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原始标题:中国最先进航空发动机 , 距离美国有多远?专家:涡扇-19是关键众所周知 , 航空发动机一直都是制约中国航空业发展的一个短板 。 长期以来 , 由于我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相对落后 , 所以国产战机也深受其害 。 曾几何时 , 我国战机的“心脏病”问题导致事故不断 , 而且迫使我国战机必须使用外国进口航发 。 在航发上的落后让人绝望 , 甚至有军事专家放话称 , 中国在该领域至少落后美国30年以上 。
航发被认为是航空制造工业上的明珠 , 因为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 , 涉及学科最多的工程机械系统 。 如果研发一台世界先进水平的航空发动机 , 不仅要有国内多个不同领域部门的配合 , 而且还要有相关经验的技术人才 。 另外 , 持续不断的常年资金投入也是必要的 。 与美国等先进国家相比 , 我国首先就吃亏在航空工业底子薄弱上 , 事实证明 , 薄弱的航空工业以及缺乏相关经验成为了日后研发国产航发的重要掣肘 。上世纪初 ,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可以独自设计制造飞机的其他所有部件 , 唯独搞不定所用的发动机 , 无奈之下之下只能用一台美国的75马力Curtiss发动机 。 当时的美国工业发展到什么程度 , 中国又如何 , 差距的种子在那时就已经开始种下 。 后来 , 冯如在一次表演飞行中因为发动机事故坠机身亡 。 自此之后的许多年 ,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人都不曾问鼎这个“航空工业的明珠” 。
五十年代后 , 在国家大力号召下 , 航空工业被列为重中之重 。 从那时开始 , 各种飞机制造厂 , 航空院校院所在中国大地上开始生根发芽 。 尽管我们能够让歼-5、歼-6等国产战机飞上蓝天 , 可依然解决不了没有航发这个困境 , 这就如同一座大山一样阻挡在年轻的中国面前 。 后来在苏联专家帮助下 , 我们走上了仿制道路 。 先学会制造别人现有的 , 再自己搞 。 好在今天我们已经走出来适合自己的路子 , 取得了一定成绩 。由于有了完全国产的涡扇-10“太行”发动机 , 才让中国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 ,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大推力小涵道比军用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国家 。 推比为10一级的WS-15第四代发动机正在进行上机试飞 。不过 , 在最顶尖的小涵道比军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领域 , 中国与美国还有20年的差距 。 2006年 , 美国推重比10的F135发动机开始装机测试 。 这一年 , 中国推重比8的太行涡扇10发动机正式定型 。 与太行性能相仿的美国F110发动机于1985年定型 , 这说明中国和美国的推重比8的先进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的差距为20年 。
2018年11月珠海航展上 , 配备矢量发动机的歼-10B战机进行了复杂的眼镜蛇动作 。 现场一度非常炸裂 , 观众不愿错过每一个细节 。 不了解的网友可能会问 , 不就是做了个动作 , 有多厉害?厉害之处在于歼-10B所装备的矢量发动机 , 就是它让飞机的飞行动作如此飘逸 。 这足以说明我们已经开始在该领域站住脚很 , 多年的辛苦研发终于有了结果 。 从我国一贯的做事风格来判断 , 配备涡扇-10的歼-10B已经公开表演 , 证明我国的相关技术已经很稳定了 。
而从研发周期来推断 , 早在2010年左右涡扇-10技术就已经走向成熟 。 那个时间点 , 刚好是我国涡扇-15发动机的高速发展阶段 。 在去年四川省公布的五四奖章表彰名单中 , 中国航发涡轮院涡扇发动机研发团队获奖 , 与他们一同出境的还有一款喷口带锯齿的发动机 。 网友专家推测 , 这可能就是我国当前正在发力的涡扇-19发动机 , 属于国产新一代中推 。 从公开资料来看 , 涡扇19的单台推力有10吨左右 , 两台联合推力在20吨 , 推重比达到了11以上 , 综合性能可以对标欧洲的EJ200 。
根据报道 , 这台先进中等推力军用发动机 , 代表着中国航发最高水平 , 已列入我国“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重大专项 。 该型发动机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发动机设计 , 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首台发动机实验验证 。 报道还称该型发动机制造周期缩短了2/3 , 实现了国内发动机制造周期的突破 。 该发动机具有明显的锯齿形喷口 , 未来有可能用于国产隐身战斗机 , 很可能装配在中国新一代舰载隐身战斗机上面 。
我们在进步的同时 , 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航发技术也正在迈向更高的技术层面 , 这是不可否认的 。 有一种情况我们可以赶上 , 那就是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进步 。 但到目前来看 , 还没有赶上的可能 , 差距依然明显 。 许多人预计 , 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国有望在该领域赶上美国 。 有庞大的国企技术资金支持 , 还有国内市场需求 , 中国航发岂有起不来的道理 。分页标题
来源:(未知)
【】网址:/a/2020/0920/1600571348.html
标题:中国最先进航空发动机,距离美国有多远?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