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幼教老师更需要学习感觉统合!(中篇)

_原题为 幼教老师更需要学习感觉统合!(中篇)
解读孩子触觉不足的行为表现
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和错误的教育方式 , 感统失调的孩子越来越多 , 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触觉不足 , 而触觉是所有神经系统发展的基础 , 触觉不足 , 孩子大脑功能很难发展成熟 , 造成孩子的能力一代不如一代 , 幼教老师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教育难题和挑战 。
触觉不足是指因为触觉刺激不足造成触觉神经体系所负责的身体功能失常 , 最常表现为对外界信息防御过当或者反应不足 , 防御过当称为触觉敏感 , 反应不足或无反应称为触觉迟钝 。

感觉|幼教老师更需要学习感觉统合!(中篇)
文章图片
两种孩子
对相同的环境、相同的情境、相同的事件甚至同一句话、同一个眼神 , 触觉敏感和触觉迟钝这两类幼儿的反应完全不一样 , 例如:
1
老师眼睛一瞪 , 触觉迟钝的幼儿还是笑脸相迎 , 而触觉敏感的幼儿就吓得大哭起来;
2
“举手发言奖红花!” ,触觉迟钝的幼儿连问题都没听清就开始把手举得高高的 , 而触觉敏感的幼儿总是最后一个举手 , 举起来的手也是耷拉着 , 显得很没自信;
3
“不把教具归位就不许再来幼儿园了” , 触觉迟钝的幼儿一回到家就忘得一干二净 , 第二天还是照常到幼儿园 , 而触觉敏感的幼儿耿耿于怀 , 第二天就不肯去幼儿园了;
4
【感觉|幼教老师更需要学习感觉统合!(中篇)】“不要乱跑 , 小心被车撞到!” 触觉迟钝的幼儿当没听见 , 照样冲过马路 , 而触觉敏感的幼儿紧张得立马站在马路边不敢动;
5
打预防针时 , 在老师的鼓励下 , 触觉迟钝的幼儿勇敢地伸出自己的胳膊 , 而触觉敏感的幼儿却吓得脸色苍白 , 针打在别人身上 , 却痛在自己身上 , 哭得稀里哗啦;
6
在集体游戏中被同伴绊倒 , 触觉迟钝的幼儿没感觉 , 继续疯玩;而触觉敏感的幼儿就会痛到大哭 , 不愿再参加 , 即使参加 , 也是紧张兮兮的 , 时刻提防 , 担心再次被撞到;
7
上台表演时, 触觉迟钝的幼儿很勇敢 , 即使表现得很一般但还是乐呵呵地 , 自己给自己鼓掌;而触觉敏感的幼儿容易紧张, 一上台就手心冒汗、头脑一片空白 , 背得滚瓜烂熟的词儿突然全没了;
8
遇到困难时 , 触觉迟钝的幼儿马上请老师帮忙 , 而触觉敏感的幼儿倾向于自己想办法解决, 不轻易向老师讨教 。
9
触觉敏感的幼儿胆小、怕生、怕疼、爱哭、内向、害羞、容易紧张、害怕激烈活动、偏食或挑食、抵抗力差、生病后就不喜欢上学、特别粘人、怕黑、怕进封闭空间、怕大声响、讨厌洗脸和洗头 。
而触觉迟钝的幼儿胆子大、不怕生人、打针不哭、摔跤不痛、喜欢大声响、话多、食不知饱、安全意识差 。
幼儿上述触觉不足的表现其实在上幼儿园之前就早已出现 , 并非是幼儿园老师错误的教育方式所造成 , 根源在幼儿家庭成长环境和教养方式上 。 如果幼教老师不懂感觉统合运作的原理 , 像例一中的老师那样强行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 幼儿的上述行为会越发严重 , 老师也会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委曲中 。
小时的感统失调 , 不会长大就自然好 , 相反 , 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 像例二中的LM , 他因为触觉过于敏感 , 对外界信息过度反应 , 老师严厉点他紧张;同伴大声点他讨厌;活动激烈点他害怕 。 别人一靠近 , 他就紧张 , 在集体活动中 , 特别害怕别人会伤到他 , 为了保护自己而选择远离人群 , 显得孤僻、不合群 。 上学后 , 就不喜欢学校 , 不喜欢老师 , 不喜欢同学 。 长大成人后 , 就会离群索居 , 不喜欢与人合作 , 喜欢单打独斗 , 独自摸索 。
人的认知是由身体长期的感觉经验累积而来的 。 0-6岁是神经系统发展的优势期 , 7-12岁是最佳调整期 。 LM的触觉防御过当 , 是因为出生后的感觉刺激过于单一所造成 , 如果在上幼儿园期间也没有得到老师有效的帮助 , 防御过当会持续存在 , 直到12岁 。 12年的感觉经验累积下来 , LM对外界的人、事、物就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和认知模式——外面的世界是可怕的、危险的 。
认知产生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 由此 , 我们可以从幼儿早期的感觉系统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模式来推测到他长大成人后的性格和命运(假设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曾受到较强的身心干预 , 如师长朋友的观念灌输、引导、带领以及有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 。 例如 , 小时怕陌生人 , 成人后就怕领导;小时怕进入空房间 , 成人后就怕太安静的环境;小时胆小乖巧 , 成人后就会保守、过度谨慎 , 做事犹豫不决 。
关于触觉不足的行为表现与演化过程 , 王臻惠老师在其著作《有能力的爱》『触觉』篇里详细列举了57个触觉不足现象从出生到成人的演化过程 , 欢迎老师们阅读 。
未完待续 , 尽请期待下篇科学方法的改变吧......
01 该图片由Николай Оберемченко在Pixabay上发布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