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皇帝|隋文帝初创科举的目的是什么?为何后来废科举又废学校
【君王皇帝|隋文帝初创科举的目的是什么?为何后来废科举又废学校】隋文帝杨坚出身名门望族 。相传他是西汉太尉杨震的十四代世孙 。其父杨忠 , 是北周名将之一 , 早年随宇文泰在关西起义 , 赐姓普六茹氏 。立过大功 , 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后来 , 杨坚推翻北周周静帝 , 自立为帝 , 定国号为隋 , 改元开皇 , 建都长安 。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攻灭陈国一统天下 , 结束了西晋灭亡之后接近三百年的分裂 , 设立三省六部、实行科举 , 影响了中国未来一千多年的历史 , 经过隋文帝的励精图治 , 迎来了历史上有名的开皇之治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隋文帝
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 , 它的开创者是隋文帝杨坚 。既然隋文帝能够开创科举 , 说明他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皇帝 , 然而在他晚年竟下令废除全国各地的学校 , 仅留下一所国子学 , 要知道 , 开皇年间隋朝人口达到700余万户 , 只招72个学生 , 那升学压力不是一般大 。
为何要实行科举
科举制其实是一种选官制度 。在科举考试确立之前 ,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大概有世卿世禄制、军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 。
世卿世禄制是春秋战国以来的带有世袭性质的选人制度 , 在秦朝以后已经绝迹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世卿世禄
察举制是汉朝以来最流行的选官方式 , 在汉代察举常科中 , 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 , 亦得人最多 , 出了许多名人。基本方法是各郡国定期向中央推荐人才 , 由中央进行甄选任用 。其弊端在于察举推荐之权很大部分是在基层 , 所以时间久了 , 地方州郡只推荐自己的关系户 , 这就导致政治大族的出现 , 如汉末袁氏的四世三公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孝廉
九品中正制是在三国时期出现的 , 也是靠察举、推荐 , 但负责推荐的大中正官员由朝廷派出 , 地方上的豪门大族无法再垄断推荐权 。这一项制度的弊端是过于看重门第出身 , 没过多久 , 原本就掌握着舆论和选举权的豪门大族 , 再次实现了家族与政治的合流 , 出现了所谓的“下品无高门 , 上品无寒士 。”这种现象在东晋时代登峰造极 , 王、谢等大家族轮流执政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九品中正制
军功制起源于战国末期 , 盛行于秦朝 , 到了汉朝本已被消灭 。但到了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 , 战争频繁 , 武人得势 , 又意外地复活了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秦军功爵制
总而言之 , 无非是之前做官有两个标准: 第一出身贵族 , 第二才是才能 , 并且都要靠关系 ,因为这个原因就形成了很多势力集团 , 严重威胁皇权 ,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 , 隋文帝杨坚实行科举制选拨人才 。相比以前靠人脉做官的制度 , 科举制严重打击了隋朝的豪门贵族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科举制的初创及废除
为实现国家对各级学校的有效管理 , 隋文帝杨坚创设国子寺 , 令其从太常中分离出来 , 使其成为国家教育部门的最高行政机构 , 使学校教育在国家政权中有了独立的地位 。国子监设置祭酒一人 , 专门掌管国家教育事业 , 是最早的中央教育行政长官 , 而在此之前 , 教育一直是隶属于其他部门的 。国子祭酒下设主簿、录事各一人 , 统领各官学 。国子监和国子祭酒体制的设置 , 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 , 使学校教育有了社会组织的保证 。从学校体制来看 , 隋朝中央官学除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 还设有书学(习文字)、算学(习计数)和律学(习法令) 。这一创举 , 让开皇年间出现了“京邑达乎四方 , 皆启黉校……讲诵之声 , 道路不绝 , 中州之盛 , 自汉魏以来 , 一时而已”的盛况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国子监
然而 , 隋文帝杨坚在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六月却下了一道诏书:儒学之道 , 训教生人 , 识父子君臣之义 , 知尊卑长幼之序 , 升之子朝 , 任之以职 , 故能赞理时务 , 弘益风范 , 朕抚临天下 , 思弘德教 , 延集学徒 , 崇建痒序 , 开进仕之路 , 伫贤之人 。化有名 , 空度罗时 , 未有德为代范 , 才任国用 。良由设学之理 , 多而未精 。今宜简省 , 明加奖励 。(《隋书高帝纪》)
诏书颁发后 , 隋文帝杨坚下令“国子学惟留学生七十人 , 太学、四门及州县学校并废” 。一时 , 全国各级学校一律被废除 , 只有国子学保留70名学生而已 。隋文帝的诏书虽然承认儒学和学校对于兴德教、移风易俗 , 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作用 , 但竟以各级学校在校学生“徒有名录 , 空度岁时 , 未有德为代范 , 才任国用”为理由 , 下令废除各级学校 。所谓的“今宜从简” , 实际上等于废除各级学校 。
纵观隋朝科举 , 其包括常科和特科两大类项目 。常科是指常年定期举行的考试科目 , 特科是临时指定的科目 。以秀才科为例 , 大约从开皇七年创立 , 到隋朝灭亡 , 科考的秀才及第者只有11人 。而据有关统计 , 隋朝常科、特科及第的一共也只有89人 , 无疑是作用不大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另外 , 科举和学校在看似公平的竞争下 , 其本质并不公平 , 来看一下这些学校的介绍 。国子学:受教育者为三品以上的官员子弟 。太学:受教育者为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 。庶学:受教育者为八品以下的官员以及平民子弟 。从上面可以看出 , 家里没有权力或者金钱的 , 其实只能望学兴叹 。
为啥隋文帝这么不用心
好好的一个科举制度 , 而且是自己一手发明出来的 , 隋文帝为何不用心推广呢?其实文帝的本心 , 或许根本就不在发扬光大制度本身 , 而在于用制度实现其他目的:夺回官员任命权!
南北朝及以前的朝代 , 中央政府的选官权只到达州郡长官这一级 , 自州郡以下的属吏 , 比如刺史的副手长史、司马 , 以及各部门执行人员诸曹参军等官员 , 都由州郡长官自行选拔 , 这样很容易造成地方割据 。州郡长官是本地真正的一把手 , 举之使之升天 , 按之使之入地 , 谁也不敢不听长官的 , 朝廷的权威却极度弱化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北方原本是北周的天下 , 许多原北周勋臣盘踞在地方上 。杨家夺了宇文家的天下 , 他们能忍 , 现在又在他们虎口中夺食 , 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隋文帝灭陈后强行推广北朝文化 , 曾经引起激变 , 所以贸然夺回全体官员的任命权 , 无异于火上浇油 。
其实 , 科举制相当于隋文帝想出来的一个折衷办法 。通过科举考试者 , 由吏部统一铨选授予官职 , 其中六品以上的供选者 , 由吏部尚书亲自甄选分配 , 六品以下的由吏部侍郎负责分配 。选官权一下子从地方州县上交到中央 。一时之间 , 官员任命权以另外一种面貌 , 悄悄地完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转移 。从这个角度理解 , 一切就都豁然开朗了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科举制度
隋炀帝复开学校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 , 重新恢复了崇儒兴学的政策 , 在他即位第一年 , 就在诏书中写道:“君民建国 , 教学为先 , 移风易俗 , 必自兹始 。”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炀帝即位 , 复兴教诱 。”杨广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 。“教习生徒 , 具为课试之法 , 以尽砥砺之道 。” 杨广不仅兴办学校 , 还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 。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 ,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 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隋炀帝
然而 , 隋炀帝在国家初建、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大兴土木 , 修建京杭运河和东都洛阳等耗费人力的工程 , 尤其是在修建大运河时期动用人力过多 , 民心尽失 , 加上对关陇集权的政治改革和三征高丽 , 导致了统治危机 , 这也是隋朝后来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
- 明朝,张居正|“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是指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全盘否定
-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丕|魏国开国皇帝曹丕,人们对他的评价如何?
- 君王皇帝|随侯珠难道藏在秦始皇陵墓中?但这种珠子出土,估计也没人认得了
- 君王皇帝|没有钢筋混泥土,秦始皇往长城里加了什么?长城能2000年屹立不倒
- 楚汉,君王皇帝|张骞被匈奴人囚禁13年,被迫娶了个匈奴美女,悄悄生了个混血儿子
- 君王皇帝|穿不穿裤子、穿什么样的裤子这件事儿,在古代可是大有讲究
- 宗教信仰|南京?北京?陈庆英谈大慈法王释迦也失1414年朝见永乐皇帝的地点
- 乾隆|苏州有座园林,只因运气太好,成了皇帝民间行宫
- 君王皇帝|颜真卿:大唐四朝元老,76岁以身殉国,值得被铭记的不止书法
- 陆贽|他是大唐第一清官,穷到皇帝都于心不忍:爱卿,多少你也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