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名著典籍|黄朴民:解读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史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翻开《论语》一书 ,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有关管仲的评价 , 就充分体现了道德与历史的矛盾统一 。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 有肯定的 , 如“桓公九合诸侯 , 不以兵车 , 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 如其仁”“微管仲 , 吾其被发左衽矣”;也有批评的 , 如“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礼 , 孰不知礼” 。
【诸子百家,名著典籍|黄朴民:解读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史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斜阳古柳赵家庄 ,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 满村听说蔡中郎 。”陆游之感慨 , 或许就是人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普遍会遇到的困扰与纠结 。
解读和评价历史人物 , 是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和永恒主题
在历史上 , 愿意尽显自己的身手 , 做成一番事情(且不论事情的善恶对错) , 因而在历史上留名(且不论是美名还是骂名)成为历史人物的人可谓大有人在 。桓温所言“既不能流芳百世 , 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 , 道出了一些汲汲于在历史上留名者的共同心声 。尽管我们可以不屑于历史上一些人的心态与作为 ,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 正是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的卖力表演 , 才使得我们的历史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 魅力无限 。
毋庸置疑 , 历史人物就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 , 是历史聚光灯照耀的中心点 。如果说 , 在历史这个有机结构当中 , 历史事件可以喻指为骨 , 历史文化可以喻指为血 , 那么 , 历史人物毫无疑问可以喻指为肉 。骨架使人得以成形 , 血液教人得以鲜活 , 而肉体则赋予人以具体的形象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显而易见 , 解读和评价历史人物 , 是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和永恒主题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 , 我们走进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 我们认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然而要真正看清那些已经消逝、渐渐远去的历史身影 , 又何尝容易?要客观做到“知人论世” , 在抱有“同情之理解”基础上 ,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 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 , 从而体认其思想动机 , 评述其功过得失 , 更是困难重重 。
这中间 , 最重要同时又是最给人造成困惑的 , 就是对历史人物作价值判断与评价 。受研究者自身的阅历、观察问题的角度、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种种因素的制约 , 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具体评价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 这是历史研究中大量存在的现象 , 也是导致人们思想困惑的一个重要原因 。
历史人物评价上价值判断的分歧 , 最关键的因素 , 也许是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之间的纠葛与对立
根据我的观察 , 历史人物评价上价值判断的分歧 , 原因固然很多 , 但是最关键的因素 , 也许是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之间的纠葛与对立 。具体地说 , 对于某一具体的历史人物 , 用道德衡量或用历史衡量 , 往往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功过得失结论 。在道德上占有优势 , 在人格上具有魅力的人 , 并不一定在历史上经得起检验 。反之亦然 , 历史上有大贡献的人物 , 其所作所为也常常得不到固有的传统道德认可 , 不能成为人们真心景仰钦慕的人格楷模 。而历史研究者侧重于一个方面对其展开评价时 , 大量尖锐的意见分歧便立即凸显出来了 。各执一词 , 导致持不同观点者在评价历史人物时 , 意见完全没有交集 。
这也是历史上诸多杰出人物“身后是非”、千秋功过任人评说 , 言人人殊的原因之所在 。以封建帝王为例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 通常是心仪于汉文帝刘恒、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的为人与做事风格 , 而对秦始皇、曹操、朱元璋嗜杀、残暴、任性专制、严酷无情的行径无法苟同 。尽管历史上曾有人别出心裁 , 努力为秦始皇、曹操、朱元璋等人鸣冤叫屈 , 汲汲于做翻案文章 , 但结果却往往是言者谆谆 , 听者藐藐 , 心劳力拙 , 徒劳无功 , “可怜无补费精神” , 秦始皇等人总是成为被普遍诟议的对象 , 而无法真正翻过身来 , 这就是道德戒律在历史人物评价中的潜在规范与制约 。分页标题
作为历史研究者 , 更多以历史的尺子对历史人物作价值判断
然而 ,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毕竟不是只有单纯的一把道德尺子 。作为历史研究者 , 与一般大众所不同的 , 是更多以历史的尺子对历史人物作价值判断 。所以尽管秦始皇、曹操、朱元璋等人在道德品行上存在着备受争议的地方 , 无法让人认同 , 更无法令人喜爱 。可是平心而论 , 他们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 , 甚至远远超迈占有道德或人性优势的刘秀、赵匡胤等人 。所以用历史的标尺衡量 , 他们又不能不受到充分的肯定与崇高的礼赞 。
不过这样一来 , 学者的观点与大众的认知之间便存在了巨大的差距 , 如何缩小甚至消弥这种差距 , 便成了历史研究怎样面对社会 , 进入大众 , 而不被边缘化的重大症结 。但遗憾的是 , 人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似乎并没有收到积极的效果 , 在泛道德氛围包围下的社会里 , 要做出既合乎道德要素又满足历史条件的历史人物价值判断真的是“难于上青天” , 各吹各的号 , 各唱各的调 , 这始终是历史人物价值判断中的普遍现象 ,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在从事历史研究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困惑 。
其实 , 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也并非是一个无法松解的死结 。这方面早在孔子那里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平衡 , 堪称典范 。翻开《论语》一书 ,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有关管仲的评价 , 就充分体现了道德与历史的矛盾统一 。孔子一方面对管仲不无微辞 , 甚至多有贬斥 , 批评“管仲之器小哉” , 指摘管仲贪货敛财 , 道德有阙;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 , 一匡天下”之历史功勋 , 盛赞管仲“如其仁 , 如其仁” 。很明显 , 孔子之批评管仲 , 乃是就道德层面发论;而孔子之所以肯定管仲 , 则是就历史层面定位 。两者并行不悖 , 互为参比 , 从而使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在道德与历史的矛盾对立中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这也启发我们 , 在进行历史人物评价的价值判断时 , 应区分道德与历史的不同标准 , 从而解开历史人物价值判断上的困惑 。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阅读延伸
评价历史人物要做到“六个不能”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 , 做到“六个不能” , 即: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 , 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 , 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 , 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 , 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 , 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悦琪)
_原题是为《历史人物评价之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黄朴民
- 四大名著|一座纪念馆,告诉你《镜花缘》背后的故事
- 诸子百家|信不信由你:孔子作谶语,刘邦得天下
- 书法字画,诸子百家|只会写一手漂亮字,还称不上书法家!
- 世界名著每日读|《真实的幸福》你可以选择你的思维方式,设计你的情绪
- 世界名著每日读|毕淑敏:在不安的世界里,给自己安全感
- 名著典籍|浅谈:吐蕃盟誓制度发展始末
-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语言学类·15种
- 诸子百家|父亲和丈夫要死一个,咋选?她用一句话解决,诞生一成语无人不晓
- 名著典籍|吕伯奢要杀猪,还是要杀曹操?《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说法相反
- 世界名著每日读|【名著选读】布莱姆·斯托克《德库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