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互联网 +智能交通,形成新一代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技术体系



智能汽车|互联网 +智能交通,形成新一代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技术体系
本文插图
"互联网 +"智能交通发展现状
"互联网 +"对智能交通的基础性平台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 我国"互联网 +"智能交通在不少细分领域已经实现了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同步发展 。 在车路协同式智能交通、车辆主被动安全、智网联汽车、交通出行一站式信息服务等方向 , 国内都有机构和企业在开展与国际同步的研究应用;在交通拥堵费收取、共享电动车 / 汽车 / 单车、网约车 / 顺风车、快速公交系统(BRT)、共享交通领域和支付模式等细分领域 , 已经部分实现了发展引领;在市一级的路内停车联网收费、国家级的公路网监测与应急服务、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全国联网收费、全国性的公路客运联网售票、全国性的公交一卡通联网、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汽车电子标识等诸多方面 , 不少都是国外没有或少见的规模化应用管理和服务案例 。 也要认识到 ,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 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 我国一些行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卡脖子"问题突出的现象依然存在 。 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
基础研究不够扎实 。 整体来看 , 我国智能交通领域的基础研究偏弱 , 存在着诸如路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标准和方案研究少 , 环境与气象感知能力弱 , 车联网构架、车路协同(V2X)、车车协同(V2V)标准缺失 , 5G 网络时延并不能满足自动行驶安全需求 , 自动驾驶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
交通建设水平不均衡 。 我国运输网络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 各个子系统发展水平不协调 , 互通互操作水平低;路边设施的标准不统一 , 协同发展弱;交通线网基础设施水平高(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里程世界领先) , 但对智能化综合枢纽、一站式网络运营平台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
交通创新发展的制度法规保障滞后 。 "互联网 +"智能交通的新型基础设施、新模式、新业态的研究和发展 , 对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的需求 。 例如 , 对于自动驾驶地图的监管 , 亟需相关制度、法规、政策体系能够与时俱进 , 适应和引领应用发展 。 "互联网 +"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

智能汽车|互联网 +智能交通,形成新一代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技术体系
本文插图
2020年4月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界定了"新基建"范围 , 智能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新兴技术融合创新传统基建的重要领域之一 , 被归入融合基础设施类别 。 智能交通基础设施需要对道路、车辆、人、环境等相关位置数据进行全面感知(实现"人车路"全面互联) , 对每一条道路进行全时空的交通控制 , 对每一部汽车进行全程的交通控制 , 才能具备泛在、无缝的出行服务能力 。 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核心在于具有智能精准控制功能的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 , 而智能精准控制的车联网就是一个具有精准时空位置服务的信息物理系统(CPS)网络 , 远程时空位置精准控制是其必备需求 。
目前 , "互联网 +"智能交通与诸多行业领域的融合趋势趋于明晰 ,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技术融合 。 结合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技术革新趋势 , 尤其是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 , 突出新技术 , 如天地一体化网络、窄带物联网、北斗卫星导航及其增强系统、新一代通信、AI、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在智能交通领域的融合应用 。
数据融合 。 依托"互联网 +"技术构建交通大数据的云平台 , 将公开采集的出行大数据(如路况、停车、车流量、公共交通等)、公共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的交通管制、拥堵、警情、事故等数据进行汇聚融合并实现地图自动呈现 , 为消除拥堵提供科学依据 , 也为解决自动驾驶所需的高精度地图的时效性问题提供"众包更新"的解决方案 。
领域融合 。 以汽车"四化"为重要特征的交通变革正在兴起 , 未来汽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能源网、交通运营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智能交通等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将是大势所趋 。分页标题
基础设施融合 。 2019 年国务院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 明确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的发展目标 , 进而形成自主可控、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 。 以北斗卫星导航、5G 为代表的泛在可控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将支撑适合国情的智能交通融合创新 。
出行服务模式融合 。 "互联网 +"智能交通对于出行大众的"获得感"即为 iTaaS , 已明确列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 交通服务的融合发展将为新业态、新模式的服务创新和升级提供关键基础和核心支撑 。 "互联网 +"智能交通发展建议

智能汽车|互联网 +智能交通,形成新一代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技术体系
本文插图
1、加强自主关键技术的创新融合
建议开展北斗卫星导航、5G、大数据、物联网、超级计算、区块链、AI 等新技术与传统交通行业、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 ,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前沿 , 加强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以促进交通产业变革 。 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技术研发:交通路网基础设施智能管控、交通工具与设施环境智能协同、交通系统智能协同运管、大型交通枢纽无缝协同与一站式服务、多方式联运及综合运输一体化、区域综合运输服务安全与标准体系、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 瞄准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目标 ,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的融合发展 , 构建泛在、智能的新型交通基础设施 。
建议运用北斗卫星导航、5G、AI 等新技术 , 构建智能交通领域的协同化智能服务能力 , 形成新一代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技术体系 。 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导航增强能力 , 对移动通信网、互联网赋能 , 为移动信息在网上瞬时位置定位 , 明确信息去向和瞬时流速 , 使得移动互联网具有室内外定位无缝化、一体化功能 , 由此满足全时域 / 全空域定位的"新基建"需求 。 基于 5G网络、北斗卫星导航及其增强系统 , 建立全天候、全时段、全范围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 , 支持车辆运输全过程中的人、车、道路、环境等全部要素的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和交互 , 提供道路感知、车道级精准导航和远程控制服务 , 形成高可靠、高安全、低时延的分层交通控制网络。
2、构建车联网产业生态
【智能汽车|互联网 +智能交通,形成新一代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技术体系】建设"互联网 +"智能交通的总体标准、服务融合体系和产业生态链 , 以市场化式培育智能交通方面的科技企业 , 引导智慧交通相关行业的跨界融合 , 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智慧交通生态圈 。
鼓励共享交通与互联网的融合 , 开展旅客联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 引导并规范互联网共享车辆、停车场、充电桩、充气站等新模式发展 。 鼓励城市公交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 , 完善城市公交智能化应用系统 。 提升城际交通出行智能化水平 , 在道路客运信息服务模式方面积极创新 , 提升居民的交通出行体验 。 以运载工具的个性化、舒适化、信息化、智能化为目标 , 以交通云为平台支撑建立智能交通服务体系架构 , 形成资源节约且环境友好的规划、运行、管理综合运输体系 。
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区域开展共享交通应用示范 , 有序开放交通应用大数据 , 鼓励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建设共享交通网络与运营应用、综合运输系统一体化协同运输服务应用、互联网约租车精准化位置服务应用、物流资源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互联互通模式应用 。
面向汽车保险商业应用与车联网大众消费市场 , 攻关北斗高精度定位和车载智能位置服务在车辆保险领域的应用瓶颈 , 推进高精度、低成本、性能稳健的北斗车载行驶记录与辅助驾驶终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新型实用的警保联动服务平台 , 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应用生态 。
3、推行政策引导和保障
建议政府机构牵头 , 加快研究海量交通大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方法;通过整编和融合相关数据 , 打破目前条块分割的数据应用状态 , 破除信息互联互通共享的制约条件 , 更好支撑智慧出行 。分页标题
针对交通拥堵和污染 , 建立奖惩机制 , 将之作为鼓励共享出行的重要权重因素 , 促进共享交通成为未来城市交通服务的主体 。 推动政府、企业、个人的交通信息共享交换 , 鼓励行业以市场方式组建产业链联盟 , 形成政府、市场、个人共同参与的共享交通云服务体系 。 建议对智能交通领域的科技创新持包容态度 , 有限度地允许试错 , 由事前禁止调整为事后监管 , 鼓励(至少是不妨碍)共享交通的创新发展 。
建议及时开展自动驾驶汽车的市场准入和产品准入机制研究 , 重点提出新的责任和保险问题解决方案 , 关注与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隐私和数据保护问题 。 研究并制定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生产及数据规范、多源异构交通大数据互联互通标准、智能交通安全保障标准等一系列国家及行业标准 。 加快推动自动驾驶相关的软硬件技术研发 , 规划好应用顶层设计 , 在适应国情的同时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 。
(高柯夫 , 孙宏彬 , 王楠 , 郭迟."互联网+"智能交通发展战略研究[J/OL].中国工程科学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