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中新社福州11月5日电 (闫旭)“扁舟一棹马江平 , 席帽依然太瘦生 。 卖藕小娃犹认得 , 笑余三度到榕城 。 ”135年前 , 台湾秀才许南英第三次到福州参加乡试 , 船到马江时即兴写下这首诗 。 如今 , 身为清代著名诗人和爱国将领许南英的曾孙女 , 许沛在新近复建揭牌的福州台湾会馆内看到这段记载文字时 , 感动不已 。
“看到那么多先辈当时在两岸之间奔波、交流 , 很感动 , 也证明了台湾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许沛说 , 她的祖父是许南英的第三个儿子 , 曾祖父三次到福州参加乡试 , 对福州风土人情十分熟悉 。
闽台渊源深厚 。 据史料记载 , 台湾建省后不单独举行乡试 , 台湾生员考举人通常到福建省会福州应试 。 经台湾道刘璈倡建 , 福州台湾会馆1884年建成、隔年投入使用 , 专供台湾士子来榕参加福建乡试、进京会试时下榻 , 可住300余人 。 1885年参加乡试的许南英等台湾秀才 , 在福州就入住于此 。
北京联盟了解到福州台湾会馆原址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原贡院附近 , 历经变迁已不复存在 。 2018年 , 福州选择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黄巷51号和麒麟弄3号院落复建台湾会馆 。
重建的福州台湾会馆今年11月1日揭牌以来 , 福建多所高校组织学生前来开展现场教学实践活动 , 不少在福建就读的台湾学子也纷纷进馆了解先辈跨海应试的艰辛路程 。
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台生林家妤参观后 , 对台湾“包种茶”寓意考试“包中”印象深刻 。 她说 , 台湾早期的制茶技术由福建师傅所传授 , “包种茶”就是福建安溪制茶师傅所创制 , 在福州改进技术后又传到台湾 , 开启了台湾制作包种茶先河 。 “这里让台湾学生在大陆更加有归属感 。 ”
正在馆内举办的《“清宫珍档情系闽台”档案图片展》上 , 百余份珍贵档案反映闽台关系发展脉络 , 体现闽台同根同源、同受中华文化哺育史实 。 而福州台湾会馆内亦设置了历史主题展区 , 以珍贵文物、文献等展示了清朝时期科举对台保障措施、台湾科举佳话、学子家国情怀 , 海峡两岸同根共脉的历史渊源 , 福州人向台湾传播文化、推动产业进步的史实等 。
福州台湾会馆内还有当代专题展区和交流活动区 , 以展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历程为背景 , 可承办学术讲座、联谊交流等活动 , 并专辟一间厢房为产品陈列室 , 免费展陈台湾文创商品 。
“我们筹备了两年多的时间 , 去北京、西安参观考察 , 也到台湾搜集资料 , 遍访台湾进士后裔 。 ”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福州台湾会馆复建项目专家组负责人卢美松说 , 清政府为鼓励台湾士子参加科举考试 , 派官船接送并建造试馆 , 到光绪年间每届参加乡试的台籍生员达千人左右 。
“科举制度是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 , 从展览中可见其对台有多大的影响力 。 ”在卢美松看来 , 福建与台湾血缘相亲 , 来往密切 , 文化教育上的交流频繁 , 如今亦有很多台湾青年到福建就读、谋职 , 教育正是实现文化交流的很好途径 。 “福州台湾会馆如今也是接待他们的家 , 台湾学子可以经常来看看 , 了解历史 。 ”
走进福州台湾会馆 , 福建阳光学院的台籍教师马彦彬表示 , 在这里可以认识闽台之间的历史纽带 , “有非常多的史料、文物、文件证实两岸之间在文化上深厚的牵连” 。 (完) 【包种茶|探访福州台湾会馆 台胞体悟两岸同根共脉】【编辑:刘欢】
稿源:(中国新闻网)
【】网址:/a/2020/1105/010news347108.html
标题:包种茶|探访福州台湾会馆 台胞体悟两岸同根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