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理|男人为什么不会追求长得好看的40岁女性?原因在于这三点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 那就是对于女性而言 , 其年纪越大 , 就越难以找到合适的婚姻对象 , 这是为什么呢?
两性的不同择偶观 在两性进行相互之间的婚姻选择时 , 女性往往是那一个选择更加有力度的人 , 同时 , 她们相对男性也会提出更多要求 。
著名心理学专家沙拉·布拉芙·哈迪就曾经这样认为: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 , 无论在什么物种当中 , 雌性做出的选择才是更加重要的 , 甚至会影响这个物种的繁衍 。 因为在交配的过程当中 , 雌性才是更加主动、更有决定权的一方 。 ”

第一心理|男人为什么不会追求长得好看的40岁女性?原因在于这三点
本文插图
除了哈迪 , 特雷沃还曾经根据相关内容提出亲代投资理论 , 以及两性之间的选择理论 , 相关内容认为 , 两性当中对于下一代投资更加出众的一方会显得条件更加的多 。
所以将这些理论应用在人类社会当中 , 我们可以发现 , 当女性的年龄已经到达到四十岁甚至更多的时候 , 其对于另一半的要求也会相对更加复杂 。
对于女性而言 , 影响其择偶标准的几个条件往往就是社会地位、责任心、财政多寡及经济能力等等 。 对于那些年龄已经到达不惑之年的女性 , 她们会更加在乎这些条件 。
而与之相对的 , 相同年龄的男性同样也会在婚姻问题上比较着急 。

第一心理|男人为什么不会追求长得好看的40岁女性?原因在于这三点
本文插图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往往已经有了一定的财富及社会地位 , 所以在进行择偶时也会产生比较多的问题 , 双方极容易互相“看不上眼” , 最终只得作罢 。
我们将眼光放在男性身上 , 他们对于女性的关注其实就少很多 , 其中 , 女性的生育能力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点 。
我们知道 , 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 , 生育时机会愈发的不佳 , 科学来说女性超过三十五周岁之后其实就不太适合再生育了 , 所以这一点会十分影响其在男性眼中的地位 。
所以对于男性而言 , 四十岁左右的女性对其的吸引力本就不大 , 再加上其比较挑剔 , 所以就更加“嫌弃” 。

第一心理|男人为什么不会追求长得好看的40岁女性?原因在于这三点
本文插图
在同性当中的地位 对于年逾不惑的女性而言 , 其无论是身材体型还是样貌长相 , 都远远不及比其年轻十岁左右的三十岁的女性 , 并且三十岁左右的女性往往还不会有太多的条件限制 , 所以在择偶领域就会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
四十岁左右的女性与之相比 , 几乎就只有事业这一点优势 , 但是这一点会让许多男性都望而却步 。
对于这个年纪的男性来说 , 生活最需要的是一个理解自己、懂得照顾自己的女性 。 他们已经不再像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一样 , 需要激情 , 需要感动 , 他们需要的 , 只是在自己勤劳工作之后 , 为自己递上一杯热茶的人 。
所以那些年逾四十的女性 , 除非已经放下了身段 , 打算寻找一个一起共度余生的人 , 否则就还是不太能够进入男性的内心 。

第一心理|男人为什么不会追求长得好看的40岁女性?原因在于这三点
本文插图
而有些女性尽管事业有成 , 但是在我们传统看来 , 男性是要撑起一个家庭的 , 假如女性在事业上过于优秀 , 会给男性很大的压力 。
社会对于女性存在许多偏见 。 有的人认为 , 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庸 , 只要嫁个好人家 , 就不愁吃穿 , 就实现了人生价值;还有的人认为 , 女性就该早早结婚生子 , 凡是大龄未婚的女性 , 都是对自己、对家庭不负责任 。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 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走的路 。 所以外界的许多看法其实并不是特别合理的 。分页标题
【第一心理|男人为什么不会追求长得好看的40岁女性?原因在于这三点】

第一心理|男人为什么不会追求长得好看的40岁女性?原因在于这三点
本文插图
那些敢于“违背”社会主流观点 , 很大年龄还保持单身的女性 , 势必有着十分强大的内心以及十分独立自主的人格 , 所以这种女性之所以一直不结婚 , 往往是在寻找一个最合适的伴侣 。
这种事情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就完成的 。
假如在生活当中见到或者结识一位年龄已经到了四十多岁却还依然单身的女性 , 请不要轻易的对她做出评价 , 因为她的内心肯定存在着很多不可告人的艰辛 。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ae, L., Carlston, D. E., & Skowronski, J. J. (1999). 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to familiar communications: Is a little knowledge a dangerous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33–246.
本文为***作者原创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