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太监和太后勾结准备更换太子, 却上了一个大胖子的当

大宋朝第二任皇帝赵光义继位的过程颇为传奇,世间都传闻说是他杀了自己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更是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疑云。不过据史书记载,当天晚上赵匡胤殡天之后,宋皇后马上派大太监王继恩前去传长子赵德昭过来。王继恩早已暗地里投靠了赵光义,出宫之后拐弯前去晋王府求见赵光义让他赶紧入宫夺取皇位。
 太子|太监和太后勾结准备更换太子, 却上了一个大胖子的当
文章图片
赵光义便在一干侍从护卫下随同王继恩冲入宫中,宋皇后看到来的不是赵德昭而是晋王赵光义,马上明白王继恩叛变了,为了一家性命着想当即服软表示认同赵光义即位。历史上一场兵不血刃的政变顺利成功,大太监王继恩改换门庭成了赵光义的身边最亲近的人。不久因为征服西蜀之后宋军行事不谨惹起四川人民不满,进而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史称“王小波、李顺起义”。当时受命前去平定叛乱的便是王继恩,也开了历史上太监领军的先河,由此可见他在赵光义心目中的地位。
 太子|太监和太后勾结准备更换太子, 却上了一个大胖子的当
文章图片
宋太宗赵光义虽说是靠不正当手段夺取皇位,不过他立太子的过程也颇为曲折。老大赵元佐因为不满他父亲行事残暴,思想极度压抑处处与赵光义做对,不久便疯了。赵元佐甚至在过节之时亲自纵火把宫殿烧成一片废墟,终于被赵光义废黜圈禁。老二赵元僖立为太子之后不久便因为妾妃张氏与正室争宠误被毒死,太子之位传到老三赵元侃手中,便是后来的真宗赵恒。公元997年三月二十八日,赵光义病重不起,第二天驾崩于万岁殿。按说皇上一死便应该扶立太子即位,可事情又出现了变化。当时赵光义的皇后李氏是后来所立,并不是赵恒的生母,立谁当皇上对她来讲根本没有关系。不过曾服侍过两代大宋皇帝的大太监王继恩又看到了机会,他自认为与太子赵恒没有交情,如果赵恒即位一定不会再像前两代皇帝那般重用他。
 太子|太监和太后勾结准备更换太子, 却上了一个大胖子的当
文章图片
如果像上次一样另立一个新皇上,自己便又建下拥立之功,那么自然又能得数十年恩宠。在这个思想支配下,王继恩极力劝说李皇后改立原来的太子赵元佐当皇帝。李皇后根本没有主见,被王继恩蛊惑之后竟然点头答应。当时太子赵恒并不在宫中,也没人在第一时间通知他皇帝已经驾崩。还好当时的宰相吕端自赵光义生病后每天都去宫中探望,这一天吕端如往常一样进入宫中便感觉不对,马上要来毛笔在自己上朝用的笏板上写了两个字“大渐”,派自己的随从立刻送往太子东宫。“大渐”的意思是皇帝病危,吕端的意思是要太子马上入宫等候即位。谁知他的随从刚出去不久赵光义已经驾崩,王继恩马上跳出来联合李太后表示要更立新君。宋朝的制度规定新君即位,必须要有大臣在场,确认皇帝身份时还得有公章有诏书,而且必须由朝廷重臣亲自出面认证才能生效。
 太子|太监和太后勾结准备更换太子, 却上了一个大胖子的当
文章图片
王继恩要更改太子就绕不过大宋宰相吕端这一关。王继恩和李太后刚在赵光义尸体旁商量好此事,一转眼却发现原本跪在前面的吕端不见了。王继恩吓了一跳,马上从宫中跑出来寻找,一打听吕端已经回到中书省去了。王继恩害怕夜长梦多,急忙赶了过去。王继恩找到吕端之后便开始游说他同意更立太子,吕端本身是个超级大胖子,听他说了几句话便开始打瞌睡。王继恩不敢得罪他,好不容易把话说完,吕端却睁开眼皮漫不经心地说:“立太子有先皇诏书,谁说了都不算。”王继恩马上跳了起来追问诏书在哪里,他是宫中第一大太监,此时又联合了李太后,只要拿到遗诏怎么改还不是小菜一碟?吕端在朝中一向以老实憨厚著称,加之身体太胖走路不便,平常做事又有些糊里糊涂,朝臣们大都在心里看不起他,当年立他为宰相时还引起好多人反对。不过赵光义仍是力排众议把吕端任为宰相,并留下了“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千古名言。此时吕端仿佛不知道王继恩的心思,随手向远处一指告诉他遗诏放在中书省政事堂的诏书阁里。王继恩已经年过花甲动作却是相当敏捷,不等吕端起身便跳起来冲向诏书阁。吕端拖着肥胖的身子带着两个随从紧赶慢赶都没追上他,等他气喘吁吁赶到诏书阁门口时看到王继恩已冲了进去。诏书阁是封存历代皇帝诏书的地方,里面极为高大空旷,外面有一道大铁门。吕端站在大门外冷笑着看了王继恩一眼,冷笑一声之后使唤了个眼色。两个随从立即冲上前去把沉重的大门从外面推紧关闭,并上了一道大锁。
 太子|太监和太后勾结准备更换太子, 却上了一个大胖子的当
文章图片
正在里面寻找遗诏的王继恩也是久经战阵之人,马上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只是诏书阁里外只有一道大门可以出入,这个风光两朝的大太监只能在里面跳脚大骂,同时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吕端的对手。吕端软禁了送上门来的王继恩后太子恰好入宫,双方汇合进入万岁殿参拜赵光义遗体。李太后也是个聪明人,看到王继恩没有过来便知道阴谋失败,乖乖答应太子在灵前即位,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王继恩利令智昏,妄想再次更立皇帝,没想到会上了大胖子吕端的当。真宗赵恒即位后马上把他贬往外地,风光两朝的王大太监就这样默默无闻的在贬所度过了自己苍凉的后半生。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