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皇帝|大宋与契丹曾经在边城签订“澶渊之盟”,具体体现了什么

大宋王朝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先后驾崩以后 , 继位的宋真宗儒雅温和 , 在朝政上秉承宋太祖的遗旨 , 重文轻武 , 致使大宋的武备力量逐渐衰微 。
而大宋建国之初的武将们 , 潘仁美、呼延赞因病辞世、高怀德、高怀亮、杨业父子六人战死沙场、石守信、曹彬辞官归田 , 朝堂之上已没有能征善战的勇将 。

君王皇帝|大宋与契丹曾经在边城签订“澶渊之盟”,具体体现了什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宋文臣兴盛武将凋零
但是契丹得到了燕云十六州以后 , 学习中华文化 , 建立了大辽的政权 。从游牧民族转变为君主立宪 , 国力反而蒸蒸日上 。
此消彼长 , 大宋式微 , 大辽更强 。
而且大辽占尽地利 , 可以从不同的边城出兵 , 侵扰大宋 。

君王皇帝|大宋与契丹曾经在边城签订“澶渊之盟”,具体体现了什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宋大辽地图
史官所载的“澶渊之盟” , 发生在公元1004年 。当时宋真宗继位不久 , 辽国主动出兵 , 挑起的一场辽宋之争 。
辽国当时是萧太后执政 , 她的治国能力绝不亚于武则天 , 是一位政治头脑非常敏锐的人杰 。而辽圣宗年龄尚小 , 因此实际执政的人选 , 仍然是萧太后 。
萧太后通过派遣在大宋的各路密探送回来的消息 , 觉得此时侵扰大宋 , 正是时机 。

君王皇帝|大宋与契丹曾经在边城签订“澶渊之盟”,具体体现了什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签订澶渊之盟
澶州位于现在的河南濮阳市 , 在大宋时也叫澶渊 。萧太后和辽圣宗率领大军南下 , 受到当地宋军的竭力抵抗 。
大宋朝廷里有一位大臣 , 名叫王钦 , 此人是一名不是汉奸的汉奸 。
为何这么形容?他本来就是幽州人 , 化身为汉人爬进了朝廷之上 , 当上了宋真宗的高参 。他屡次为辽国出谋献策 , 意图是动摇大宋的国本 。

君王皇帝|大宋与契丹曾经在边城签订“澶渊之盟”,具体体现了什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宋皇帝宋真宗
但是朝中还有一个正直的宰相 , 名叫寇准 。他向宋真宗进言:“这一场大战 , 皇上必须亲临前线 , 鼓舞我军士气 。皇上请看 , 辽国的萧太后和辽圣宗都已经亲自出马 , 可见他们想一鼓作气 , 拿下我大宋的所有北方城市 。”
宋真宗被王钦蛊惑 , 本来要放弃汴京(现在的河南开封)退守到南方 , 见寇准一力主战 , 心里也犹豫起来 。

君王皇帝|大宋与契丹曾经在边城签订“澶渊之盟”,具体体现了什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宰相寇准
澶渊离开封不过两百多里 , 一天的急行军便可以赶到 。由此可见 ,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何等重要 。
寇准的意思很明白 , 就算退守南方 , 大辽一样可以打过来 , 早抵抗晚抵抗都是抵抗 , 不如现在抵抗 , 还可以保住现有的江山 。
这句话 , 才真正打动了宋真宗 。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 , 逃亡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

君王皇帝|大宋与契丹曾经在边城签订“澶渊之盟”,具体体现了什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辽之战
澶渊之战 , 由于宋真宗亲临前线 , 宋军士气大振 , 个个以一当百 。
可是大辽的兵力实在太过于强大 , 几次战役下来 , 虽然互有损伤 , 但大辽的总体兵力和战力依然强过大宋 。
无奈之下 , 宋真宗只得和大辽谈判来解决 。协议中规定 , 每年送给大辽银子十万两 , 丝绢二十万匹 。分页标题
从来都是四方藩属国给中华纳贡 , 现在终于轮到中华向外藩低头 。

君王皇帝|大宋与契丹曾经在边城签订“澶渊之盟”,具体体现了什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澶渊之战
这场战役的本身规模的价值并不大 , 主要是开创了宋朝代表着中华正统不如外藩实力 , 从而低头的先河 。始作俑者 , 恰恰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
为了防范武将造反 , 大宋重文轻武 , 终于导致朝廷无良将 , 四方皆农兵 。
请看《水浒传》里的智多星吴用 。此人不过是村里一个学究 , 充其量就是现代的一个小学老师 , 竟然能够将枢密使童贯、太尉高俅等人杀得丢盔弃甲而逃 。

君王皇帝|大宋与契丹曾经在边城签订“澶渊之盟”,具体体现了什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智多星吴用
遥想汉朝开国君主刘邦曾作《大风歌》: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自汉朝一直到唐朝末年 , 中华民族抵抗外侮虽然从未停止 , 但每次都是隐忍待时 , 最终给敌人致命一击 。
春秋齐桓公大破孤竹、汉朝中叶攻破匈奴、三国司马懿消灭公孙越、唐朝彻底灭亡突厥 , 这些外藩都是当时最强的敌人 。在中华帝国 , 从未占得便宜 。
【君王皇帝|大宋与契丹曾经在边城签订“澶渊之盟”,具体体现了什么】澶渊之盟 , 真正的意义是汉人为主的中华帝国受到了外敌的羞辱 , 并一直延续了下去 , 直到中华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