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水浒传|关良谈艺:艺术上食古不化是没有出息的!
_原题是:关良谈艺:艺术上食古不化是没有出息的!
本文节选自《爱尚美术》“画理”栏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关良 《戏剧人物图》101cm×44cm
盖老曾对我说:“我演武松打店 , 总是等鼓点子‘蹦—登一呛’的亮相完毕了之后才有人鼓掌、拍照 , 这倒是‘好’到点子上 。演员在紧张的表演过程中 , 观众是无暇叫好的 , 我自己也认为亮相时最美 。因此初次接触您的画 , 看不大懂 , 还认为是散了神 。后来才慢慢看懂了 , 您是专选我亮相还未定的时候 , 也就是锣鼓点子‘蹦一登一’还未到‘呛’的时候 , 抓住这一瞬间的动势于画面上 , 因此在画面上的人物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您是用这种办法传神的 , 真是画中有戏 。”当然这是盖老的过誉之词 , 甚感汗颜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关良 《武松打店》 35cm×35cm
一味模仿自然对象 , 艺术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但我也并不过分强调变形 , 变形的目的是为了写神 , 是为了概括对象 , 是为了强调形体的感染力所不得不采取的手段 , 并不仅仅是追求形式的变化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 , “变形”是早已有之的 。无论诗词、戏剧、绘画无不在表现对象的特征上独具匠心 。而人民群众对这种变形、夸张也完全能理解、接受的 。变形更不是胡扯乱来 , 信笔涂抹 , 而是抓住对象的特征加以艺术的概括、夸张、提炼而进行表现 。明代八大山人的画就是变形的 , 他画的鸟眼睛是方的 , 但特别有精神 。陈老莲的画也是变形的 , 他的人物画确能传神 。所以我说变形是可取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关良 《武剧人物》 36cm×36cm
“笔墨”……这是构成画面最基本的东西 , 也是画家认真研究的艺术手段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 , “骨法用笔”是“六法”中很重要的一法 。我个人的创作体会是:笔墨运用当向古今中外的有成就的艺术家学习(包括日本以至西方 , 也有善于用笔用墨的大家) , ……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面目 。石涛说得好:“我之为我 , 自有我在 。”我的用“线”自有我的特点 , 绘事上许多常见的、娴熟的技法如圆润、流畅、刚劲、挺拔并不为我所取 。古人有云:“笔意贵流 。”我从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需要出发 , 寥寥数笔 , 若不经心 。迟滞、迂缓、艰涩、犹疑 , 或浓或淡 , 彩墨多孱杂不清 , 水分常溢于形外 , 疑似“信手涂鸦” , 实乃“惨淡经营” 。我之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索 , 在笔墨技法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 与古人的水墨画面目是不尽相同的 。我一向反对做古人的艺术奴隶 , 艺术上食古不化是没有出息的 。
“笔势”……用笔要符合人物动作的规律 , 顺势而下 , 意在笔先 , 笔到意随 , 翰不虚动 , 下必有由 。用墨要浓淡得宜 , 层次分明 , 既要有深远感 , 又要有厚实感 , 切忌流走浮泛或混沌浑浊 。笔墨必须为表现剧中人物服务 , 与剧情、人物相配合 , 决不能单纯地追求“笔情墨趣”而玩弄笔墨 。只有笔墨为作品的主题服务成功了 , 笔墨才有感人的艺术效果 , 也才有一种隽永、含蓄、蕴藉风流的韵味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关良 《孙悟空》 36cm×37cm分页标题
有人引用石涛的话来说:“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 。”认为我画的戏剧人物粗看无法 , 细看有法 , 匠心就在无法与有法之间 , 是一种创新 。再综观古今名画 , 我发觉“繁”与“简”、“写实”与“夸张” , 以及国画中的多角透视 , 以拙胜巧等特殊关系 , 开始在我的头脑中逐清楚明朗起来 。我还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四川汉画像砖等画册集中起来仔细玩味 , 寻找历代石刻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 。古今国画家都主张要有“笔、墨” , 讲究“六法” , 这些可贵的启示伴随着我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做长期的努力 , 但我还是认为“法”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 并非一成不变 。……我画戏剧人物经过反复推敲 , 终于摆脱了古法“十八描”程式的束缚 , 而运用自己的“钝、滞、涩、重”和“简”的刻意传神 , “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 成为具有“稚拙、率真” , 所谓“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一些特点 , 获得一些人们的“偏爱”和赏识 , 这可说是我长期不懈的努力所带来的一点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
有的戏看过几十回 , 背熟了 , 又会唱 , 去看高手演出还会捧腹大笑 , 或者热泪盈眶 。眼前台上一言一动都会唤醒我昔日种种记忆 , 看过的名家或无名者的绝招 , 那种温习也是享受 。最后感动自己的原因是当下或从前的东西 , 根本讲不清楚 。甚至来是为了画速写的头等大事也忘记了 , 晕到戏里去了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关良 《空城计》 37cm×36cm
“传神在阿堵” , 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经验 。古代张僧繇曾有“画龙不点睛 , 唯恐龙飞去”的传说 。点睛之笔是表现人物神情的关键之笔 。盖老与我谈戏 , 也很讲究“眼神” 。“眸子”两点 , 焦墨一戳 , 看来“全不费功夫” , 却是“经心之极”的一笔 。有时我把画好的一幅画稿 , 高悬墙上 , 朝夕相对 , 斟酌再三 , 一旦成熟 , 即刻落笔 , 一挥而就 。眼睛不仅反映着人物一般的动态、神态、情绪 , 而且更反映出戏剧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思想感情、气质 。虽然寥寥数笔 , 但欲区别出人物的三教九流、忠奸贤愚、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 或飞笔直戳 , 或横笔带拖 , 或方或圆 , 或尖棱或偏斜 , 不一而足 , 种种效果 , 不言而喻 。盖老和我谈及这一点 , 所见颇相同 , 两人会不禁同声戏谑:“虽不敢说一声‘所见略同’ , 也实可称得上‘殊途同归’了!”
“造型”……文学家笔下的人物造型、戏剧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的人物造型和画家画面上的人物造型 , 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但由于艺术品种的不同 , 在具体造型上是互相有异的 。《水浒》里文字上表现的武松、京剧舞台上塑造的武松和画面上彩墨挥写的武松 , 各个根据其艺术的特殊要求决定其各个不同的表现方法 。因此 , 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上 , 它们要取得本质上的统一和一致性 。但是 , 由于不同艺术形式在造型上的不同要求 , 这个被塑造的人物形象、造型又各有特色 , 因此又具有造型的多样性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关良 《晴雯补裘》 37cm×37cm
“构思”……我早期的水墨戏剧人物画 , 多偏重在客观舞台形象的简单速写和撷取素材 , 但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积累 , 我的构思方法也略显成熟 。这样 , 作品的构思才有自己的特点 。例如画《空城计》 , 按照舞台速写 , 场面上可以有许多人 , 但我表现时却舍弃了守西城的老兵和司马懿的兵卒 , 只取了城楼上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和城下疑虑不决的司马懿 。通过这种构思 , 定下了取与舍 , 突出了重点 , 作品的主题反而更鲜明了 。这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 就叫“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而这种“少少许”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 , 也不是简单的省略 , 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取得的 , 可以说是“千虑之一得” , 实乃“不工者 , 工之极也”的体现 。分页标题
“构图”……必须服从于实际的需要 。例如要用的宣纸 , 首先看它的长短、阔狭、横直、大小 , 然后考虑入画的戏剧人物的轻重主次 , 来经营位置、安排地位 。我觉得构图这门学问对画家来说是变化无穷的 。构图得当 , 整个作品因此生色增辉;构图不当 , 整个作品也就为此黯然逊色 。正如透视学、解剖学都是作画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 但在创作实践中 , 画家硬是需要从实际出发冲破樊篱 , 才能使自己的艺术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绘画要创新 , 必须尊重、服从构图的规律性;同时又要不被它束缚 , 大胆突破 , 从而不断创造出新意 。这是合乎辩证法的 。打个譬方 , 画家构图犹如大将布阵 , 要做到“运筹帷幄之中” , 达到“决胜千里之外” , 有了这样老谋深算 , 才必然会稳操胜券 。
齐白石
“
▲
【书法字画,水浒传|关良谈艺:艺术上食古不化是没有出息的!】▼
- 书法字画|80岁陆游的书法,人老书未老
- 书法字画|内行人是怎么欣赏书法的?
- 书法字画|墨韵梅香——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书画文献展开幕
- 书法字画|独创一个书法门派有多难?宋徽宗:朕23岁就做到了
- 水浒传,宋江|《水浒传》为什么不写宋江的妻子?不算阎婆惜,宋江原来真有妻子
- 辽宋夏金,水浒传|双枪将董平的最后一战:以双枪闻名天下,却丧命于双枪之下
- 书法字画|苏轼的书法歪歪扭扭,却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专家:凭这三个特点
- 君王皇帝|颜真卿:大唐四朝元老,76岁以身殉国,值得被铭记的不止书法
- 新能源纵横|比亚迪-汉,叹为观止 | 书法题签(叁)
- 遂宁旅游|【中国书法 蓬溪雅集】来赴约!遂宁邀您共度“墨乐”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