而生 。 之后 , 汉字与汉字水乳交融成文 , 记录后世无数的辉煌与凋敝 。演进至今 , 汉字早已不仅是传达信息的简单符号 , 它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
【学而讲坛|【往期撷英】據汉字之形,溯中华之神】张教授以说文解字为切入点 , 深入剖析了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化 , 并以“家” , “保”等为例 , 介绍了《说文解字》中的六书造字之说 , 由浅入深 , 层层深入 , 如抽丝剥茧般解析了汉字在隶书之前的形态与本源 。 我们想要参透古人的思想精华 , 必须先能够理解当时文字的含义和内涵 。 从这个方向出发 , 汉字具有极强的工具性 , 通过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通过汉字的排列组合 , 我们有幸能够体会到几千年前圣人先哲的厚重思想与古代人民的动人情感 。
文字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 当我们离开了电脑 , 想写下一个较为生僻的字词时 , 往往是提笔忘字 。 电子设备的普及 , 使人们习惯了打字 , 语音 , 视频 , 却忽略了那些“十分熟悉”的字的写法 。 每个人打字的速度都越来越快 , 可是一手好字在今天却越来越稀有 。汉字本身便蕴含着我国几千年的文化 , 而写字更是掌握其形体与神韵的必须步骤 , 当我们放弃了写字时 , 不只是缺失了一种技能 , 更是缺失了对我国文化的一种领悟 。 为了不让我国深重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一般 , 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 , 我们是时候重拾那支已落满尘埃的笔 , 重拾那份第一次拿笔时的初心 , 重拾那埋藏在方块字中的文化 。
尽日寻春不见春 , 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 , 春在枝头已十分 。 我们一直在试图寻找文化 , 其实汉字本身 , 就是一种文化 。 在象形、指事、会意 , 形声 , 转注 , 假借的六书中 , 在甲骨金小的辗转腾挪之间 , 是一个个炎黄子孙从蛮荒到开化再到文明的进程 , 讲述着一个个前人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 。 “家”字象形 , 是檐下之猪之形 , 为何人家要以猪为形呢?原来古时人们狩猎结果常不稳定 , 需要饲养家畜以满足食物需求 , 因此猪也成为了人们最早驯化的家畜 。 在古人看来 , 光有栖身之处还不算真正有家 , 还要加上猪才行 。 有猪的家 , 才算富足安定 。 这就是古人造“家”的现实依据 。 一个简单的“家”字 , 便道出古人开化的重要一步:驯化动物的历史 。 这便是汉字本身的文化性 。 通过探究汉字之形 , 之音 , 之意 , 发现无数动人心弦的文化故事 , 看见那或已面目全非的历史后的真正样貌 。这种文化性本身或许渺小 , 却可以辐射到无数领域 , 在潜移默化中 , 影响一个民族 , 一个国家 。 这也是汉字的伟大之处 , 也是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历久弥新的核心所在 。

学而讲坛|【往期撷英】據汉字之形,溯中华之神
本文插图
了解汉字 , 不仅仅是了解它的字形和演变 , 更多的是了解我们民族本身 。一个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 , 最基本的是要有文字的诞生 , 没有文字 , 再灿烂的文明也是一个残缺的文明 。 汉字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的意义 , 更多的是我们对过去的认知 , 对祖先的认知 , 对历史的认知 , 对生命的认知 。 每一个汉字都是几千年前造字者生机勃勃生命的体现 , 每一个汉字都引领我们穿越历史的河流走向文化的源头 。 世界上的语言文字多半只是表情达意的符号 , 但汉字却在此基础上 , 兼备了文明性 。 汉字的产生 , 标志着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汉字的演化 , 是一次又一次中华历史重大变革的最好写照;汉字的组合 , 让中华文化在文章中沉淀积累 , 成为唯一从古至今未曾断档的文明形态 。 可以说 , 缺少了汉字 , 中华文明 , 甚至中国 , 或许将不复存在 。分页标题
黄尘清水三山下 , 变更千年如走马 。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过 , 汉字之形已经历了无数次变迁 , 甚至“面目全非” 。但其中蕴藏着的中华文化 , 那国学的根基与灵魂 , 早已镌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 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 。 我还会继续寻找 , 在汉字的海洋中徜徉 , 尽力握住那份难以言道的文化神韵 。 在花开花落与云卷云舒中 , 遇见汉字的魅力 。
文 / 国学社李嘉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