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一篇文告诉你高中语文2020新版教材有哪些变化?


_本文原题:一篇文告诉你高中语文2020新版教材有哪些变化?
作者:北京新东方中小学全科教育一对一高中语文组
刘伉

苏辙|一篇文告诉你高中语文2020新版教材有哪些变化?
本文插图
又是一年芳草绿 。 经过一年的实验 , 统编版新教材2020版在2019年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 , 更换了部分篇目 , 修改了一些细节 , 调整的内容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 。 现撷取其中古诗文部分的调整 , 略表在下陋见 , 以备参考 。
课文调整
第二单元第六课: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更换为杨万里《插秧歌》 。
修改前选文: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 , 赖有诸孙替老人 。
三夜阴霪败场圃 , 一竿晴日舞比邻 。
急炊大饼偿饥乏 , 多博村酤劳苦辛 。
闭廪归来真了事 , 赋诗怜汝足精神 。
诗歌赏析: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的是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 。 在麦收季节 , 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 , 苏辙写此诗记录 。 从诸孙入村帮自己收麦写起 , 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看到农村劳作和收获的快乐 。 结合苏辙晚年的遭遇(因为遭受政治上的禁锢 , 成为朝廷监管的对象 , 苏辙被迫选择了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 , 几乎断绝了与官场同僚、朋友的交往 , 这就使得家庭生活成为他诗歌写作的核心内容) , 其背后也可能暗含自己早已主动疏离且不关心政治和官场的深意 。
诗歌中 , “三夜阴霪败场圃 , 一竿晴日舞比邻”运用了对比手法 。 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 , 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 , 形成对比 , 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 诗人把“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进行对比 , 用环境陡然变化 , 来突出外孙入村收麦的急切与喜悦之情 。 用词生动形象 , 富有内涵 。 “三夜”突出了“阴霪”之长 , “一竿”突出了“晴日”到来之惊喜 , “败”突出了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忧虑之情 , “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 。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 ”这句从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 。 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 。
“闭廪归来真了事 , 赋诗怜汝足精神 。 ”这句写对外孙劳动结束关仓归来后的赞叹 , 诗人表示要写一首诗表扬对方 。 语言风趣 , 充满喜悦 , 表现了诗人的洒脱情怀与拳拳亲情之乐 。
修改后选文: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 , 小儿拔秧大儿插 。
笠是兜鍪蓑是甲 , 雨从头上湿到胛 。
唤渠朝餐歇半霎 , 低头折腰只不答 。
秧根未牢莳未匝 , 照管鹅儿与雏鸭 。
诗歌赏析:
这是杨万里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 它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插秧劳作的情景 。
诗的头两句 , 以极其通俗的语言 , 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全家老少齐上阵 , 一家其乐融融的干农活,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 , 小儿子拔秧苗 , 大儿子插下 , 有抛有接有拔有插 , 忙个不停 。 三、四句天公发威 , 大雨滂沱 , 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 , 蓑衣比作铁甲 , 不仅新鲜独特 , 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 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 , 与地斗 , 与雨斗 , 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又极写雨势之猛 , 插秧之急迫与艰辛 。 总之 , 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 。
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 , 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 , 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 , 分秒不能停 。 诗中的“只不答” , 不是对农妇的呼唤一声不吭 , 而是说没有答应她“歇半霎”的请求 , 更妙的是农夫还用别的话岔开:“秧根未牢莳未匝 , 照管鹅儿与雏鸭 。 ”“莳”指栽种 , “匝”指完毕 , 这是说 , 秧苗刚种下 , 尚未挺拔 , 况且也没有种完 , 我怎么能歇得下?然后话题一转嘱咐妻子要管好小鹅小鸭 , 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 。 真是时时尽力 , 事事操心 , 农家吃苦耐劳的品格 , 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里 。分页标题
【评析】
把苏辙农事诗替换成杨万里的田园诗 , 实际上个中深意并不难体会:
首先 , 从题目来看 , 将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和杨万里的《插秧歌》二者对比 , 前者属于日常纪事的诗歌 , 而后者则算民歌一类 。
其次 , 从内容来看 , 前者虽写农事 , 但仍是有个“我”在 , 十分冷静地去“观” , 并未投入农事活动 , 故而不能算合乎第二单元的“劳动”主题 , 作者只是作为旁观者记述了这一事件 , 更别提什么“背后也可能暗含自己早已主动疏离且不关心政治和官场的深意”这样的解读了 。 那么再看《插秧歌》 , 全诗以清新活泼的笔触详细记述了插秧的繁忙景象 , 虽然对于学生们来说有不少生字词 , 但是这些字词大多为名词 , 而且是常在古文中出现的 , 只要有相应课下注释 , 理解起来都不成问题 。 场景感、画面感 , 这样就齐备了 。
最后 , 从风格来看 , 不难看出苏辙的书斋气 , 也即是一派浓郁的个人思绪(不妨参照2020年朝阳二模的古诗鉴赏 , 对比他和其兄苏轼的应和诗便可见一斑) , 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 , 赖有诸孙替老人”一句开门见山表现自己由衷的感谢 , 而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 , 多博村酤劳苦辛”和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 , 赋诗怜汝足精神”则可见额外增添了一些生活韵致 , 俏皮地表示了对帮忙者的谢意 。 但这对于大多数同学们理解诗文来讲 , 实在是困难的——“劳苦辛”很容易就被理解为劳苦与辛苦;“怜汝足精神”很容易就被断章取义为可怜 。 这样 , 同学们陷在文字障里 , 怎么能够指望他们还体会什么“劳动的快乐”呢?反观《插秧歌》 , 则可以透过一句紧似一句的场面描写体会出真正的农忙景象 , 一派澄澈气象 , 不愧人称“杨诚斋” , 以写诗“活法”见长 。
综上所述 , 编选者用心良苦可知 , 吾辈在备古诗文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体会细节深意 , “熟读深思子自知” 。
课文细节调整(部分)
《师说》文章“课下注释”
(1)注释?
原注释:?【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 , 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 所以 , 用来……的
修改后:?【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 , 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 所以 , 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
(2) 注释?
原注释:?【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
修改后:?【其为惑也】它们作为疑惑 。 其 , 它们 , 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评析】
精当了不少 , 从同学们学习、理解虚词、固定用法的角度来看 , 这样修改更有助于师生理解文意 , 或可减少由于翻译出入引起的纷争 。
此外 , 更能贴合原意:重视教师职业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 尽量减少工具论——把老师看作是“工具人”的思维 。 尊师重道 , 拳拳之心可见而明矣 。
《登泰山记》文章“课下注释”
注释?
原注释:?【齐河、长清】齐河县、长清县 , 都在山东省
修改后:?【齐河、长清】清代县名 ,今属山东
【评析】
更加科学严谨 。 这样的修订有利于帮助同学们认清地理的同时也怀有一些历史观念——这正是我们在语文备课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
【总评】
【苏辙|一篇文告诉你高中语文2020新版教材有哪些变化?】古诗文部分的注释并未有太多学理上的错误 , 修订只是让内容为了更科学严谨 , 尽量减少老师们在教学上存在的疑惑与不确定 , 同时 , 这样的精神也值得吾辈学习、借鉴、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