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与2016年相比 去年“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22%

中新网9月11日电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11日指出 , 与2016年相比 , 2019年“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22% , 重污染天气减少了40% , 北京市PM2.5浓度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立方米 , 重污染天数由34天下降到了4天 。

中国新闻网|与2016年相比 去年“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22%
文章图片
资料图:蓝天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张兴龙 摄
国新办9月11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 介绍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有关情况 。 会上有采访人员问: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经过三年的研究 , 取得了哪些具体的研究成果?成效如何?
对此 , 赵英民介绍 , 该攻关项目采取了集中攻关和驻点跟踪研究相结合的组织方式 , “经过三年的努力 , 2900多名科技工作者团结奋战 , 应该说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技突破和研究成果 。 ”
主要有六个方面:
【中国新闻网|与2016年相比 去年“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22%】一是通过大规模的科学观测和实验研究 , 采取多技术融合方式 , 从污染物的排放、化学转化、气象条件、污染传输等四个方面 , 弄清了区域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来源 , 并且形成了广泛的科学共识 。
二是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空天地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数据共享平台 , 建立了完备的区域PM2.5综合源解析的方法体系 , 形成了重污染过程的精细化、定量化的动态解析能力 。
三是建立了区域和城市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单 , 摸清了区域污染物排放现状 , 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 , 精准识别了区域“2+26”城市和重点行业的关键问题 , 形成了重点行业和城市关键问题识别与精准治理的技术体系 。
四是建立了“预测预报—会商分析—预警应急—跟踪评估”全过程的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 , 提出差异化的应急管控技术方案 , 全面支撑区域应急联动和差异化管控 , 有力支撑了应急减排效益最大化 。
五是建立了以PM2.5目标浓度为约束的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算法 , 开发了大气污染防治科学决策的技术支持平台 , 提出了区域中长期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议 。
六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 定量评估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健康影响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健康效益 。
赵英民指出 , 攻关项目坚持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 , “应该说我们很多的科研成果都是在第一线产生 , 同时第一时间在基层 , 在“2+26”城市的污染防治第一线得到了及时的应用 , 因此效果还是非常明显 , 整个项目极大提升了我们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 ”
赵英民表示 , 攻关项目有力支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的编制和实施 。 与2016年相比 , 2019年“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22% , 重污染天气减少了40% , 北京市PM2.5浓度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立方米 , 重污染天数由34天下降到了4天 。 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 同时攻关项目还极大促进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绿色发展 。 去年“2+26”城市GDP达到了14.2万亿元 , 比2016年增长了17.2% , 可以说一方面空气质量大幅改善 , 一方面经济在继续快速发展 , 从环境的角度也体现了区域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 , 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