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杨浦定海路街道:让孩子们用创意“拼贴”老城区烟火味


街道|杨浦定海路街道:让孩子们用创意“拼贴”老城区烟火味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街道|杨浦定海路街道:让孩子们用创意“拼贴”老城区烟火味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街道|杨浦定海路街道:让孩子们用创意“拼贴”老城区烟火味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 随着杨浦旧改征收工作的推进 , 许多老旧社区即将从地图上消失 , 成为上海历史中的一个名词 。
如何留住老城区的烟火气息?在历史大潮带走它们之前 , 有一群人 , 正以特殊方式保留和记录下一部分城市记忆 。
可折叠的记忆 , 说不尽的故事
“将时尚杂志元素与收集的老社区元素进行创意拼贴设计 , 希望形成强烈视觉反差的艺术效果 , 打造创作者心中对于‘拆迁记忆’的理解与表现 。”王独伊是上海市控江中学艺术总辅导员、市级创新实验室高中文创中心负责人 , 也是跨界设计师、插画师 。在她看来 , 老城区承载着杨浦的发展记忆 , 无论多少次拜访它 , 总有说不尽的故事 。
日前 , 定海路街道“共创夏令营之拆迁记忆拼贴”活动 , 在杨树浦路3061弄151号第四社区睦邻中心举办 。
一个小学、初中、高中“混搭”的学生团队 , 在王独伊的带领下 , 用巧手设计“可折叠”拼贴画 , 表达自己对拆迁老城区的理解 。孩子们的创意天马行空 , 从旧改征收基地老房子中收集的“封门单”“老门牌”“老邮票”“旧海报” , 甚至旧菜篮、破纽扣、牛奶箱等摄影作品 , 都是他们的素材 。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 在胶水、水彩颜料、贴纸等的作用下诞生 。
在定海路街道引导、原心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推进等各种机缘巧合下 , 王独伊与几位有共同想法的伙伴 , 针对青少年开展文创夏令营 , 在沈家滩、中联村等居民区组团开展弄堂行走之旅 , 拍摄各类老旧物品摄影作品 , 收集了大量素材 , 为“拆迁记忆拼贴画”创作打下了基础 。一幅幅原创作品的诞生 , 不仅融入了孩子们的创意 , 更是以特殊形式留住了老城区记忆 。
共建“过渡博物馆”
旧改征收后 , 居民们即将迎来新生活 , 往昔丰富的记忆不舍封存 , 除了影像记录、拼贴画留存之外 , 是否还有其他的记忆载体?
在探访老旧小区空间过程中 , 孩子们的切身感受与拆迁空间的“过渡”变化 , 是夏令营的变奏曲 。每个人都在这里发现、聆听、记录……旧改基地中裸露的家具、玩具、生活用品等物 , 在杂乱中构成了丰富多元的空间;一把搪瓷壶 , 一张旧海报呈现的上海市井生活气息 , 都给予他们新的启发 。
夏令营队员们探访老城区拆迁现场过程中 , 在中联村发现了一片拉毛外墙 , 这是在上海老洋房中很常见的装饰 。与其他拉毛外墙使用石膏来制作不同 , 这面墙用混凝土进行拉毛 , 因而显得非常粗糙 , 许多地方已经龟裂 。看到灰色的废弃建筑物料和已被晒到开裂的遮阳塑料布时 , 王独伊当即就突发灵感:把这些拆迁废料做成枯山水桌面造景 。
“金点子”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支撑 。经过一番拆迁废料挑选、电动打磨、滴胶粘合、紫外线照射固定 , 以及纯白石英砂铺底 , 一件枯山水造型的作品顺利“出炉” 。通过简化、留白的手法 , 以砂喻海、以石喻岛 , 凝结老城区记忆 , 让拆迁废料得以重生 。
【街道|杨浦定海路街道:让孩子们用创意“拼贴”老城区烟火味】“新的生活习惯更迭 , 将不再需要的物件留在原地 , 挥别故土 , 却仍然存留记忆 。”原心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吴秋玲说 , 在老城区行走活动中 , 团队伙伴们经过头脑风暴提出“过渡”+“博物馆”概念 , 后续将在定海路街道支持下 , 收集更多素材 , 共建一个临时的“过渡博物馆” , 将大家的“金点子”以分包的方式一起协作 , 创作更多作品 , 努力留住老城区的烟火味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