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并起,彼此相互攻伐。
战火纷飞的年代对百姓而言是不幸的,然而它也催生了诸子百家,特别是兵家,诞生了孙武、吴起、孙膑、乐毅、白起、廉颇、李牧、王剪等一大批名将。
文章图片
他们各个能征善战,为自己所属国家立下汗马功勋,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
大浪淘沙,长达数百年的春秋战国最后统一于秦国秦始皇。
统一六国的虽然是秦始皇,但并不是他一人的功劳。
及至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评价非常中肯,秦本西方弱国,自孝公始,六代国君历经图治,从弱小到强大,最后王天下。
国君贤明,能够举贤任能,秦国名将和名相并出也就不足为奇。
在六国中,秦国的名将是最多的,当然也是最厉害的,在这些名将的统领下,秦军有着虎狼之师的称号。
【 纸上谈兵|一战斩杀二十万秦军,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实为用兵高手】相比之下,同期的六国军队就逊色不少,秦军所向,攻必取,战必克,诸侯面对秦军,无不胆颤心惊。
从孝公河西战胜魏国开始,秦在与六国的战争中占据绝对上风,六国中若是有谁能从秦军身上占到便宜,那他立马就能成为世所敬仰的名将。
辟如廉颇,号称一代名将,面对秦军也只能选择深沟高垒、坚壁清野的战法。
秦国强大,秦军强悍固然不假,但他们终归是人不是神,秦军并非天神下凡,刀砍箭射他们一样会死亡。
得益于强大国力、军功封爵,装备精良,训练充分,名将辈出,秦军始终保持高昂士气,诸候各国的军队对秦军鲜有重创。
事无绝对,鲜有并不是绝无仅有,长平之战,赵军就斩杀秦军超过二十万之多。
赵国自从武灵王推行胡服骑谢后,国势日增,成为秦国称霸天下的主要对手。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攻夺韩国上党郡,上党郡守冯亭在绝望之下献地于赵,希望借助赵国抵抗秦军。
赵王贪婪,于是秦赵爆发正面军事冲突,秦军主将王龁大举攻夺已经归属赵国的上党诸城邑。
赵国派出老将廉颇率精锐驰援,两军在长平一带僵持不下。
文章图片
廉颇顾及秦锐士兵锋,采取坚壁清野深沟高垒的战术,意图在补给上拖跨远离本土的秦军。
哪曾想秦军疏通河渠,以水路运送补给,比之赵军补给更轻便。
这一拖就是两年,秦军没拖跨,赵国自身却经不起消耗。
长期相持,只会拖跨整个国家,于是赵王决意改变策略,他撤换了主张坚守的廉颇,启用主张进攻的赵括为主将,增兵二十五万,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赵括的大军马不停蹄进抵长平后,不顾疲累,星夜出击,一举击杀秦军万余人。
赵括首战告捷,这在兵法上叫出其不意。
其后,赵括接过廉颇的指挥权,与秦军展开对攻,赵军连战连捷,迫使秦军拔营后撤三十里。
这时候,秦国坐不住了,秦召襄王下令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悉数征召,更亲往渔阳征兵,同时秘密调令白起前往长平主持战局。
白起是秦国名将,有杀神的称号,赵括出兵前曾经明言,若秦将为白起,自己要大废周折,王龁则不足为惧。
白起到战场后改变了部署,赵军攻势受阻,随着秦军援兵源源不断的开来,双方实力易位。
最初秦赵双方都是二十万余,赵扩带到长平的赵军有二十五万,此时赵军占据优势。
秦国全国动员后,累积增援长平四十五万大军,秦军总数达到惊人的六十五万之众,。
决战开始后,秦军以优势兵力将赵军截为两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赵括使人到邯郸求援,赵国无兵可派,只得以四十五万迎战六十五万。
文章图片
鏖战数日,赵军补给不继,赵扩只得下令扎营据守。
四十六天后,赵军粮草耗尽,战马杀光,赵扩亲率敢死队突围,死于秦军乱箭之下。
赵括死后,失去主将的赵军投降,后为白起坑杀殆尽。
长平之战赵军虽然最后失败,但他们在交战中斩杀了超过二十万秦军,这在列国诸候中是绝无仅有,秦军虽胜,却是惨胜。
长平之战,赵军战败,世人皆将源由归咎于主将赵括不知兵,不善变,给他扣上纸上谈兵的帽子。
复观却认为,这种指责对赵括而言有失公允,赵军之败,赵括固然有一定的责任。
然而双方兵力差距,国家续战之力的优劣,才是决定胜负的关健。
倘若补给能够充足供应,赵括则不必急与秦军决战;倘若绝战初失利时,赵国能派出一支二十万的精兵救援,打通赵括前后军之隔阻,战局又将是另一番局面。
赵军能在野战中与秦军维持相对的战损比,倘若赵军有秦军之众,胜败孰难意料。
文章图片
赵括对阵王龁,占据压倒性优势,对阵白起,虽败却斩敌二十万,说他只会纸上谈兵,完全违背事实。
来源:(网络)
【】网址:/a/2020/0815/1597441850.html
标题: 纸上谈兵|一战斩杀二十万秦军,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实为用兵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