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近日 , 文章《外卖骑手 , 困在系统里》一文刷屏引发关注 , 文章指出在外卖系统的算法与数据驱动下 , 外卖骑手疲于奔命 , 导致他们违反交规、与死神赛跑 , 于是 , 外卖骑手成了高危职业 。次日凌晨 , 饿了么发微博称 , 将尽快推出“我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功能 , 用户可自主选择;美团外卖当晚也发布声明称 , 调度系统会给骑手留出8分钟弹性时间 。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围绕平台效益、规则技术、外卖骑手权益等问题不断发声 , 由此引发争议不断 。追求差异化下“唯快不破”是对的?我们注意到 , 饿了么宣布将发布新功能“我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的小按钮后 , 被骂声一片 。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 , 外卖行业发展初期 , 需要依靠产品和服务实现差异化 , 并由此获得一定量的用户 。 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 , 产品和服务日趋同质化 , 追求差异化的难度也在增加 , 而企业的竞争方向就会转移到效率上 , 此时“快”就成为外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位做过三年外卖平台配送站站长的受访者指出 , 2016年 , 3公里送餐距离的最长时限是1小时 , 2017年变成了45分钟 , 2018年又定格在38分钟 。 此后 , 速度还在不断提升 , 并被该平台津津乐道 。事实上 , 当一位消费者提交订单 , 平台系统对商家的通知、对外卖骑手的任务分配 , 是可以在技术上获得提速的 。 不过在现实中 , 让商家更快把饭菜做出来 , 就会影响饭菜质量;让骑手更快送达 , 就可能涉及交通规则 。因此 , 当外卖骑手的交通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时 , 当饭菜质量被消费者吐槽“还是生的”“是不是提前做好的”时 , 平台就应该立马反思清楚 , 是不是越快越好?当足够快时确实可以体现出平台的送餐效率 , 不顾一切地求快 , 却未必可以实现社会效应最大化 。 不仅如此 , 整个外卖体系太过追求“快”容易导致市场失衡 , 进而产生诸多乱象 。困住外卖骑手的系统配送时间不断缩短 , 消费者对外卖依赖度在不断提高 , 助推了外卖平台成长为巨头企业 。 而当我们越来越难以离开外卖带来的便利时 , 反思如何能够实现更公平、合理的机制至关重要 。其中 , 饿了么设置“我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小按钮的做法 , 业内认为 , 按钮将决定权转移给了消费者 , 与此同时也将责任“甩”给了消费者 。事实上 , 外卖算法体系中 , 消费者和外卖员只是参与者之一 , 导致算法最终出现问题 , 并不只是这两个参与者 , 还有非常多元的因素 。此外 , 平台平均配送时间缩短 , 追求极致的效率 , 代表了更低的运营成本 , 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 现存的外卖平台 , 都是效率战的优胜者 。 这时 , 外卖骑手的权益 , 就被放在了轻重缓急的最低位 , 低于商户、消费者 。另有分析称 , 市场经济最根本的准则就是效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 , 一旦沿着规则去走 , 整个算法体系和机制会完全偏向资方 。因此 , 更应该做的是要让算法机制由纯技术性变成‘技术性+社会性’ , 要给技术开一个口子 , 让它变得更加灵活和包容 。外卖经济的参与方包括商家(资方)、程序员(技术)、外卖骑手(运力)、商家(出餐的制作方)、外包公司、消费者 。 目前系统的制定由资方说了算 , 程序员为执行者 , 外卖骑手、商家作为平台参与者 , 话语权没有纳入到算法的规则设定之中 。因此 , 要形成一种全社会范围的算法协商机制 , 除了平台、程序员 , 应纳入外卖经济、平台经济更多的参与者到算法运作规则的设定中 。 让外卖员劳动者 , 让政府 , 第三方机构 , 还有社会科学家等等参与其中 , 增加外卖骑手的话语权 , 体现出社会科学家带来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 。 这样的算法 , 才更具备公正公平 。此外 , 被系统困住的还有996白领、网约车司机、流水线工人……诸如此类 , 能够改单项话语权的对话机制都显得尤为重要 。而建立协商机制的重要基础 , 需要由外卖骑手们自发的组织和形成 。 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 , 或许也正等待伸出的时机 。舆论与分析:观点一:科技并非都向善在普遍认知里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科技无所不能 , 它会带领人类摆脱贫困 , 享受更加美好的物质精神生活 。但在现实中 , 科技除了是生产能力 , 也具备毁灭能力 。就如“外卖骑手被困在系统”这一现象而言 , 在算法系统无形的监督控制之下 , 外卖骑手最终受制于系统里 。 而在背后引发大家的共鸣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代表“系统”的)科技的发展 , 人们却陷入了一种越来越忙的“过劳”状态中 。 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进步 , 普通人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生存竞争 。观点二:算法意味着底线与奖惩对消费者来说 , 算法等于便利性;对外卖平台及供货商家来说 , 算法是对接需求、提升效率的数据基础;但对外卖骑手来说 , 算法则基本意味着奖罚、绩效和收入 。 同样身处于由数字技术提供支撑的各类新业态中 , 也要经历数学模型的算法影响 。 既然算法并非完全客观、中立、全面 , 那么在以商业利润为基本建模标准的同时 , 应考虑更多引入社会性、公平性、底线性因素 , 以确保在日渐强势的算法面前 , 人们不至于伤害尊严、丧失权益甚至危及生命 。观点三:再等五分钟是无解的商业悖论事实上 , 关于配送时间的设置 , 决定权从来就不在消费者手中 。 而作为被动参与的用户 , 所依据的标准也只是平台的自我设定 。 当平台与骑手产生矛盾时 , 某种意义来说 , 用户多等功能本身就是道德绑架 。 要求用户主动降低自己诉求的行为本身 , 就背离了服务的原则 。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逻辑面前 , 再等五分钟之后 , 必然是继续再等五分钟 。 事实上 , 这将成为一个死循环:多等五分钟并不能带来外卖骑手的从容和安全 , 它只会让其多配送一单 , 这就失去了它本有的意义 。观点四:配送时间必须限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 外卖骑手的收入可以称之为丰厚 , 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的当下 。 而当下外卖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和增长空间并不能满足高速增长的新入局者 。 有限的市场空间 , 迎来更多的分食者 , 那分到每个人手中的蛋糕也只能越来越少 。从这个角度而言 , 限制相对合理的配送时长既是必须存在的行业门槛 , 也是维系组织稳定、行业秩序的重要调节器 。 外卖骑手们只有适应且能在这一严苛标准下能赚到钱 , 才能实现用户、平台和骑手三方的共赢 。 而单纯地放低标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 则会造成整个行业的倒退 。写在最后在当下行业商业博弈中 , 优化系统、保障安全 , 提高效率与解决安全难题 , 或许才是外卖骑手困境重中之重 。
来源:(未知)
【】网址:/a/2020/0919/1600451280.html
标题:系统or时间?是谁压垮了外卖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