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冷眼看中国与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中西方眼中对方形象的变迁
鸦片战争 , 西洋炮舰战胜东方刀矛的必然结局 , 这场战争引起了中西双方彼此在认识对方的观念上发生了逆转 。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由仰慕变为轻藐;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由“化外蛮夷”变为提倡“师夷” , “采西学”中西双方相互观念的变化 , 鸦片战争起了枢纽作用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
鸦片战争前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模范国家” 。起初 , 西方人对中国就建立了“东方丝绸之国”的美好印象 。公元13世纪后 , 由于马可?波罗的回忆录在欧洲的流传 , 欧洲人对中国产生了崇高的形象 。西方人真正了解中国是一批传教士来华之后 。
16世纪中叶以后 , 由意大利耶稣教会首派基督教徒利玛到中国传教 , 其后一批批基督教徒不断加入利玛窦的传教行列 , 先后来到中国这些人从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始愿望出发翻译信学著作 , 研究中国的信学思想 , 对比基督教教义与儒学经典的差异 , 使远隔重洋的欧洲人通过他们的译文和论著得以从理性上了解中国 , 认识中国 。这个时期的西方人普遍赞扬中国的儒家思想 。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比西方高 。
中国 , 没有西方的宗教战争和宗教杀人 , 是一个自然生产和人工生产的和谐社会;政府的政策是绕一的 , 礼仪、民意、道德是统一的 , 中国的科举制度尤其使当时欧洲人佩服 , 中国人不讲出身门第 , 只要人品好有才学就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做官的权利 , 而世袭爵位封官的政洲官吏制度是无法同科举制相媲美的 。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从小就读书识理、文化知识水平极高 , 这才能做到“开明”、“理智” , 这也是西方君主望尘莫及的 。
在当时西方人眼里 , 正由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开明 , 所以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丰厚 。中国的丝绸品瓷器在欧洲享有盛名自不必说 , 中国的生漆和漆具 , 更使当时的欧洲人羡慕 。中国人骑马有马鞍 , 脚蹬马鞍上下马自如 , 骑马奔走也安全舒适 。中国人物质生活上的优裕 , 给欧洲人带来一种光明和希望的精神上的享受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于是 , 西方人在对中国理性的向往中把中国当作学习、模仿的对象 。在法国 , 18世纪第一个元旦 , 法国王室举办化妆舞会参加者竟不约而同地化妆成中国人 , 以显示自己德操高雅 。1758年春分那天 ,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 仿饰康熙皇帝 , 扶犁扬鞭 , 下地耕种 。昭示老百姓勤奋劳作 , 以慰天灵 。
不过 ,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崇尚和对中国文明的仰慕 , 毕竟是站在被腐败的教会 , 横暴的贵族和专制的君主弄得一团漆黑的欧洲王地上 , 借以否定旧制度而不实地夸大对方 。当欧洲中世纪的黑暗被理性主义的旗帜驱散以后 , 怀疑东方文明的声浪便出现了 。孟德斯鸠在他晚年的著作中 , 也曾比较客观地指出 , 以礼教为指针的中国并没有使人免除贪欲和欺妄 , 中国官吏的榨取取和皇帝的专横也是司空见惯的 。18世纪后半期以来 ,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制品的发达 , 物质财富的丰富 , 西方人以商品观念来裁判中国 。尽管如此 , 在多数欧洲人的心目中 , 中国的形象仍然是现实舞台中的好形象 。
可是 , 中英首次交战 , 中国一触即溃、俯首求和的现实 , 使中国的形象一落干丈 。此后 , 许多西方人处处以十足的优越感自居 , 傲慢地对待中国的一切 , 随时随地都流露出轻蔑的神情 。1842年英国海军军官在《英军在华作战记》中写道 , 中国是个长期愚昧而又骄傲的国家 , 是一个没有自我更新能力和缺乏活力的国家 , 是世界范围内落后国家的成员之一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总而言之 , 鸦片战争成为西方人对中国观念转变的历史界点:
在这以前 , 西方人自认为中国优于西方 , 中国是文明、开化、公正、合理的社会;在这以后 , 认为中国处处劣于西方 , 中国是个落后社会 , 只有西方才是文明、开化的理想社会 。
为什么中国的形象在西方人眼中产生如此之大的反差呢?
其一:是当欧洲人举起理性的旗帜向中世纪封建神权宣战时 , 从自身需要出发 , 为论证自己的信念与观点 , 对中国的评估不免有夸大 , 而经过长期封建文明调理的中国又确实比中世纪的欧洲进步 , 认识上的偏颇也就理所当然了 。
其二:是西方社会经历中世纪黑暗后 , 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 科技革命带来了社会的现代文明 , 东西方的差距发生了位移 , 西方社会的进步昭昭在目 , 中国社会却仍然停留在田园风光的时代而没有移动 , 中西方社会发生了明显的历史落差 。
其三:19世纪初期西方学术思想的长足进步也为欧洲人提供新的对比角度 。西方人日益强调的是个人自由 。竞争意识 , 向外探求的精神 , 民主观念作为参照系的中国儒家精神就显得僵化、封闭 , 丧失灵性而失去活力 。
当然 , 最直接的原因还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事实 , 商品经济的重炮最后摧毁了小农经济的万里长城 , 西方的自我优越感在事实面前作了验证 , 从此 , 西方人就用轻蔑态度来观察中国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中国人西方观的转换
鸦片战争前 , “唯我独尊”、“天朝上国”的精神支柱长期支配着中国人的西方观 。在这种观念下俯视西方世界及其居民 , 被视为“蛮夷小邦” , “化外之民” 。尽管中西方有过有限的通商和贸易来 , 那也只是建立在古已有之的“怀柔远人”德政支配下的某种恩赐 。这种自我文化中心主义支配着清政府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 , 盲目排外 , 闭眼不看世界 , 拒绝了解西方 , 更谈不上学习、借鉴 。
16世纪中期 , 西方一部分早期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就与中国有贸易往来和武装摩擦 。本来 , 这时期中西方差距不大 , 如果能在交往中了解对手 , 在了解中建立联系 , 在联系中取人之长 , 或许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有所帮助 。但遗憾的是 ,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 , 中国始终不愿了解对方 。西方人讲世界并不只有中国 , 而有五大洲四大洋 , 中国人常鄙之为“狂诞荒谬” 。凡有关介绍海外的书录 , 一概斥之为“海外奇谈” 。西方先进的科技 , 被贬为“奇技淫巧” 。
乾隆晚期 , 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1793年 , 英国马戛尔尼来华 , 看到乾隆皇帝的“出狩图”中使用的都是长矛弯弓 , 觉得不理解 。马戛尔尼就向清朝将军福康安提出演习欧洲的火器给他观赏 。马戛尔尼满以为他的想法会使这位将军十分感兴趣 , 哪晓得福将军却说 , 看也可 , 不看也可 , “蛮夷小邦”的火器操法有什么稀罕 , 哪有“天朝上国的大刀长矛管用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鸦片战争的惨败和城下求和的耻辱 , 极大地震撼着清朝的人们 。英国以海军炮舰为先导的分割中国权力的要求 , 以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 , 使人们感到这一次的战败与历史上任何一次的战争失败都不同 。这是旷古未有的‘奇变” 。
不过 , 震惊并不意味着整个朝廷放弃了“华夏中心”的文化意识 。一部分参与战争的人 , 像奕欣、琦善等人 , 他们虽然承认西方“船坚炮利″ , 武器先进 , 那不过是推卸战争失败的托词与自解 , 并不能说明这部分人对西方世界有什么认识 。畏惧驱使他们步步退让 , 以降求和 。另一部分在战争结束前后与西方办交涉的官吏 , 他们认为西方天性难测 , 贪婪狡诈 , 唯利是图 。因而 , 这些人主张并实践着“小人贪利”的原则 , 尽量给西方人以安抚施利、迁就 , 希望能用这种政策来限制西方人的贪婪心理 , 以换取自身权利不受过多的侵犯 。分页标题
但是确有数量不多的爱国志士能从反省的角度出发 , 睁眼看世界 , 从对比中找差距 , 以寻求救国救民的自强制夷之策 。林则徐、魏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林则徐 , 魏源等人站在时代的前列 , 提出了一套了解西方 。学习西方的自强御侮、安邦治国之策 , 从而打破了长期固居封闭的思想体系 , 标志着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西方观的重大转折和突破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人西方观的转折在哪些方面?
首先 , 在工业技术上求认西方武器先进 。
魏源说:
“西洋之长技有三:一曰战舰 , 二曰火器 , 三曰养兵练兵之法 。”
出于对武器落后的强烈反省和制造新式武器的迫切愿望 , 一批研究西方武器和介绍火器制造的著作先后出现 。1840年至1846年短短几年中 , 就有20来部这类新著 。这些著述中 , 有单纯介绍西洋新式武器的 , 有研究西洋武器制造方法的 , 有介绍自制火器新法的 , 有探讨西洋军事攻防战略战术的 。这些书的工程价值如何 , 姑且不论 , 但却是迈出了学习西方长技的第一步 , 显示了人们西洋观念的转变 。
其次 , 介绍与研究西方国情 , 在对比中承认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 。
鉴于鸦片战争 , 那么 , 欧洲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世界概况究竟是怎样的呢?于是 , 一批批介绍西方国情和世界概况的著述不断问世 。
1840年后的几年 , 陆续出现了如李兆济的《海国图记》 , 萧令裕的《英吉利记》 , 林则徐的《四洲志》 , 魏源的《海国图志》等 。这些系列介绍和研究西方国家的著作中 , 影响最大的是《四洲志》和《海国图志》 。林则徐的《四洲志》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国情 , 其中吸收了英国人慕瑞编写的《地理大全》的一些内容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我国关于世界各国情况最为详备的最脍炙人口的著作 , 它不仅包括各国地理 , 同时还包括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 , 先进科学技术和武器的生产情况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一次把地动日心说向中国人作了肯定的介绍 , 自此以后 , 中国人才逐渐相信地球绕太阳转这一常识性的天文知识 。《海国图志》的主题旨在阐明中国是世界五大洲的一小部分 , 中国不应盲目自大 , 而应向西洋国家的先进之处学习 , 以求制“夷”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另外 , 是介绍和赞誉西方的科技进步 。
在当时 , 睁眼看世界的人们看重的是西洋人的“长技” , 除了武器就是科学技术 。西方崭新的科技反映在人们的言谈、书信、日记以及奏折中 , 受到赞誉 , 神奇微妙 , 惊叹不已 。一赞蒸汽机的奇威 。二赞火车、轮船奇速 。三赞西洋天文学、数学奇妙 。曾任台湾道台的姚莹登上过英国军舰参观 , 对西方舰艇依据天文 , 数学测算的数据、航线的描定 , 深感奇妙 。西洋人精通“天文算数”的人才很多 , 很精 , 这是中国无法比拟的 。他赞扬说:西洋人推算之密 , 工匠制作之巧 , 实逾前古 , 我们应该“节取其技” 。
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认识 , 由“奇技淫巧”到倍加赞扬 , 从闭目塞听到主张学习 , 这无疑是西洋观念的一个巨大转变 。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们 , 还就如何学习西洋先进科技提出了个人的主张:培养人才 , 引进技术 。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反复指出 , 中国的落后是事实 , 但这个事实不是不可改变的 。只要我们能用新的商业和新的军事标准发现和培养人才 , 学用西方商业和军事的有关新知识 , 特别是军事上注重军官和士兵素质的提高 , 实行新兵招募办法 , 采用新式练兵法 , 建立常备海军 , 作为学习西方长技的第一步 , 中国是完全可以变得富强起来的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鸦片战争|冷眼看中国与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中西方眼中对方形象的变迁】总结:鸦片战争的结局 , 不仅转变了中西双方相互认识对方的观念 , 而且把近代中国牵引到世界竞技场中 。
- 中国旅游新闻网|大美商洛,横扫金秋,C位出道 四天骑行探踪路线
- @骑在牛背上|皖北旅游好去处,两天一晚自由行,感受“中国碳谷绿金淮北”的魅力
- 光明网|2020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年度总决赛结束
- 文旅中国|每日戏曲·杀戏 | “砍砍杀杀”的云南传统地方戏剧
- |中国医院排行榜出炉,重庆5家医院进前百名
- 能力|有没有真正的文武全才?从四种能力考量,中国历史上仅有一人
- 文旅中国|市级文明单位考核组检查指导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
- 中国新闻网|美国洛杉矶户外就餐成新风尚 帐篷配彩灯别有风味
- 很多|中国最容易弄混的两个省,外国人傻傻分不清,但两省历史文化深厚
- 洞察军事|中国一烈士墓园葬着4名日军,日本多次要回被拒,网友:继续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