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范蠡
马迁在《货殖列传》里的一句话:天下熙熙 ,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 皆为利往 。于是 , 想写写从商者的传奇人物——范蠡 , 也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一点与危机对抗的方法 。范蠡 , 在史书上其实是以两个身份同时存在的 , 勾践谋主范蠡与天下巨富陶朱公 , 而这 , 也正是范蠡的两个人生阶段 。作为勾践的谋主时 , 范蠡最突出的表现有四:其一 , 对时势的预判极其准确 , 劝谏勾践不攻打吴国 , 勾践不听果然战败 , 后才有勾践的重用 , 而后续其又多次劝谏勾践不攻打吴国 , 勾践均听从意见 , 然后唯一一次鼓励勾践进攻 , 就击败吴国 , 从而奠定越国以弹丸小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 。其二 , 对人的判断极其准确 , 无论是对吴王夫差与吴臣伍子胥的结果 , 亦或者是对越王勾践对功臣的残酷(杀文种) , 都以先评论后事情发生的形式一一验证;其三 , 知人善用和不擅权 , 当勾践面临前往吴国卧薪尝胆的艰苦局面时 , 范蠡推荐文种守家 , 自己随勾践前往敌营 , 理由是自己擅长兵事 , 而文种则更擅治国 , 这也侧面反映其对人的判断 。欲使范蠡治国政 , 蠡对曰:“兵甲之事 , 种不如蠡;填抚国家 , 亲附百姓 , 蠡不如种 。 ”於是举国政属大夫种 , 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 , 为质於吴 。 二岁而吴归蠡 。《史记》其四 , 果决而知进退 , 在勾践占据军事优势后 , 受局势和使者影响 , 两次想要放吴王夫差一马 , 都被范蠡劝阻 , 一以贯之 , 最终斩草除根 , 灭吴国 。(天予不取 , 反受其咎的来源就是范蠡劝勾践)而帮助勾践成就霸主之事后 , 范蠡果断放弃权势与名利 , 带上钱货直接泛舟于五湖之上 , 悄然隐退 , 否则以其声名 , 也会步文种之路 , 被勾践处理掉 。注:上文主要引用史料为《国语》、《史记》 。而后 , 在陶朱公之前 , 范蠡其实还有一个中间阶段 。 即离开越国之后 , 他跑到齐地 , 呆了几年后 , 齐人知其贤能 , 居然想让其出任国相 , 范蠡遇到这种情况 , 只想赶紧离开 , 于是才到了陶地 , 有了流传千古的陶朱公 。范蠡浮海出齐 , 变姓名 , 自谓鸱夷子皮 , 耕于海畔 , 苦身戮力 , 父子治产 。 居无几何 , 致产数十万 。 齐人闻其贤 , 以为相 。 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 , 居官则至卿相 , 此布衣之极也 。 久受尊名 , 不祥 。 ”乃归相印 , 尽散其财《史记》作为天下巨富陶朱公时 , 除了很快就又富了起来 , 和之前的表现也没多大差 , 无非就是算人心知天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 他的一个儿子在楚国杀人后被抓 , 准备派人带千金(在春秋时期代表巨额的金钱)前往营救 。其最初派遣的人选是幼子 , 其刚刚成年 , 而长子看到这个情况说:“父亲这样安排 , 明显是不信任自己 。 ”就准备自杀 , 他的母亲就劝范蠡 , 不如派长子去吧 , 不然这前面救不回来 , 长子就先死了 。于是陶朱公只能派长子前往营救 , 及其至楚国 , 以重金贿赂楚王红人 , 于是楚王被游说而大赦 , 长子听闻大赦的消息 , 以为弟弟自然在名单里 , 就想把钱要回来 。而这个楚王红人 , 本就没想收这个钱 , 是准备以这个钱取得陶朱公的信任 , 但却被其长子来了这样一波 , 于是怒而进谏 , 说风传楚王大赦是因为陶朱公用钱贿赂左右 , 于是楚王下令当日处死陶朱公之子 , 次日再大赦 。待陶朱公长子归家 , 众人都很悲痛 , 而陶朱公反而笑着道: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 , 顾有所不能忍者也 。 是少与我俱 , 见苦 , 为生难 , 故重弃财 。 至如少弟者 , 生而见我富 , 乘坚驱良逐狡兔 , 岂知财所从来 , 故轻弃之 , 非所惜吝 。 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 , 固为其能弃财故也 。 而长者不能 , 故卒以杀其弟 , 事之理也 , 无足悲者 。 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史记》范蠡的意思就是 , 我之前想让幼子去救 , 是因为他从小富贵 , 不会怜惜钱财 , 而长子从小是苦过来的 , 则会因为看重钱财 , 导致坏事 。 这我早有预料 , 所以一直在等结果 , 事情如此 , 就没有什么好悲伤的 。太史公评范蠡:故范蠡三徙 , 成名於天下 , 非苟去而已 , 所止必成名 。我个人的看法 , 范蠡之所以一旦声明卓著就离开 , 其实是预见到之后即将出现的危机 , 无法应对 , 就只好避开 , 给我们的启发其实就是 , 居安思危 , 不能被眼前的繁华景象所迷 , 得考虑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危险 。凡事预则立 , 不预则废 , 想想未来的危机 , 给自己留条后路 , 不要让自己陷入绝境 。插播一个花边故事 , 总有人说范蠡离开之时带走了西施 , 这其实是有史料依据的 , 虽然不是正史 。东汉《越绝书》记载:“西施 , 亡吴后复归范蠡 , 同泛五湖而去 。 ”当然 , 也有与之背离的记叙 , 说西施是被沉江了 , 尤其是《墨子》成书年代比较近 , 其记叙应该比较准确 , 所以我更倾向于西施并没有和范蠡一起归隐 。《墨子·亲士篇》记载:“西施之沉 , 其美也;”《吴越春秋》记载:“吴王亡后 , 越浮西施于江 , 令随鸱夷以终 。 ”来源:历史八卦杂谈 微信号:history-say分页标题
- 说说“十四五期末中国粮食缺口食1.3亿吨”这件事
- 足球|冷静下来说说,于大宝是怎么坑队友的
- 说说“十四五期末中国缺口粮食1.3亿吨”这件事
- 姐姐|“警察姐姐,我能找你说说话吗?”
- 明星恋情|张雨绮发文谈恋爱观,力挺鹿晗公开恋情干的漂亮,我来说说她
- 钛媒体|解析招股书:说说蚂蚁集团的最新估值
- 人不管|适合发说说的句子,唯美经典,句句有内涵
- 黄金|揭秘来说说黄金回收里的那些套路!
- 篮球|是时候说说哈登的软,以及保罗的硬
- 科学|万物始于星际,包容一切的星际介质到底是什么?说说星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