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胡同里的社区民警:随时随地冲向群众的“鸡毛蒜皮”


【新京报|胡同里的社区民警:随时随地冲向群众的“鸡毛蒜皮”】_本文原题:胡同里的社区民警:随时随地冲向群众的“鸡毛蒜皮”
今年的国庆假期 , 刘士琦和白艳滨又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 。 作为社区民警 , 除了要负责好辖区内的事务 , 还要随时接受上级调配前往“大人流”处站岗 , “哪里人多去哪里” 。
白艳滨黑夜白天连轴转 , 工作时长较平时至少延长了4-6个小时 。 刘士琦胸前的对讲机就没有消停过 , 几乎每隔3分钟就会传来声音 , “像一个随身广播 。 ”
迈进警察行列前 , 持枪破门抓捕坏人的警察形象在刘士琦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 然而成为北京景山派出所社区民警后 , 陪伴他的除了一天到晚响个不停的电话 , 便是永远操不完心的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 。
对建国门派出所的白艳滨而言同样如此 , 为了处理这些琐事 , 常年不能陪伴在家人身边 , 他对家人始终抱有亏欠 。
刘士琦和白艳滨只是众多社区民警的缩影 , 他们每天冲向群众的“鸡毛蒜皮” , 也在其中看尽了人间百态 。 虽然没有轰轰烈烈 , 但处理好“鸡毛蒜皮”的小事能避免其发展成更大的刑事案件 , 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

新京报|胡同里的社区民警:随时随地冲向群众的“鸡毛蒜皮”
本文插图
吉祥社区民警刘士琦为社区居民宣传安全知识 。 ***采访人员 王飞 摄
在“鸡毛蒜皮”中看尽人间百态
派出所的电话一天至少要响50次 , 刘士琦形容所里接线员的工作状态:“电话几乎很少撂下来过” 。 接到案件后 , 民警到达现场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 。
电话那头的理由数不清——询问怎么给孩子上户口的 , 隔壁邻居装修扰民的 , 溜宠物狗不牵绳的 , 医生给的治疗建议和自己在网上搜索结果不一样的 。 “理由太多没法分类” , 刘士琦只能用“鸡毛蒜皮”来概括 。
在刘士琦管辖的吉祥社区0.15平方公里内 , 有几十条胡同 , 大约3000人居住 。 早上9点 , 刘士琦和另一位同事搭上警车开始社区巡逻 , 遇到车开不进去的小胡同 , 就下车步行 。
社区内大多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 , 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 , 一张嘴就是满满的京腔 。 刘士琦这个地地道道的东北小伙儿 , 当社区民警的这几年 , 把对人的称呼从“老弟、老妹儿”变成了“您” 。
胡同里人员复杂 , “大杂院”被分成若干间房屋 , 很多外来的“租客”就租住在此 。 他们的房间一般不超过15平米 , 没有内部格局的划分 , 墙上红砖肉眼可见 , 地上的拖线密集如蜘蛛网 , 有的线头甚至裸露在外 。 每次社区内排查电力隐患 , 这些租户都是重点关照对象 。
复杂环境下 , 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地向刘士琦、白艳滨等社区民警砸来 , 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往往是民警们的主战场 。
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老太太冲到自家院里问候别人爸妈 , 邻居嫌烦 , 让民警来解决 。 刘士琦赶到现场时 , 双方依旧在扯着嗓子 , 努力把自己的话挤进对方耳朵里 。 面对这种没有触犯相关条例的纠纷 , 刘士琦只能和搭档把两个“头上着火”的人拉到不同角落 , 挽着对方的胳膊两头劝 , “别和她一般见识” 。
金宝街北社区有一户人家 , 父母过世后兄弟姐妹为了一亩三分地争得不可开交 。 大女儿常年在国外 , 老两口前脚去世 , 她后脚回国和弟弟争父母的房子 , “坐在门口说这房子是我的 , 谁也拿不走 。 ”弟弟以大姐不照顾老人为由前去驱赶 , 双方互相推搡 。 白艳滨和同事李蓉把双方拉开后提议走司法程序 , 又被他们拒绝 , 白艳滨除了安抚也只能安抚 。
社区民警每天冲向群众的“鸡毛蒜皮” , 也在这之中看尽了人间百态 。

新京报|胡同里的社区民警:随时随地冲向群众的“鸡毛蒜皮”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金宝街北社区民警白艳滨与同事在胡同里走访 。 ***采访人员 王飞 摄
国庆假期几乎年年在工作岗位上度过
十一期间 , 为了应对四面八方来京的游客 , 社区民警不仅要负责好辖区内的事务 , 还要随时接受上级调配前往“大人流”处站岗 , “哪里人多去哪里” 。
10月2日 , 白艳滨被安排到长安街南河沿沿线站岗 , 晚上10点 , 他赶回派出所一边备勤一边趴在桌子上补觉 , 6个小时后 , 还要去天安门广场附近参与升旗仪式的人流疏导工作 。 10月3日早上6点 , 结束了执勤的白艳滨骑着自行车 , 迎着朝阳再次回到派出所 , “白天回来之后社区有事儿还得继续忙 。 ”
白艳滨的工作时长较平时至少延长了4-6个小时 。 国庆期间 , 社区里家庭纠纷少了 , “大过节的谁还吵啊” , 但邻里矛盾开始多了 , 家里来了人聚会 , 吃饭唱歌到半夜 , 那些依旧保持着正常生物钟的邻居往往耐不住性子 , 一个电话叫来了民警 , “基本上都是说扰民的 。 ”
刘士琦胸前的对讲机就没有消停过 , 几乎每隔3分钟就会传来声音 。 不仅有偶尔的查岗 , 以及有突发情况时上级的指派命令 , 还增加了值班点位对民警的工作部署及调度 , 呼叫频率更频繁 , “像一个随身广播 。 ”
刘士琦和白艳滨的国庆假期几乎年年在工作岗位上度过 。

新京报|胡同里的社区民警:随时随地冲向群众的“鸡毛蒜皮”
本文插图
白艳滨骑电动自行车在辖区巡逻 。 ***采访人员 王飞 摄
落下一身病 , 亏欠最多的就是家人
从警24年 , 白艳滨觉得自己亏欠家人很多 , 特别是妻子 , “干民警这一行 , 突发情况太多了 。 ”
有一次 , 约好了早上十点见面 , 白艳滨却因为抓捕犯罪嫌疑人一直忙到下午 , 到约好的餐厅一看 , 妻子趴在桌子上静静地睡着了 。
从那时起 , 白艳滨和妻子就做好了很少能聚在一起的准备 。 如今 , 白艳滨临时加班不能和家人团聚时 , 妻子会不高兴地问为什么 , 隔了一会儿又会说:“你去吧 , 我陪家里人吃 。 ”
无论是白艳滨还是妻子都知道 , 民警职责在此 , 没法协调 , 他们能做的只有“互相理解” 。
因为饮食不规律 , 很多民警都有胃病、高血压 。 一到饭点 , 电话突然响了 , 就要放下碗筷赶到现场 , 回来的时候饭菜凉了 , 饭点也过了 , 电话却仍响个不停 。 白艳滨有时一天吃不上一顿饭 , 胃里饿过劲 , “已经不觉得饿了 。 ”
家人总是打电话监督白艳滨好好吃饭 。 逢年过节值班的时候 , 白艳滨总是会突然收到陌生人送来的奶茶 , 没多久电话响起 , 妻子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 , “我这里显示奶茶到了 , 给你和同事喝吧!”

新京报|胡同里的社区民警:随时随地冲向群众的“鸡毛蒜皮”
本文插图
白艳滨和同事交流日常工作经验 。 受访者供图
有了家人的支持 , 白艳滨社区民警的工作更加安心 , 也愈发得心应手 。 处理了这么多案件 , 他发现 , 大部分居民吵架只是在一个情绪点上争论 , 只要抓住情绪点 , 就能快速稳定双方情绪 。
对白艳滨而言 , 处理好“鸡毛蒜皮”的小事能避免其发展成更大的刑事案件 , 这是社区民警的价值 。
没有轰轰烈烈 , 解决民事纠纷一样有成就感
刘士琦把“制强、扶弱 , 维护全社会公平公正 , 还原事情本身的真相”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 一直想做集“打击犯罪”和“服务群众”于一身的人民英雄 。
从警前 , 他对警察的印象停留在热血动漫和电视剧中 。 狙击手将敌人一枪爆头、派出所民警能通过一件小事调查出灭门惨案、十年冤案、揪出跨国敌对分子 , 类似的情节让他的“热血之魂”燃烧 , 这些理想中的身影汇聚成了他选择警察的动力 。分页标题
从2017年10月起 , 刘士琦已经当了三年社区民警 。 他发现 , 社区民警和自己的想象完全不同 , 可能十年都未必能遇到一件值得调查的重大案件 , 甚至电视剧里的婆媳矛盾都比他们日常遇到的事情精彩激烈 。
偶尔也会有危急情况 。 刘士琦一次去处理煤气泄漏问题 , 在刺鼻的煤气味中放缓呼吸打开房门 , 那一瞬间 , 他心跳得很快 , 担心电台突然来消息引发明火爆炸 , 担心自己晕倒在屋里 , 最终他进屋不到一分钟就顺利关闭了煤气阀门 。
不过也有和电视剧一样的地方 。 那些在电视剧里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 , 每家每户都能认识或者脸熟 , 遇见路边大爷大妈招呼一声“哟!都在呢哈!” 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 , 调解纠纷被居民认可的“民警老师傅” , 就和他们现在很像 。

新京报|胡同里的社区民警:随时随地冲向群众的“鸡毛蒜皮”
本文插图
刘士琦和社区志愿者一起张贴防诈骗及安全知识宣传海报 。 ***采访人员 王飞 摄
刘士琦觉得 , 虽然工作中处理的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 但能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 从根源上解决民事纠纷 , “挺有成就感的” 。
***采访人员 刘名洋 实习生 慕宏举
编辑 刘倩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