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是意拳



健身|“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是意拳
本文插图
“力不出尖”——“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是意拳(大成拳)当中一句拳谚 。 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未及细考 , 印象最深的是出于王芗斋先生的《大成拳论》 。 对这句话的解释也是见仁见智 , 有人解释为“发力”时动作不要超过膝尖 , 或者把“尖”理解为脚尖的等等 。
我个人觉得把“尖”理解为发力或做动作时身体整体劲力失于“中和” , 出现“凹凸、断续和缺陷”的情况比较恰当 。
如果没有练过传统武术 , 对以上的解释绝对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传武和中医一样 , 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当中首先需要把语言“通俗化” , 简单地说就是说人话 。 让学员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在传武教学过程当中“说人话”这种简单的要求最不受重视 , 许多先生觉得“学生学不会是悟性不行” 。 这当然跟传武的训练方式和目的有关系 , 另一方面 , 当代武林优秀的师资难得 , 有些人本来就不堪师资 , 肚里没货自然也讲不出来 。
【健身|“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是意拳】传统武术的站桩训练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主动的放松“激活”深层小肌肉——这里面还牵扯一个运动常识:人在做动作的时候 , 大脑只管完成动作而不管这个动作做得对不对 。
浅表大肌肉主要完成“动作” , 日常运动习惯就越来越趋向于让这些肌肉“先动” , 大脑也更容易感知(意识)这些肌肉的运动 。 深层小肌肉平时的作用是维持身体姿势——这个机制平时主要需要“非意识本体感觉” , 大脑就越来越倾向于意识不到这些肌肉;这时普通人会形成“大肌肉越来越容易用力动”的习惯 。
传武——尤其是太极、形意、八卦、通背一类的所谓“内家拳法” , 在训练过程中异常强调“放松”就是因为:主动放松之后再做动作 , 动作的顺序就会更倾向于“激活”深层稳定肌 。
“放松做”的动作稳定性强——表现出来就是许多内家拳练习者的动作非常抗外力干扰 。 比如我早年练杨传吴式太极拳 , 经常听人讲杨禹廷先生在教拳做动作示范的时候 , 会让几个人按住自己的身体 , 然后在这些人干扰下依然把动作完成 。
许多人觉得“站着不动”别人推不动可以理解——在运动过程中怎么可能抗干扰呢?人体运动学当中还有一个“前馈”的机制 , 简单讲:人在做动作时 , 实际分为三个部分:1、感知动作的“意象”;2、维持身体的稳定;3、做动作 。
依然用“拿水杯”来解释 , 首先是我看到水杯在桌子上并想要拿起来(有意象) , 然后我的身体启动“稳定机制”保持身体和视觉的稳定 , 最后才是做动作拿到水杯 。 身体稳定是动作完美的基石 , 训练有素的传武练习者 , 甚至可以在对抗对方推搡的同时重心在两脚之间倒换——重心可以倒换 , 在技击中的体现就是可以在外力抗阻的情况下随时出腿 , 出现“三只手打人”的暗腿腿法 。
了解了“非意识本体感觉”调控的机制 , 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传武教学当中非常强调“傻练”或者“悟性” 。 调控的机制并不再“意识”下 , 单纯地“用脑思考”自然也练不出来 , 必须依照动作的基本要领用“身体领会”——传武在教学当中就非常强调“口传身授”的身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