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App举办「听书嘉年华」,罗振宇力荐“中国作者”

8月26日晚 ,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知识服务产品上线三周年之际 , 在北京举办了一场有趣有料的「听书嘉年华」活动 。
「每天听本书」团队分享了每一本“听书”幕后的制作过程 , 并从四个不同的阅读角度分享了产品的功能和价值 , 分别是:走近经典、偶遇新知、组建“朋友圈”和通往第一流的智慧 。 下半场是《罗辑思维》第8季「启发俱乐部」特别版演出 , 由思维造物董事长、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分享近期读书心得 。 他提出 , 在阅读上 , 我们将迎来一个本土时代 , 用来自中国的角度回答中国人当下的问题 。 阅读者应该带着当下的问题意识 , 读当代中国人写的鲜活的书 。 罗振宇推荐了五本由“中国作者”带来的高品质新书 。

|得到App举办「听书嘉年华」,罗振宇力荐“中国作者”
文章图片
(罗振宇)
揭秘“每天半小时 , 搞懂一本书”幕后
打开一段“听书”音频 , 在不到半小时里 , 听别人讲述一本书中的核心知识和背后的故事 , 然后再决定要不要把整本书收入囊中、细细品读——三年前 , 由得到App出品的「每天听本书」正式上线 , 开创了一个种全新的知识服务产品品类 , 也为终身学习者们打开了“读书”的新方式 。
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有声书” , 主张“每天半小时 , 搞懂一本书”的「每天听本书」 , 不是简单地把书读出来 , 而是基于图书内容选取恰当的视角重新讲述 , 生产出音频解读版本和文稿 , 致力于在短暂的30分钟内让用户了解该书并获得书中精华 。
虽然每一本“听书”呈现在台前只有不到半小时 , 但在幕后 , 都要经过5道工序和平均203小时的打磨 。 「每天听本书」专职作者、青年历史研究者裴鹏程在「听书嘉年华」现场 , 分享了团队在幕后打磨产品的经历 。 在他看来 , 每一本“听书”的生产 , 就像是一个切割钻石的过程 。 原书就像钻石原石 , 当然很珍贵 , 但「每天听本书」团队不能把原石直接给用户 , 而是要继续加工它 , 认真地切削出很多面 , 把它变成一个方便用户使用的产品 。

|得到App举办「听书嘉年华」,罗振宇力荐“中国作者”
文章图片
(裴鹏程)
截止到目前 , 得到App一共为2282本精品图书制作了“听书” , 共生产了1094小时的音频 , 用户累计听书6.4亿次 。 而这背后 , 是由专职作者、主编、审稿员、转述师、声音导演和外协作者等构成的协作体系 。
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 , 这个协作体系中其实还包含了出版行业 。 “听书”是帮助用户了解和筛选图书的一种方式 , 常常能激发用户对一本书的兴趣 。 得到App与多家出版社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 针对即将上市的重点图书进行沟通、提前策划解读思路 , 甚至由出版社编辑或者出版人亲自参与“听书”的生产 , 共同为用户提供服务 。
「每天听本书」负责人阿狮在三周年活动中表示 , 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是“知识服务员” , 其中 , 专职作者看起来是面对一本本书做工作 , 但其实他们更像是米其林大厨 , “要练好基本功 , 精进手艺 , 更重要的是面对顾客 , 把关于读书的服务做到位 。 ”此前得到App团队也曾多次强调 , 自己的角色就是“服务者” , 通过把知识进行深加工、提供高品质知识服务 , 实践这家公司的使命“让每个人都能从知识中获得力量” , 也逐步接近“建设一所全球领先的终身大学”的愿景 。

|得到App举办「听书嘉年华」,罗振宇力荐“中国作者”
文章图片
(阿狮)
“ 知识服务员”分享「每天听本书」四种阅读视角
除了“半小时搞懂一本书”以外 , 终身学习者还能从「每天听本书」中获得什么样的价值?活动现场 , 「每天听本书」团队的几位专职作者以“知识服务员”身份陆续登台 , 分享了「每天听本书」的四大功能和价值 , 同时也是该产品的四种阅读视角和用户使用产品的角度 。 分页标题
第一个角度 , 关键词是“经典” 。 「每天听本书」专职作者、著名作家贾行家说 , 读经典这事很难 , 选起来难、要读懂也难 , 所以2018年「每天听本书」建立了一个由100本重磅经典图书组成的“镇馆之宝”阵容 , 其中每本书都经过精挑细选 , “学科内威风凛凛 , 学科外颠覆认知” , 共同构成一个当代人必备的思维模块 。 今年 , 团队对“镇馆之宝”进行了重修和升级 , 替换和更新了52本 , 此外还不断增加新的服务 , 帮助用户走近经典 。 贾行家表示 , 团队一直在为用户寻找最好的经典打开方式 , 希望用户听完了这100本“镇馆之宝” , 会从此爱上经典 , 停不下来 。

|得到App举办「听书嘉年华」,罗振宇力荐“中国作者”
文章图片
(贾行家)
第二个角度 , 关键词是“偶遇” 。 专职作者、读书博主陈章鱼表示 , 「每天听本书」不只是帮用户省点时间 , 还能让用户用更少的时间成本和心理负担去打开一本书 , 就可以像逛菜市场一样去“逛知识” , 和不一样的知识偶遇 。 「每天听本书」收录了许多光看书名“奇奇怪怪”的书 , 比如《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骄傲之塔》等等 , 就是要让用户和那些“你不知道你需要”的知识偶遇 , 而偶遇知识 , 就是偶遇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
第三个角度由专职作者、财经专栏作者徐玲带来 , 关键词是“朋友圈” 。 她说 , 读书就是交朋友 , 不仅和这本书或者和作者交朋友 , 还可以把更多人拉进“朋友圈” 。 「每天听本书」就是通过一本书 , 为用户组织一场宴会 。 宴会的参与者有读者、作者、解读者 , 甚至卷入更多的人 。 徐玲举了个例子:莫言的《丰乳肥臀》这本书 , 邀请到了文学评论家朱伟老师解读 , 他是莫言几十年的编辑加挚友 , 是最了解莫言的人 。 书稿里一字一句推敲的过程、上百万读者给出的反馈、莫言在几十年中的成长和蜕变 , 都沉淀在朱伟老师的解读稿里 , 所以它呈现的是一个盛大的朋友圈聚会 。
第四个角度 , 由压轴登场的专职作者、纪录片导演李南南带来 。 在他看来 , 很多人都想在书里寻找一个答案 , 但实际上每本书都有局限 , 作者只能在自己的领域里给到自洽的解释 。 「每天听本书」所做的就是“让一堆书围着你转” , 用户随便问出一个问题 , 都能获得一堆丰富的答案 。 比如关于“怎么看懂一个人” , 「每天听本书」里给到了四本书:《看人的艺术》《像间谍一样观察》《超强掌控》《陌生人效应》 , 分别提供了四种不同的答案 。 作家菲茨杰拉德曾经说 , 同时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 还能正常行事 , 这是第一流智慧的表现 。 通过「每天听本书」 , 用户可以获得截然相反的观点 , 通往第一流智慧 。

|得到App举办「听书嘉年华」,罗振宇力荐“中国作者”
文章图片
(李南南)
罗振宇分享今秋书单 , “从活着的中国人写的书开始”
今年以来 , 由罗振宇主讲的《罗辑思维》节目线下版有了个新名字:「启发俱乐部」 , 已经举办了8期 。 罗振宇把第9期节目搬到了本次「听书嘉年华」现场 , 为观众带来一场特别版演出 。
罗振宇说 , 他接到「每天听本书」团队交给他的一个任务:开出一个不一样的书单 , 陪伴大家开始这个秋天 。 他选择了“从活着的中国人写的书开始” , 原因是:“我们将迎来一个‘本土时代’ 。 在中国本土 , 寻找精神资源 , 重建文化认同 , 用来自中国的角度回答源自中国人的问题 , 我们这代人已经躲不了了 。 ”
从以上角度出发 , 罗振宇推荐了五本由当代中国作者写的书以及自己的读书心得 , 包括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嘉映的《说理》 , 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飚的《把自己作为方法》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田丰的《岂不怀归》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的《牛津笔记》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的《大宋之变》 。 这五本高品质图书 , 得到App都为用户争取到了独家首发或电子版独家发布等优先阅读权益 。 分页标题
【|得到App举办「听书嘉年华」,罗振宇力荐“中国作者”】罗振宇还透露 , 接下来得到App「每天听本书」会上架这五本书的听书产品 , 同时给每本书安排一周的主题周活动 , 关注大家的读书进度 , 在得到App“知识城邦”回答用户的各种问题 , 甚至邀请作者老师 , 为用户提供多维度多场景的高品质知识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