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龙江书院:国防大学的“根”就在这里

寻根龙江书院
■褚振江

书院|龙江书院:国防大学的“根”就在这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资料图
【书院|龙江书院:国防大学的“根”就在这里】背依五虎岭 , 面临龙江河 , 一块高悬的黑漆描金木匾上 , “龙江书院”四个大字 , 圆润饱满 , 古朴端庄 , 在绿树掩映下弥漫着文化馨香——坐落在江西省井冈山市龙市镇的龙江书院 , 被誉为“我军军事院校的摇篮”“朱毛会师圣地” 。飞檐翘角的古建筑 , 见证着久远的往事——1927年11月 , 毛泽东在宁冈龙江书院成立了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 。国防大学的“根” , 就在这里 。
穿过黑漆实木大门 , 抬头环顾 , 整座书院呈赣派建筑风格 。内有九井十八厅 , 回廊曲径相通 。文星阁高达三层 , 斗拱挑檐 , 登楼远眺 , 风光尽收;阁顶藻井饰双龙戏珠浮雕 , 栩栩如生 。左右回廊与南北厢房连通 , 分设启秀斋、崇文祠、报功祠、步月斋、梯云斋等 。各祠斋名开宗明义 , 雅趣生辉 。书院前用麻石条砌置泮池 , 辟“状元桥”拱跨其上 。
在古代 , 书院是教书育人的所在 。虽说这座书院比不上岳麓书院、白鹿书院等大牌书院那么气派 , 但只要想想在一两百年前 , 井冈山是那么一个闭塞落后的山区 , 茶陵、酃县和宁冈三县的客籍绅民就有捐资兴建如此标准书院的胸怀和见识 , 不由让人为他们赞叹 。
史料记载 , 龙江书院开办后 , “士之负籍肄业者 , 咸视馆如归焉 。”它仿州序党庠之遗法 , 学习白鹿、鹅湖、岳麓、嵩阳等书院 , 进行严格治学 , 并定期派出在院生员赴白鹭洲、豫章等书院学习 。书院建成后的近70年间 , 从这里走出3位状元、38位进士、10余位举人 。龙江书院与全国其他书院一样 , 至辛亥革命后逐渐废除旧学 , 推行新学 , 后改为县立第二小学 。
历史不希望龙江书院如面前的龙江河一样默默流淌 。1927年10月 , 一位独具慧眼的伟人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宁冈茅坪 。为培养军官和地方武装指挥人才 , 毛泽东于11月底在这里开办了一个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后改称红四军军官教导队) 。谭震林、陈士榘等150余人 , 在此既学政治又习军事 , 前后两月余 。国防大学寻根溯源 , 将龙江书院开办的教导队立碑称为“中国第一所军校”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同志在此题词:“我军军事院校的摇篮” 。
龙江书院闻名天下 , 主要还源于一个大事件:朱毛红军在这里胜利会师 。
1928年4月28日 , 朱德带领着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部队 , 从粤北经湘南到达这里 。毛泽东听说朱德住在龙江书院 , 便带领何长工、何挺颖等人赶来龙江书院会见 。朱德、陈毅听到毛泽东要来 , 便和王尔琢等人到门口迎接 。当时 , 是由何长工把朱德介绍给毛泽东 。在此之前 , 朱德、毛泽东彼此仰慕却从未碰过面 。两人来到了这座名为“状元桥”的石拱桥中央 , 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
会师后 , 这里的工农革命军人数从2000多人激增至10000余人 , 枪支共计5000多支 。为此 , 朱德曾慨叹赋诗:“红军荟萃井冈山 , 主力形成在此间 。领导有方经百炼 , 人民专政靠兵权 。”
明道堂 , 是当年红军教导队的教室 。宽敞的大堂里 , 依当年的样式摆放着黑板、讲台和课桌 , 仿佛历史在此凝固 。我情不自禁地坐下 , 盯着黑板 , 仿佛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挥动着手势为官兵讲解战略战术 。当年居无定所的工农革命军来到龙江书院 , 没有把它用作工农革命军总部 , 而是用来办教导队 , 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红军教导队办了多期 , 总计有150多名学员 , 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培养了大批优秀军政人才 。
一生嗜书如命的毛泽东 , 在井冈山时有两个珍贵的小书篓 。无论是转战边界各县 , 还是回到根据地 , 他都随身带着这对“伙伴” 。书篓里主要装着马列著作、中外军事名著和他随时随地搜集到的各种书籍、报纸和文件等 。毛泽东通过读书 , 思考着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 思考着敌强我弱情况下的作战问题 。工农革命军有如此重视学习的领袖 , 因此在那样艰苦卓绝、腥风血雨的环境下 , 在刚刚有了一块落脚之地后 , 就想到办一个教导队 , 这似乎是一件再合乎情理不过的事情了 。分页标题
学习的自觉和对知识的渴求 , 源于本领的恐慌和救国救民使命的担当 。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说的:“我们的兵 , 昨天入伍今天就要打仗 , 简直无所谓训练 。军事技术太差 , 作战只靠勇敢 。”这样一支部队 , 怎能担当起救亡图存的重任?极富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的毛泽东 , 要把手头这支队伍当作种子来培育 , 要通过他们让党的主张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于是 , 他亲自出席军官教导队的开学典礼并讲话 , 指出:“人 , 不是在娘肚子里就懂马列主义 , 懂用兵打仗的 , 所以要学习 。但要在短期内学好 ,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这就需要有移山倒海的气魄 。我们共产党人闹革命 , 推翻军阀政府 , 消灭封建剥削 , 完成土地革命 , 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 也需要有移山倒海的气魄!”通俗易懂的话语 , 揭示了红军建校办学的深意 。
一群穿草鞋、背土枪的汉子 , 在龙江书院谈兵论战 , 到罗霄山脉的广大农村去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土地革命 , 有效地配合我们党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龙江书院的教学实践 , 抓住了战斗力要素之关键 , 不仅开创了我军院校教育的先河 , 也是推动中国革命走出低谷、走向胜利的重要一步 。从这里之所以走出了一大批治国、治军栋梁 , 我想 , 这或许正得益于巍巍井冈的烽火洗炼 , 玉汝于成 。
强军之道 , 要在得人 。人才强则事业强 , 人才兴则军队兴 。从昔日的红军教导队到如今阔步迈向世界一流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 , 岁月深处蕴含着一个院校成长发展的精神宝藏和智慧密码 。回望龙江书院 , 让我们对此更加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