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渑池老人的“独家记忆”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龚鸣
在渑池县仰韶大街上 , 有一家对联店 , 已经开了17年 。 8月25日 , 当记者走进店 , 只见满墙的对联 , 红艳艳的 。 对联中站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 , 他是赵元兆 , 今年80岁了 , 是渑池县崇村人 。

渑池|渑池老人的“独家记忆”
文章图片
老人见到记者 , 连忙把我们领上门店三楼 , 这里别有洞天 。
海报开启的“编码人生”
在三楼的一角有个小书柜 , 里面密密麻麻摆放了十余本字典 。
不等记者问出口 , 赵元兆老人便从书柜里找出十余个大厚本 , 封面上书“元兆索码字典”“十秒钟字典” 。

渑池|渑池老人的“独家记忆”
文章图片
“你随便说个字 , 我用自己的字典十秒以内就能找到它 。 ”赵元兆说 。
记者先后试了“渑”“豫”“峡” , 又找了几个生僻字 , 不出十秒 , 赵元兆都找到了 。
赵元兆解释 , 常用字靠字典上册索引 , 他把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间母拆分出来 , 用数字或者不同颜色的标签贴在书页旁 , 又按照汉字的上下、左右结构 , 起笔的横竖撇捺排列汉字 。 如果碰到不认识的字 , 就要用到下册索引 , 按照偏旁部首查询 。
创建一套自己独有的索引办法 , 他以此建立了唐诗目录和草书目录 。

渑池|渑池老人的“独家记忆”
文章图片
“1977年 , 我被调到渑池县电影公司工作 。 那时候海报一来一沓 , 今天要播《红灯记》 , 我就要翻箱倒柜地找 , 费时间不说 , 有些海报可能根本没到 。 ”赵元兆回忆 , 为了方便工作他就开始给海报编码 。
【渑池|渑池老人的“独家记忆”】1980年 , 第一本“元兆索码字典”出炉 。 到今天 , 已经改进到第八版 。
手绘“独家记忆”
在赵元兆字典的封面上 , 每本都有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 , 定睛一看 , 原来一只只燕子是“赵元兆”三个字组成 。
赵元兆解释 , 看《林海雪原》的时候 , 少剑波表达对小白鸽的情谊 , 把小白鸽的名字画了出来 , “我一看挺浪漫 , 就用自己的名字设计了一只自由飞翔的燕子 。 ”

渑池|渑池老人的“独家记忆”
文章图片
说起赵元兆的绘画功底还要追溯到幼时受同村一位伯父擅长捏泥人的影响 。 翻看赵元兆老人保留下来的画作 , 最早一幅是1956年5月 , 画中是他的母校——崇村小学 。
1962年 , 高中毕业的赵元兆重返母校教书 。 三年多时间 , 他创作了60余幅画作 , 合订在一起 , 名为《之征日记》 。 “1964年4月10日 , 晴 。 我今天下午帮助家里压红薯片 。 ”“今天是星期六 , 下午较清闲 , 又是雨天 , 我便乘兴雕刻一批古器和头像 , 一来可以练习技巧 , 二来可供讲历史作教具 。 ”……一幅幅粗线条的勾勒 , 批注几笔文字 , 通俗有烟火气 , 书写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乡村故事 。
赵元兆搬家九次 , 这本日记他一直带在身边 。 同样伴随他几十年的还有上千幅素描 。 画剧院的老同事、画孩子小时候、画渑池的大小街巷、画三门峡的标志建筑……画中的人变老了、长大了 , 画中的景有的已经找寻不到 , 一张张素描定格了赵元兆几十年的“精彩瞬间” 。
强大脑 , 练速记
退休后的赵元兆 , 开了家对联店 。 他每天早上坚持锻炼 , 有一天看见老同事 , 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对方名字 。 当时已经七十八岁的赵元兆不服输 , 他捡起年轻时候用的速记 , 开始抄写《毛泽东选集》 。分页标题
1966年 , 赵元兆在大队工作 , 在一个展览上 , 他接触到唐亚伟速记法 。 那时候生产队没有报纸 , 他就去公社抄写回来给同志们念 。 学会了速记 , 抄写的速度快多了 。

渑池|渑池老人的“独家记忆”
文章图片
退休后 , 当赵元兆再次捡起唐亚伟速记法 , 他发现有些词语书写式不好记 。 几经研究 , 他在原来的速记法上稍作调整 。
现在 , 每天早晨都坚持抄写 。 他说 , 一日之计在于晨 , 早上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 , 我就利用这些时间 , 联系速记 , 抄写《毛泽东选集》 。 现在他已经抄写了33个笔记本 。
“不管是画画、编码还是抄写 , 我一不图财、二不图名 , 就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点念想 。 ”赵元兆说 ,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 。 哪天我不在了 , 别人看见我的画 , 或许还会说上一句“渑池崇村还出了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