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笑的青豆|为啥鼓励式教育却没效果?神奇的赏罚,阿伦森效应告诉你本质所在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 每个父母都碰到过一个困难:毕竟应该是赞扬孩子多一些仍是批评孩子多一些 。 这个题目拿捏不准 ,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将是灾难性的 。 对于孩子做的事 , 有的家长习惯先批评孩子 , 再去表扬表扬孩子;而有的家长却喜欢先表扬孩子 , 肯定一些孩子的表现 , 再继承说出孩子的不足 。 这两种方式的效果实在是大相径庭的 。
心理学中“阿伦森效应”就解释了人们对于批评和表扬的反应情况 。 父母可以把其用在孩子教育中 , 做到事半功倍 。 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阿伦森效应” , 但你又是否了解它 , 并能运用好它呢?
本文插图
跟着奖励减少而导致立场逐渐消极 , 跟着奖励增加而导致立场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 , 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阿伦森效应” 。
将“阿伦森效应”衍伸到性格学中 , 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 , 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和赞扬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 “阿伦森效应”提醒我们 ,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 , 应该尽力避免因为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向不良方向的逆转 。
本文插图
这种方向的逆转 , 经常发生在我们犯了错误或者拒绝别人的要求时 。 犯错误是指自己确实有错 , 让别人的印象变差 , 实为无奈 , 不外日后可以改正 。 但若是因为拒绝别人而让人家心生不满 , 而对自己印象变差 , 甚至不再来往 , 就得不偿失了 。
大院小区里有些小孩子 , 中午休息时间喜欢大吵大闹影响大院其他人休息 , 许多人劝阻都无济于事 , 小孩子反而嘈闹声越来越大 。 一天 , 一位老爷爷对孩子们说 , 我们来玩个游戏 , 谁的声音最大就会赢得一个玩具熊 , 结果果然获胜者成功拿到了奖品 。 第二天老爷爷将奖品改为了两杯饮料 , 孩子们没多大爱好 , 敷衍的闹了一会 , 胜利者拿走了饮料 。 第三天 , 老爷爷将礼品改为一颗糖 , 结果孩子们不乐意了 , 纷纷表示"不玩了 , 没意思 , 要回家" 。 老爷爷通过“正面难攻”的情况下 , 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 竟然把困扰大家的"熊孩子们的闹腾"解决了 。
本文插图
阿伦森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效应 , 他把实验职员分成四组 , 让他们对被试给予不同的评价 。
第一组始终表扬赞赏被试;第二组始终贬低否认被试;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 该实验最后得出的数据是 ,
绝大部分的人最喜欢第四组 , 最讨厌第三组 。
泛起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挫折感 。 从一开始的褒奖有加 , 到后来减少赞扬 , 最后直接不再表扬 , 这种递减会让人产生挫折心理 。
本文插图
可以说 , 一次两次的挫折 , 人们还可以承受 , 但连续的挫折打击会让人感到很痛苦 , 并且无法接受这个结果 。 所以 , 连续递增的挫折感极度轻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排斥 。
有人会说 , 拒绝是每个人的权利 , 但拒绝对方后 , 对方会产生不满 。 不外 , 不是所有拒绝都会遭到别人以不满相对待 。 有些具有高明谈话艺术的人 , 在拒绝别人后 , 就不会引发别人的不满情绪 , 只是一次普通的事情而已 , 不会影响彼此间的友情 。
这种人是如何做到的呢?他们的方法是什么?实在 , 这并没有什么特别稀奇的方法 , 就是在拒绝之前 , 先美言一番 , 然后再婉拒对方的邀请 。 说白了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 只不过顺序要换一下 , “先给甜枣 , 后扇巴掌” 。分页标题
阿伦森效应”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 。 如今年上半年我们在家里上网课 , 可能会有一些家长不太理解这种“新奇的”上课形式 。 相较之前 , 家长们直接感触感染到的是“我的孩子在学校学习 , 我很欣慰” , 而现在这种感触感染可能改变了 , 变的更多的是“我的孩子怎么又在看电脑、看手机 , 怎么不好好学习了” 。 恰是这种“可见”的前后表现 , 导致家长们对孩子的责怪增加 , 我们也会感触感染到一些不满:“明明我上网课就是在学习呀” 。
久而久之 , 我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被家长的催促“打压”了 , 之前在校学习 , 我们受家长的催促、求全的影响较小 , 可能甚至是来自家长的慰问和褒奖 , 而现在却转变为他们的不理解和求全 , 我们便极易产生不悦和反感 , 进而更加放任自流 , 终极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 泛起这种情况 , 我们大学生首先要理解家长这么说的原因 , 除去必要的学习时间外 , 可以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 增强沟通 , 减少家长的误会 。
本文插图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 , 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 , 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 , 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 陶行知取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 , 由于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 ”
接着他又取出一颗糖 , 说:“这也是给你的 , 我不让你打同学 , 你当即停止了 , 说明你尊重我 。 ”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 , 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 , 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 , 说明你很有正义感 , 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 ”
这时 , 男孩打动得哭了 , 说:“校长 , 我错了 , 同学再不对 , 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 ”
陶先生于是又取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 , 我再奖励你一颗 。 我的糖发完了 , 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 ”
陶校长在这里没有正面斥责、指责学生的不对 , 而是用四颗糖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教育 , 奖励递增 , 取得了很好的心理效应 。
本文插图
电视剧《都挺好》中二儿子苏明成可谓是啃老的典范 , 在妈妈重男轻女的思惟上 , 苏明成不管在衣食住行上仍是在学业就业上 , 妈妈都在尽力匡助他 。
即使是成家后 , 也时不时会带妻子回家蹭饭或者向妈妈要点零花钱 , 这种情况一直到妈妈去世后 , 才有了改变 。
但也由于妈妈的去世 , 苏明成享受不到妈妈带来的福利后 , 不管是生活仍是工作都一落千丈 , 他便开始埋怨每一个人 , 但从未想过是造成现状的根本原因在自己身上 。
从苏明成例子中 , 可以看出阿伦森效应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 , 甚至改变了他的一生 , 人到中年都仍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 碰到挫折就怪别人 , 从来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
与之相反的是小儿女苏明玉的遭遇 , 由于从小没有得到妈妈的关爱 , 所以对于家庭她都是极其冷漠的 。
直到爸爸患了老年痴呆后 , 得知爸爸内心是爱着自己的 , 也想起了幼时妈妈对自己的疼爱 , 从此以后 , 苏明玉对家人的立场就发生了改变 , 也慢慢治愈了自己 。
从不被父母疼爱到得知曾经被父母疼爱后的苏明玉 , 阿伦森效应在她身上是积极的 , 是对自己有利的 。
本文插图
但是苏明成身上 , 从被所有人疼爱到被所有人指责 , 阿伦森效应在他身上是消极的 , 不利于他自己的 。
阿伦森效应告诉所有家长 , 若是一开始就以鼓励式教育为主教育孩子 , 那么父母就应该坚持到底 , 不然到半途开始大面积批评孩子 , 对孩子的影响可谓是巨大的 。分页标题
而在教授教养中老师们应该逆向思维 , 先就事论事表达你自己的观点 , 让孩子熟悉到自己的题目 , 然后跟着谈话的进行 , 褒奖的成分越来越多 , 学生心情也会慢慢爽朗 , 那么此时抓住机会及时提出要求 , 往往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
本文插图
先进行一个简朴的心理自测
1、听到赞扬心情舒畅 , 工作劲头足 。
2、对别人的指责 , 总怀逆反心理 。
3、心态决定自己的当天的言行 。
4、失意时 , 内心无助茫然感一日强似一日 。
以上如有三项符合 , 则要适时调整你的心态了 。
大多数人都喜欢批评不断减少而褒奖不断增加 。 在奖惩制度、激励机制、批评方法、恭维方式等方面 , 尤其要结合阿伦森效应深刻思索 , 谨记要诀:善用褒贬 , 先贬后褒 。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 , 应该避免因为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向不良方向逆转 。 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 , 我们也要避免受阿伦森效应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立场 。
一是防患于未然 。 平时加强心理素质的培育 , 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
二是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 , 应该尽力避免因为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向不良方向的逆转 , 多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四周的褒贬 , 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立场 。
详细可采用支持疗法 , 首先正式对消极因素的看法 , 然后利用内外资源从支持性心理疗法一步步向稳定性支持疗法转移 。
三是可酌情利用臆想法 , 从精神上取悦于自己 , 再以轻松姿态面对现实 。
现在的你 , 明白阿伦森效应了吗?
那就尝尝自己解释一下下面这道2016 年全国一卷高考漫画作文题吧
本文插图
阿伦森效应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 。 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 , 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 , 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 。 然而 , 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 , 挫折感会陡然增大 , 这就不能被一般人所接受了 。 递增的挫折感是很轻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
人们最喜欢的是那些对自己的喜欢、赞扬、奖励不断进步的人;当然也会厌恶会带给自己失落感和挫败感的人 。 假如我们更多留意到别人的闪光点 , 而不要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别人的不完美之处 , 并且经常给予他们赞赏和支持 , 或许会给他们带去意想不到的气力 , 那么我们就会被他们喜欢着 。 我想他们喜欢的是那些看得到夸姣的事物的人吧 。 对别人的赞扬和肯定或许便是别人喜欢自己的一部分要素 。 所以 , 想要被别人喜欢着 , 自己也要去喜欢别人 , 并且要越来越喜欢他们的长处 。
【会笑的青豆|为啥鼓励式教育却没效果?神奇的赏罚,阿伦森效应告诉你本质所在】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 , “阿伦森效应”是一个生活加减法 , 只要使用得当 , 就可以不断地为自己加分 , 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夸姣 。
- 明星八卦|中餐厅别人都穿短袖, 赵丽颖却穿毛衣, 看到腿, 才知她为啥不嫌热
- 新护芽妈妈|却问题多多?,为啥日本女性不“坐月子”依旧健康?我们坐完月子
- 青春|《青春有你2》团灭,《少年之名》仅1人成团,乐华为啥不灵了?
- 活人走路,为啥要由死人指引?
- 节目组|《快乐大本营》因他的到来曾面临停播,何炅怒斥节目组:为啥是他
- 同样是羊肉,为啥内蒙古的这么好吃?真相来了
- 看看资讯|和流量小生约会,怒甩小鲜肉男友,她为啥能成为“男神收割机”?
- 侠客岛:踹伤猥亵男被刑拘,为啥有这么多争议?
- 成团|《浪姐》成团预测分析, 宁静会笑到最后, 万茜应该不会成团
- 哥哥|这三点告诉你,《元气满满的哥哥》为啥不敌《乘风破浪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