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连明朝皇帝都要为此屈服:百姓战胜统治者的意志,让白银货币化

公元前211年 , 秦始皇统一六国 , 下诏废止六国规格不一的货币 , 以黄金为上币 , 铜钱为下币 , 而在古装片中常见的白银却不在货币之列 。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 , 白银也是作为贵重商品储藏 , 而非作为货币流通 。

明朝|连明朝皇帝都要为此屈服:百姓战胜统治者的意志,让白银货币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西安秦始皇陵:统一货币的浮雕
唐宋时期 , 通行货币虽然仍是铜钱 , 但是据顾炎武考证 , 此时民间已经有地区开始用白银进行交易 , 在金朝时更是格外盛行 , 甚至能导致政府发行的货币贬值 。但是这种趋势没能继续展开 , 因为元朝实行了宝钞制 , 只有对外贸易才用白银 。
直到明朝中后期 , 白银才彻底实现货币化 , 真正地成为主要货币 , 而且不管是对百姓生活 , 还是对政府制度 , 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通过《明史·食货志》 , 我们会误以为 , 白银的货币化是从政府开始的 , 比如正统(1436-1449)初年的“金花银” , 可以用来折收税粮 。但事实上 , 明朝自始至终都没有关于白银的典章制度 , 而“钞法”、“钱(铜钱)法”都是存在的 。

明朝|连明朝皇帝都要为此屈服:百姓战胜统治者的意志,让白银货币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朝银锭
这种矛盾不禁让人感到好奇 , 白银究竟是如何成为明朝的主要货币的?
首先 , 白银本来就是重要的交易媒介 , 只是中国产量很少 , 但是随着明初的海禁政策被打破 , 中国的丝绸、陶瓷等特产在其他地区十分受欢迎 , 从美洲开采的白银大部分都通过欧洲人的商船流入中国 。储量增加使白银具备了成为货币的基础条件 。

明朝|连明朝皇帝都要为此屈服:百姓战胜统治者的意志,让白银货币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国内角度
朱元璋在明初先是发行铜钱(1368-1375) , 后又发行宝钞 , 并且为了巩固宝钞的地位 , 朱元璋还出台政策严禁民间进行金银交易 , 否则以罪论处 。但是这种制度注定不会长远 , 因为宝钞的有效性只建立在明朝统治者的权威上 。
宝钞的过量发行很快就导致了它的贬值 , 尽管明朝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 , 却始终无法弥补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随着宝钞逐渐衰落 , 白银再次迅速崛起 , 只要政府的法令稍有松懈 , 白银就会在民间交易中出现 。
这种现象表明 , 白银的货币化并不像《明史·食货志》中说的那么简单 , 它的形成根本不是统治者的一句话就能实现的 。其实 , 早在正统(1436-1449)之前 , 白银交易便已经在民间崭露头角 。

明朝|连明朝皇帝都要为此屈服:百姓战胜统治者的意志,让白银货币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朝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历史学家傅衣凌对明清社会经济史有过系统的研究 , 他曾对徽州的146件土地买卖契约进行分析 , 得出结论:明朝初期(1375-1424)以钞为主 , 前期(1425-1464)则是钞、稻谷、布、绢、银兼用 , 中期(1464-1505)以银为主 , 之后亦然 。
因此 , 白银能成为明朝后期乃至清朝的主要货币 , 靠的不是政府的一纸政令 , 而是一场来自民间的势不可挡的“改革” 。
所有能被称为“势不可挡”的“改革” , 都源自于百姓的强烈需求 , 即使是统治者强制施行的政策都会被压倒 。成功的改革是因为它能给百姓带来便利 , 白银货币化这项来自民间的“改革”更是如此 , 我们甚至可以将它称为明朝社会的大进步 。

明朝|连明朝皇帝都要为此屈服:百姓战胜统治者的意志,让白银货币化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国自古便是一个农业大国 , 国家财政建立在田赋征收的基础上 , 早期的税收以实物为主 。唐宋两朝 , 田赋分为夏税和秋粮两季征收 , 前者以麦为主 , 后者以米为主 , 明朝也沿袭了这种制度 。这种税制曾是历史的进步 , 但是在偏远地区却成为了运输的负担 。
宣德(1425-1435)年间 , 江南的官田(国有土地 , 租给农民耕种)重赋便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 农民被沉重的负担逼得逃亡 。虽然早在朱元璋那时就说要减轻赋税 , 但是江南是朝廷财政的重要支撑 , 所以减税之举根本无法施行 。
不过即使强行征收重税 , 民间也很难达到朝廷的要求 , 完成率甚至连五分之一都不到 。这不仅是因为超出百姓承受能力的重税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 还因为粮食的运输造成的严重损耗 。
只负重税之名 , 而无运输之实 。

明朝|连明朝皇帝都要为此屈服:百姓战胜统治者的意志,让白银货币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朝|连明朝皇帝都要为此屈服:百姓战胜统治者的意志,让白银货币化】中国漕运盛景图
因为路途遥远 , 所以运输粮食的百姓要消耗粮食 , 路上被老鼠和麻雀吃掉一些也无法避免 , 还有各种意外造成的损耗 , 等送到京城的时候粮食已经不到一半 。而且这些百姓花了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在运输粮食上 , 导致家中农业荒废 , 形成恶性循环 。
由于重赋带来的种种问题 , 周忱被派往江南监督税粮 , 很快他便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影响:
民夫不必将粮食运到京城 , 只需在淮安或瓜州进行交付兑换 , 然后江南漕军从附近粮库直接将粮食运到北京;
正德七年周忱上奏建议一些地区就地取粮 , 当年减少损耗60万石(约为600位一品官员的年收入) 。
宣德末年(1435年) , 由于白银在民间地位的迅速上升 , 江南三府有四百万斤税粮被折收为银两 , 这也就是“金花银”的出现 。

明朝|连明朝皇帝都要为此屈服:百姓战胜统治者的意志,让白银货币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苏州)
因为运输米粮本来就不划算 , 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放宽 , 所以百姓更愿意缴纳布、绢、白银这些“折色” 。有了第一例就会有第二例 , 百姓这种由下到上的影响迅速扩张 , 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折收”现象 。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 , 各类税收物品逐渐都能折为银两 , 除了送往京城的漕粮是不可或缺的 , 不少地方的其他赋税几乎都能“折银”缴纳 。虽然不同地区“折银”的原因多种多样 , 但是这种趋势却是一致的不可阻挡 。
到了成化、弘治时期(1464-1505) , 明朝边防物资供应体制也发生了变化 , 从以往的供应实物改为送年例银(京师银库每年付给边防军区的饷银) , 这也促进了北方米粮市场的发展 。至此 , 白银的货币地位已经得到了统治者的承认 。

明朝|连明朝皇帝都要为此屈服:百姓战胜统治者的意志,让白银货币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 可谓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从明朝初期朱元璋对它的刻意打压 , 到宣德末年(正统初年)统治者对它的客观承认 , 白银的货币化依靠的不是朝廷的推动 , 而是来自民间的巨大驱动力 。赋税从实物征收到货币征收的改变 , 更是体现了民众意志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