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文化|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哈佛教授带你读懂她的诗
_本文原题: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诺贝尔文学奖 , 哈佛教授带你读懂她的诗
本文插图
10月8日 ,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获得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 。 这位美国女诗人 , 此前曾摘获过美国桂冠诗人、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荣誉 。
本文插图
然而 , 对于国内的读者来说 , 露易丝·格丽克的名字及她的诗作 , 都显得十分陌生 , 再长一串的奖项头衔 , 恐怕也不能让我们真切地了解这位诗人 。
从1968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后 , 到现在50余年间她已经有11本诗集面世 。 在成长经历中 , 格丽克高二辍学 , 之后长期被厌食症、抑郁症、失眠症等困扰 , 而也正因为这份敏感 , 让她的诗里充满了感情 。 她的诗作主题不少与自然有关 , 还有许多是发生在她身边的平凡的生活经历 。
本文插图
△露易丝 · 格丽克
人们都觉得自己每天的日子单调乏味 , 而格丽克恰恰用诗 , 发现了普通日子里的一些不平庸 , 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对生活的感知力 。
她的诗里 , 有消逝在傍晚天空的鸟儿:
正是这一刻 , 你再次看到
那棵花楸树的红浆果
以及黑暗的天空中
有鸟儿夜徙 。
这让我悲伤地想到
死者再看不到它们——
这些事物为我们所依赖
但它们消逝 。
(《夜徙》节选)
她会把城市里的黎明夜雨写进诗中:
我的心已变小;
它只要一丁点儿填充自己 。
我看着雨水瓢泼而下
在变得黑暗的城市之上——
(《爱洛斯》节选)
她用诗记录闪耀而又孤独的夏天:
但我们还是有些迷失 , 你不觉得吗?
床像一张筏;我感到我们在漂流远离
我们的本性 , 向着我们一无所见的地方 。
(《夏天》节选)
她也会用诗向世界宣告:
这个世界:我要告诉你
我想成为——
一个倾听的装置 。
永不迟钝:安静 。
一块木头 。 一块石头 。
(《登场歌》节选)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斯蒂芬妮 · 伯特曾经在这样评价格丽克:她可以吸引很多根本不读现代诗的人来读诗 。
本文插图
△斯蒂芬妮 · 伯特 , 曾在TED发表演讲《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 , 被《纽约时报》誉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诗歌评论家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 , 斯蒂芬妮也在社交网络上发文祝贺 , 说这是一个”Good Nobel choice” 。
本文插图
诺奖的热度 , 一时间让人们对露易丝·格丽克产生了各种好奇与兴趣 。
或许你已经在试着读她的诗 , 想从中感受到诺奖颁奖词里所写的 , “她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朴素之美 , 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 ”
然而 , 对许多普通读者来说 , 大多数人读完仍旧是云里雾里 , 最后只能说一句“不明觉厉” 。
格丽克的诗语言看起来很平白 , 但又潜藏了不少深意 。 所以 , 我们如何读懂这位新晋诺奖得主的诗作呢?
今天我们挑选了露易丝 · 格丽克的2首诗 , 并整理了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斯蒂芬妮·伯特在《别去读诗》一书中 , 对这两首诗歌的解读 , 希望可以带着你 , 从格丽克的诗中 , 体会到别样的诗意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美]斯蒂芬妮·伯特 著、袁永苹 译, 《别去读诗》 ,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 2020年9月
读一首诗 , 我们最先能做的 , 就是去感受 , 去体会诗人分享给你的情感 。
比如露易丝 · 格丽克描写春天的这首诗:
《给简 · 迈尔斯》
看看花朵是怎样衰败 , 泥巴
包起种子 。
数月 , 数年 , 风的钝刀 。
这是春天!我们要去赴死了!
现在 , 阿普丽尔举起了她的花匾 ,
这颗心
扩张 , 试图接纳它的敌手 。
在斯蒂芬妮·伯特教授的解读中 , 万象更新的自然 , 格丽克却带着一种对春天的焦虑 , 比起季节的更迭 , 她的心灵更渴望一种确定性和持久性 。
她笔下的风不仅是一把刀子 , 还是一把苍白无力的刀子 , 它无趣、永不停歇、令人痛苦 ,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切断它所切的东西 。
本文插图
△
她在结束这首关于春天的诗时 , 与其说带着谦逊 , 不如说带着一场体育比赛开始时 , 两支队伍都想获胜的平衡 。
格丽克描述春天的方式 , 并非常人所感受的那种生机勃勃 。 而“钝刀”这个词 , 让她要表达的那种焦虑 , 变得栩栩如生起来 。
当然 , 格丽克的诗 , 不仅仅是描写个人生活中的所思所见 。 她的后期创作中 , 也有很多对生、死、人的存在等永恒主题的思考 。
比如诗集《村居生活》(A Village Life)中的一个片段:
《村居生活》 节选
在我看来 , 你留下来会更好;
这样梦就不会伤害你 。
黄昏时分 , 你坐在窗边 。 不管你住在哪里 ,
你都可以看到田野、河流和
你无法强加给自己的现实——
对我来说 , 这是安全的 。 太阳升起;薄雾
消散 , 显现
巨大的山体 。 即使在夏天 ,
你也可以看到山顶 , 那么洁白 。
本文插图
露易丝 · 格丽克几乎在整个诗歌生涯中一直在写智慧诗歌 , 她和她的读者能够在诗中艰难地学习到一些东西 。 斯蒂芬妮·伯特教授认为 , 《村居生活》与她早期的大部分诗歌有所不同 , 她建构了一个似乎在意大利的自成一体的虚构空间 , 远离任何文化中心 , 因野心充满敌意 , 其中的人物在书中穿梭 , 求婚、结婚、衰老、死亡 。
而这个片段里 , 其中一个人物很早就建议另一个人物 , 不要追求野心 , 不要离开他们的村庄 。
我们是否应该把这些话理解为类似佛教的宁静、不执与知足 , 在那里你可以从远处看到顶峰 。 这是格丽克自己的座右铭吗?或者诗中描绘的是一种我们可以拒绝也应该拒绝的顺从?
这些精细刻画的场景提出了这些问题 , 留待你来回答——在你读完这首诗的其余部分 , 或读完格丽克的整本诗集后 。
上面分享的2首露易丝 · 格丽克的诗歌 , 以及斯蒂芬妮·伯特教授的解读 , 或许让你对诗有了一些新体会 。
(本文由未读[ ID:unreadsky ]授权发布)
【搜狐文化|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哈佛教授带你读懂她的诗】编 / 刘珊珊, 审 / 任慧
- |西郊线变身三山五园文化专列,扫描车内二维码可读专题读物
- 五号医生吴昊|医学史上的11月16日: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丹尼尔·纳坦去世
- |《妈祖回家》在京举行首映礼,传递两岸文化共情
- 搜狐汽车-廊坊站|劳斯莱斯曜影顶级轿跑特价直销 时尚敞篷版
- 心理|如何大器晚成?拜登当选揭示美国梦:用个人努力来创造不可能
- 文旅中国|市级文明单位考核组检查指导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
- 中国新闻网|美国洛杉矶户外就餐成新风尚 帐篷配彩灯别有风味
- 很多|中国最容易弄混的两个省,外国人傻傻分不清,但两省历史文化深厚
- 民俗|戏曲·佤族清戏 | 腾冲县传统地方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搜狐焦点杭州|刺激!下周杭州气温大起大落,一夜狂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