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卫队

日本自卫队。 日本雪藏的隐实力,中国不是对手!

日本自卫队
中日两国打了两千年的交道 , 但对于日本民族 , 不少中国人至今缺乏系统而深入的了解 。 与外貌极为相似的邻居韩国人相比 , 日本人更喜隐忍 , 深谙“度心”之术 , 他们强调统一谐调 , 同时又有浓重的忧郁性格 。 日本岛国的心理促使他们居安思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 海外炒作中国崛起之风日盛 , 日本媒体冲锋在前 , 不断夸大中国经济的增长 , 不断夸大日本经济的停滞 , 而我们中国人自己也常常因为以往的成绩而沾沾自喜 。譬如 , 目前 , 除核武器和战略进攻性武器外 , 日本的防卫实力在世界上已居于先进行列 , 但是 , 日本在军事转型的同时 , 却让自卫队秘密雪藏实力 。据《解放军报》报道 , 目前日本陆上自卫队现役兵力约15万人 , 下辖北部方面队、东北方面队、东部方面队、中部方面队和西部方面队5个军区司令部以及一个独立装甲师 , 装备坦克、装甲车、各型火炮等重型武器;海上自卫队现役人数4.3万 , 拥有各型舰船近170艘 , 总吨位约40万吨;日本航空自卫队现役编制约4.5万人 , 分为4个防区、编成1个航空总队、1个航空混成团、1个航空支援集团等 , 拥有各式飞机1000余架 , 其中作战飞机约400架 。光看表面数据 , 自卫队只是一支很普通的军事力量 , 不足25万人的总兵力在世界上“排不上号” , 但仔细分析 , 日本自卫队却雪藏了堪称实力一流的军事力量 。首先是雪藏军力于质量 。 规模往往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 数量上的不足可以用质量去弥补 。 以日本引以为豪的海上自卫队为例 , 舰艇总数不多 , 但从装备质量上来说 , 海上自卫队的大中型舰艇数量却位居世界第三 。 日本海上自卫队水下力量同样不可小觑 , 虽然数量少 , 但基本上按照每年退役一艘、服役一艘的方式进行新旧潜艇的换代工作 , 因此型号新、信息化程度高、作战能力强 。 再者 , 从官兵素质来说 , 日本自卫队官兵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也位居世界前列 。日本2011年度的《防务白皮书》透露 , 日本军事院校教师职工人数占服役人数的4.8% , 远高于中美等国 。 这些教员来源广泛 , 裁军而富余出来的年轻军官和技术人员 , 以及飞机、舰艇数量减少而无处可去的飞行员和舰员 , 都被安排到了军校 。一旦战争爆发 , 日本陆上自卫队可以在三五个月至年内 , 将现有规模扩充两倍以上 。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舰长 , 海上自卫队的舰长总是频繁轮换着 。其次 , 真正的日本军力 , 雪藏于强大的工业体系之中 。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丰田、东芝、索尼这些广为中国消费者熟悉的日本企业 , 不仅生产电梯、汽车、笔记本、手机、相机等产品 , 更有着另一重身份——军工企业 。 日本从事军工生产的大型企业就有20余家 , 承包企业2500余家 , 俨然构成一个隐藏于民间的“军工帝国” 。有数据显示 , 在10年中 , 川崎重工可生产反坦克导弹上万枚、三菱重工可生产空空导弹7000枚、反舰导弹上万枚;东芝公司可生产防空导弹近2000枚 。 日本还自行研制出了XAAM空空导弹 , 与美国同一类型产品相比毫不逊色 。 三菱重工生产的H-2A型火箭反映出其弹道导弹技术是相当先进的 。 如果加上日本储藏的巨量核裂变材料 , 日本完全有技术能力在短期内制造一定量核导弹 。日本能够生产飞机的企业包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等 。 日本具备可以仿制F-15战斗机、P-3C型大型反潜巡逻机以及MH-60型大型反潜直升机的能力 。 日本还具备自行设计和制造高性能战斗机F-2的能力 。另外 , 目前日本主要由三菱重工、日本制钢和小松制作所三家企业生产坦克 , 仅三菱一家就有3000辆的坦克年生产能力 。 生产火炮的主要企业有日本制钢、三菱重工、小松制作所等厂家 。此外 , 日本还是世界上少数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之一 。 日本国土上林立的核电站 , 更让人们怀疑日本是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核武器生产潜力 。第三是雪藏军力于动员 。 战后的日本宪法严格限制了自卫队的服役人数 , 然而日本却想出办法将军力雪藏于动员能力 。 一方面 , 日本自卫队十分重视军官、士官等骨干的培养 , 比如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舰长 , 海上自卫队频繁更换舰长 。 另一方面 , 就是采取部分部队平时不满编的办法 , 由骨干力量组成“架子” , 战时则可以迅速由预备役人员或紧急动员兵力迅速补充 。“团七成 , 连五成” , 这是一句日本自卫队内部流行的谚语 。 陆上自卫队通常下辖四个连队(相当于中国团的编制)团 , 然而 , 只有三个连队团的编制齐整 , 剩下的一个连队团平时仅编入20%的现役士兵 。 战时 , 将由应急预备役人员随时填空 。这些只有军官的“架子团” , 正是战争机器中藏水的海绵 , 战事一起 , 就可吸收更多的兵员 。日本刻意对外保持着一个“衰弱”、“可怜”的形象 , 在外界看来其国内经济持续低迷 , 但其海外产业在这段时间内的持续扩张却很难被人们看到 。 事实上 , 暗地里打造一个“海外日本”的野心一直未减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 , “日本完蛋了”、“日本从此以后将潇洒地走向衰落”、“日本是19世纪的英国”等论调开始取代“日本神话论”、“21世纪是日本的世纪”、“日本是不可战胜”等论调开尤其是2001年3月 , 已经年逾八旬的日本前首相宫泽喜一亲自上阵宣称日本经济面临崩溃 , 正式拉开了“日本经济崩溃论”的序幕 。在普遍唱衰的背景下 , 日本经济真如预见的那么糟吗?着名产业经济学家白益民指出 , 日本隐藏的经济实力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如果中日打经济仗 , 基本上是中国的损失会更大 , 而且很被动 , 因为中国经济很多方面是依赖于日本 。 反过来 , 日本并不完全依赖于中国 , 它在全球市场包括传统的像美国市场、欧洲、加拿大还有澳大利亚市场以及新兴市场有很多的产业 , 实际上并不完全依赖于中国的市场 。 ”2010年夏天 , 英国《卫报》网站发表评论文章称 , 日本的发展方式可能被长期误读:“全球经济正在衰退 。 在美国 , 失业率接近10% , 中产阶级的退休前景堪忧 。 在欧洲 , 各国都有自己的问题 。 那么 , 我们该怎样看待这样一个国家:在那里 , 失业率始终不高 , 犯罪率很低 , 贫富差距现象不明显 , 全民享受医疗保险 , 人口预期寿命全球领先 。2011年8月28日 ,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日本问题专家唐淳风发表文章称 , 今天世界上 , 在日本本土国家之外 , 还存在“118个日本” 。 这“118个日本”指的即是日本的海外资产和海外产业 。 “118个日本”是日本的雄厚“家底” , 对其经济地位、经济状况的判断也决不能忽视 。 可以说 , 日本是真正享受到全球化红利的国家 , 而且只有日本才是 。日本政府很早前就有构建“成熟的债权国”的图谋 , 首要之一就是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 , 以与美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深层博弈 。上世纪80年代 , 受国内生产的高成本影响 , 一些大型制造业不得不将部分生产环节移至国外 , 在低成本地区生产 , 形成了产业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战略转移 。 亚洲金融危机后 , 亚洲新兴国家出口成本降低 , 大大挤压了日本的出口市场 , 日本进行了第二次产业大规模战略转移 , 而这次则是包括制造业、物流业等在内的全方位转移 。两次“战略性”转移外加80年代日元升值导致的日本海外权益疯狂收购 , 铸就了当前日本巨大的离岸经济 。2012年2月16日 ,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 , 2011年日本对外投资额达1156.3亿美元 , 同比增长102.1% 。 日本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收益比上年增长34% , 达到38136亿日元(478.2亿美元) , 创历史新高 。 来自海外子公司的企业分红收入实现25000亿日元(约合312.5亿美元)的顺差 , 同比增长6% , 连续8年保持增长 。其中 , 日本三井物产(属三井财团)、三菱商事(属三菱财团)等七大综合商社在2011年对外投资总额达3.18万亿日元(约合397.5亿美元) , 大幅超过历史峰值2.35万亿日元(约合293.8亿美元) 。 并且 , 这七家公司2011年来自海外子公司的分红收入就超过125亿美元 。 红利收益主要来自海外油气田、矿山的资源开发权益和电力基础设施项目收益 。2012年5月 , 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2010财年海外事业活动基本调查》显示 , 当年日本海外法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总计18599家 , 工作人员499万人 , 日本全产业海外销售额达到183.2万亿日元(约合2.2万亿美元) 。5月22日 , 日本财务省公布2011年底海外资产负债余额 。 公布资料显示日本企业、政府和个人持有海外净资产253.01万亿日元(3.16万亿美元) , 同比增长0.6% , 时隔两年再次实现增长 。 日本连续21年保持全球最大债权国位置 。6月14日 , 《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引用日本银行业巨头瑞穗金融集团首席执行长佐藤康博的话:“日资公司感觉自己别无选择 , 唯有奋力开辟海外市场 。 ”该报更是认为 , 受充裕的现金储备和日元走强推动 , 日资公司正掀起日本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投资热潮 。就是这样 , 日本在“失去的十年”中享受着“失败者”的喜悦 , 香港《每周财经动向》曾在2003年11月17日的文章中说:今天你若去东京 , 穿行在银座大街摩肩接踵的人流和川流不息的车流中 , 很难想象这里会与“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 。与此同时 , 日本融入西方世界的程度远比中国高 , 而其也长期以弱者的姿态出现在国际上 , 以博得世界同情 。 因此 , 日本发展军事的国际社会环境 , 远比我们认为的宽松——诸邻国不可能为了二战旧恨 , 而拿眼前的实际利益去赌博 。在这种背景下 , 日本右翼势力趁机兴风作浪 , “军国梦”搭上“空海一体战”顺风车 。他们愿意让日本成为遏制中国崛起的一个强大的力量 , 美国同样这么认为 , 而欧洲诸国二战中并未受到日本的实际侵害 , 相反 , 对中国崛起的恐惧 , 可能远比一个二战战败国崛起的恐惧来得厉害 。 国际社会完全可能纵容日本进一步发展军事力量 , 并最终让日本实现航母时代的回归 。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薛理泰撰文指出 , 当今日本整个社会及政坛日益右倾 , 举国越来越公开地纪念“光荣”的帝国历史 , 诸如此类追忆昔日“大日本帝国”的光辉时分的活动 , 越来越时兴 , 举不胜举 。 恰在此时 , 安倍内阁为军国主义推波助澜 , 希望把日本从“专守防卫”中松绑 , 并想废除日本和平宪法对交战的约束力 。薛理泰认为 , 美国应该正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崛起的危害性 。 日本依然会对美国控制西太平洋的格局提出挑战 。 对于美国说来 , 挑战来自中国或日本 , 在本质上并无二致 。再说到科技水平 , 日本人善于学习、精于科技 , 在下列领域掌握着领先技术 。超导技术:日本开始研究超导新干线 , 预计时速将到达500公里 。 实力公司包括:日立 , 东芝 , 日本车辆 , 三菱重工等 。材料技术:NEC,东芝 , 日立 , 古河电工 , 神户制铁所 , 住友电工 , 东京电力 , 等等;纳米技术:高速通信技术 , NEC,日立;下一代DVD技术:SONY;东芝;下下一代DVD技术:日立;平面显示屏技术:佳能 , SONY , 双叶电子;硅技术:东京微电子 , 尼康;MEMS:三菱电机 , 夏普 , 松下;宇宙:石川岛播磨重工;川崎重工 , 三菱重工;东芝 , NEC , 三菱电机;在传统行业领域 , 世界现状大致如下:钢铁:第一名是卢森堡的公司 , 第二荷兰公司 , 第三名是新日本制铁;第四名是JFE制铁(日本);中国的宝钢排在第六位(与日本合资);化学:三菱化学排在第五位 。 前四名是美国和德国瓜分;旭化成第九位 。 汽车:GM暂时排在第一 , 估计会被第二位的丰田超过;日产第8;本田第九;家用电器:前十五名被日本包揽:松下 , 日立 , 东芝 , 夏普 , 三菱电机是前五名;半导体:日立和三菱合资的半导体公司排第四位 , 英特尔高居榜首;通信领域:NTT独占鳌头 。一般认为 , 新技术从研究到成熟是一个阶段 , 从成熟到应用是第二阶段 。 第二个阶段的时间10-15年 。 换句话说 , 如果现在想应用一项新技术 , 它必须在10年之前就已经成熟了 , 否则不能应用 。 日本正在计划建设超导新干线 , 也就是说 , 他的超导方面的研究 , 在十年前就已经成熟了 。日本在某些领域面对的强大对手依然是美国 。 偶尔有某些欧洲老牌公司在销售额方面领先 。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 中国不可能成为日本的对手 , 因为中国无论在传统领域还是在新技术方面 , 都不值得一提 。 上述所有行业 , 以前15名为基准 , 只能看到一个中国公司的名字:宝钢 , 还是采用日本的技术的合资企业 。“我们对日本的误读还一直在报道 , 并没有理解真正日本的实力 , 让中国老百姓有很多误解 。 这让我们看的问题并不是真实的 。 ”白益民说 。中国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冲认为 , 中国GDP快速增长 ,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 自然是可喜可贺之事 。 然而 , 高兴之余还是要关注到差距 , 日本在许多数据方面依然领先我们很多 , 不可漠视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