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法国人的回忆录,揭了两广总督叶名琛的老底,小心思是真多

“满洲才子之目”耆英自裁了,牵扯出了点不得了的事。
耆英本是道光朝重臣,咸丰虽然一直想法子收拾他,但危难关头又将他重新启用,负责和英法联军谈判。只是没成想,翻身仗变成了鬼门关。

 回忆录|法国人的回忆录,揭了两广总督叶名琛的老底,小心思是真多
文章图片
【 回忆录|法国人的回忆录,揭了两广总督叶名琛的老底,小心思是真多】耆英
谈判谈出人命来,可真新鲜。更遑论耆英是个送财童子,此前的《南京条约》就是由他主导签订了,联军看到他还不是喜笑颜开?然而,联军从头到尾都在给他甩脸子,根本不和他谈。随后更是出示了一些信件,耆英一看,懵了。
信件的内容足以引起关于二鸦的争论——
到底是谁先挑起的战争
?有些事情可以想,甚至可以做,所有人心知肚明都没关系,但拿到纸面上就不是一回事了。其中一部分还是耆英亲笔所写,出处自不用多说,当他看到信件第一眼就知道了——两广总督府。这些信件,是如何到联军手里的呢?
原本在总督府里的信件,出现在了联军手里,和前任两广总督叶名琛必然脱不了关系。据法军的回忆录《远征中国日记》中描述,他们攻破广州后,直奔总督府,搜出了不少信件。至于叶名琛本人则不见踪影,在之后的全城搜捕中才将他抓获,当时他正穿着便服躲在一个武官家里。

 回忆录|法国人的回忆录,揭了两广总督叶名琛的老底,小心思是真多
文章图片
叶名琛
问题出现了,叶名琛有“六不总督”之称,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可一看法军的回忆录,有一半是对不上的。
首先,他战了,而且是率先全方面的开战,已经到了全民动员的地步。不守,只是联军援军到来后,他失去了初期的壮志雄心,不再亲临一线。不走,更是无稽之谈。恰恰是因为走得太快了,以至于总督府的机密文件都没有销毁。
剩下的一半,则更有意思了,满满的都是求生欲。
清朝当时还没有建立近现代的外交体系,按照人臣无外交的惯例,他没有私自谈判求和的资格。接待外使,疆臣都要保持距离。越权谈判,事后怕是不好收场。要是再私下里允诺了什么好处,必然是死路一条。

 回忆录|法国人的回忆录,揭了两广总督叶名琛的老底,小心思是真多
文章图片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不降,不走,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朝地方官已经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投降,要连累一大片人。逃跑,地方主官按律当死。两江总督何桂清,都混到太子太保了,弃城而逃,多少人去求情都没用,照斩不误。此时此刻,摆在叶名琛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殉国。大清两百多年就这个惯例,谁来都不好使。
虽然叶名琛最后是绝食而亡,不过是在两个月后了,中间又有一个过程,值得玩味。
外国人不是太平军,非要和他的命过不去。他本人既没有逃出广州城,也没有从贼,不过是当了俘虏,大清律例拿他还真没办法(参见三藩之乱地方被扣押的官员)。如此一来,命算是保住了,但是还不够。

 回忆录|法国人的回忆录,揭了两广总督叶名琛的老底,小心思是真多
文章图片
咸丰皇帝
他本人也给出了一个非常高大上的理由——当面质问英王,自诩“海上苏武(活着归汉)”。恕我直言,就总督府搜出的那些信件,张仪、苏秦过来照样理屈。但没关系,只要喊出两句大义凛然的话,自然会有人帮他塑造正面形象。到时候,虽被俘,犹有荣,谁还能说出个不是来?其结果,不恰恰就是苏武么?
然而,英王他是没见到。知道他被俘后,咸丰立刻罢免了他的官职,并申饬告诫沿海——就当没有这号人。可以想象,他是多绝望。虽不死,四海无容身之所。周寰了一圈,竟还是如此下场。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参考文献:《远征中国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