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两京十五日》:马伯庸笔下的速度与激情


_本文原题:《两京十五日》:马伯庸笔下的速度与激情
撰文 清晏

南方都市报|《两京十五日》:马伯庸笔下的速度与激情
本文插图
【南方都市报|《两京十五日》:马伯庸笔下的速度与激情】
看苍山绵延 , 听波涛汹涌 , 感民生多艰 。
——这就是马伯庸的新书《两京十五日》 , 给我的最大观感 。
这个小说的主角是明朝第五位皇帝 , 朱瞻基;故事的灵感 , 源于《明史》里朱瞻基继承皇位的过程 , 只有区区40个字:「夏四月 , 以南京地屡震 , 命往居守 。 五月庚辰 , 仁宗不豫 , 玺书召还 。 六月辛丑 , 还至良乡 , 受遗诏 , 入宫发丧 。 」
就是说:朱瞻基刚到南京探视地震灾情 , 北京就传来消息说皇帝病重 , 而他就在15天的时间里 , 跑完从南京到北京的2200多里地 , 去继承大统 。
根据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大事小声说、小事大声说」的叙事定律 , 马伯庸觉着这短短40个字背后 , 应该藏着惊天巨幕 , 诸如有谁护驾、遭遇何难 , 或是宗亲谋反、行刺皇帝等等 。 只不过事关皇家体面 , 而且朱瞻基的母后 , 也是个喜欢干涉史官笔触的人 , 并且史书历来都有为圣人讳的套路 , 所以这背后的历史真相 , 早已不为人所知 。 于是他就用「起死尸、肉白骨」的历史小说创作手法、遵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小说创作原则 , 虚构出《两京十五日》这出险象环生、精彩纷呈的冒险故事来:
刚到南京就遭暗算的太子朱瞻基 , 死里逃生时遇到小捕快吴定缘、芝麻官于谦 , 和女医师苏荆溪;他们一行四人沿着大运河溯北而上极速奔跑 , 不仅跑出了皇权与民意的博弈 , 还跑出了宫闱与官场的心机搏杀 , 也跑出了纠葛数十年的复杂恩怨 , 更跑出了从崇高到卑贱的幽微人心 。
短短15天的极速奔跑 , 为什么会跑出苍山绵延的观感?

南方都市报|《两京十五日》:马伯庸笔下的速度与激情
本文插图
这不仅是因为《两京十五日》从南京折腾到北京的空间辗转 , 也不只是因为它对大运河从南到北令人心悦诚服的细腻还原 , 更是因为马伯庸的叙事笔法 , 让这部小说的恢弘和壮阔 , 抵达了传奇文本所能诉求的极限——就冒险传奇类的小说而言 , 它越来越趋向于严肃文学 , 无论小说内容、小说主旨还是循环结构 , 《两京十五日》都让「传奇」这种文本 , 在历史小说的脉络里寻获了新生 。
它的开篇就是大场面:南京30次地震未了 , 刚到城外的太子宝船就发生爆炸 , 九死一生的太子被簇拥进城、刚要踏上玄津桥 , 桥身就因爆炸而坍塌——连环爆炸 , 直指太子性命 , 巨大的谜团迅速攥紧读者和主角:是谁 , 要杀太子?马伯庸也不磨叽 , 很快就把嫌犯推向前台 。 但更大的压迫感也随之而来:紫禁城传出消息 , 皇帝可能不久于人世 , 朱家江山眼瞅不保 。 同时更大的谜团也笼罩人心:皇帝突然病重 , 与太子南京遇险 , 应该是一起精心策划的谋害 。 这就意味着 , 南京城里被推到前台的嫌犯 , 不过是个听从调遣的棋子 , 这背后有着权势更加庞大的主谋 。
与朱瞻基不断逼近幕后主谋的主线相匹配的 , 是围绕在其间的庞杂支线和谜团 , 诸如:被朝廷视为邪祟的白莲教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它在这起精心策划的谋杀案里 , 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另一男主吴定缘 , 明明身体无恙 , 却为何看到朱瞻基或火光 , 就会诱发癫痫?他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世?以及心思最深刻不可测、举止却娇柔婀娜的苏荆溪 , 到底有着什么不可告人的心理动机?
这就是说《两京十五日》有苍山绵延观感的缘由:作为冒险传奇 , 它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和「局中有局、戏中有戏」的叙事技巧 , 让读者从南京到北京随主角溯河而上 , 在追查真凶、打怪升级的主线脉络里 , 厘清那些错综复杂、纠扯不清的支线谜团 , 使读者在接连不断的跌宕起伏里 , 体悟传奇故事的惊心动魄 , 和黏性及爽度 。分页标题
如果说苍山绵延是宏观战略 , 那波涛汹涌就是《两京十五日》的微观战术 。
因为只有惊心动魄的气韵 , 才能契合苍山绵延的观感 。 放在小说里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谜团不重要 , 谜团背后步步为营、招招凶险的杀机才重要;倘若这个谜团没达到目的 , 那就用气势上更排山倒海的阴谋去努力——这就是说《两京十五日》波涛汹涌的缘由:它要在压迫性的绝境里 , 让主角失去存活的可能;却又要在眼见得救的侥幸里 , 反身投入到更大的阴谋和迫害里 。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故事里 , 每个人都心怀鬼胎的原因 , 而且也是那些此刻想要你性命的人 , 下一刻能为你挺身而出的根由 。 造成这种转变的 , 固然有作者无巧不成书的叙述天分 , 但他更尊崇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律:有些人信奉的是利益 , 就像有些人坚守的是道义 , 而这两者很可能随着情势变化 , 产生相应的位移 。 比如书中战斗力最强的梁兴甫 , 从最开始嚷嚷着要给吴定缘「度化报恩 , 径送净土」 , 到最后一战时他念着尸密陀法与敌人肉搏 , 在兵士们的刀枪剑戟下把自己的血肉给剐干净……
也就是说 , 《两京十五日》里的波涛汹涌 , 指的是它叙事细节上的凶狠和残忍 , 它心脉贲张的血腥气 , 和剔骨抽筋的凌厉感 , 紧扣在四人小组的每一次行动里 , 让读者在越发凶残的杀招中 , 见识到人心到底能险恶到什么程度 。
但无论苍山绵延还是波涛汹涌 , 都不只是让读者在主角的历险传奇里 , 找到打怪升级的爽感那么肤浅 。 这也是马伯庸对自我的一次重大突破:他不再满足于展示自己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 , 也不再满足于炫耀自己排山倒海似的压迫感——《两京十五日》里的马伯庸 , 变得更悲悯 。 他把传奇视角做得更下沉 , 更贴近人间疾苦、更透视民生多艰 。
在这些底层人里 , 最精彩的除了不停吃东西的白莲教右护法昨叶何 , 就是白莲教佛母唐赛儿——这个永乐十八年搅动两京五省大乱、大运河也为之中断的传奇人物 , 居然是个「倭瓜脸、吊眼梢 , 脸颊皴皱如鸡皮 , 鼻下还有颗大黑痣」 , 随处可见的农村老太太 。
但正是这个老太 , 成了《两京十五日》的书胆 。
在她眼里 , 白莲教不是渗透着血腥气和迂腐味的邪教 , 充其量不过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穷苦大众 , 在遇到洪涝灾害、瘟疫或社会动荡时 , 互帮互助的组织而已 。 至于从地方到中央都认定白莲教是邪教 , 无非是不作为的官员们 , 推卸自己本应为官造福的责任 。
这段处理 , 马伯庸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技巧 , 更带出文人的悲悯:他没让唐赛儿把这番话说给身在权力中枢的太子 , 而是倾诉给了从权力梯队跌落到底层社会的吴定缘——既得利益阶层决计不会与劳苦大众达成共识 。 他们更可能的姿态 , 只能是居高临下表示同情 , 然后出让略微可舍的利益 , 以求得更大层面的稳定 , 否则就剿杀殆尽 , 仅此而已 。
这也能从侧面去解释 , 为何在大运河上不停见到漕运工农苦难生活的太子 , 继承大宝后并没有对是否迁都 , 以及与之相关的漕运整顿做出举措 , 反而把更大精力花在稳定朝局、惩戒叛党上 。
除去华彩 , 《两京十五日》还是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 比如结局大反转来得相当跳脱和突兀、主要角色并没有完成性格上的成长、关于民生的漕运支线全部断掉 , 以及带有马伯庸恶趣味的梁兴甫拿着靳荣的尸体当枪矛耍、吴定缘在洪水滚滚的紫禁城里撑着皇帝的棺椁划船 , 等等 。
但在精彩的传奇故事 , 和悲悯的民生视角面前 , 这些算是瑕不掩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