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作者: 吴 江
中国有据可考的人文历史有五千年之久 , 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亦融于华夏文明的基因之中 , 其中儒家文化思想由于其地位之高、影响之大、辐射之广、受众之多等缘故 , 成为对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文化中头部之冠 。本文试就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的影响探讨一二 , 以期在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时代 , 守住中华文化的文脉 , 并以此提纲挈领发扬中国服饰文化 , 以服章之美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一、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包罗万象 , 因时代、朝代、民族、地域、文化等因素而丰富多彩 ,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以汉服为代表 。而这里的“汉服”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汉服特指汉代的服饰 。而广义的汉服则泛指民族高度融合后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服饰文化汉服 。本文所讲的是广义上的汉服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旗袍和龙袍 , 谁也不能说哪个民族的 , 而必须说是中华服饰的典范 , 这一点已是不争的共识 。
中华民族的汉服是我国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 , 自从三皇五帝延续至今 , 始终在连绵不断的继承完善 , 汉服文化是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古老而优秀的服饰文化 。
中国又称『华夏』 , 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 。中华天朝重衣冠礼仪 。《周易·系辞下》曰“是以自天佑之 , 吉无不利 ,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 盖取诸乾坤 。”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 , 被儒家尊为“元圣“ 。周礼通过《仪礼》、《周礼》、《礼记》的服章和仪式表现出来 , 因而衣冠、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 , 汉服是礼仪的载体 。

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春秋左传正义》疏:“夏 , 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 , 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 谓之华 。华 , 夏一也 。”华夏皆谓中国 , 而谓之华夏者 , 夏 , 大也 。言有礼仪之大 , 有文章之华也 。中国者 , 聪明睿知之所居也 。万物财用之所聚也 , 贤圣之所教也 , 仁义之所施也 , 诗书礼乐之所用也 。“亲被王教 , 自属中国 , 衣冠威仪 , 习俗孝悌 , 居身礼义 , 故谓之中国” 。《尚书正义》注:“冕服采章曰华 , 大国曰夏 。”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 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五胡乱华之时 , 原先在中原地区的贵族和平民纷纷逃亡到江南 , 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 , 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 , 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② 。
【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 , 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 。
“汉服”一词的文物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简四四“美人四人 , 其二人楚服 , 二人汉服” 。最早的文献记载 , 是东汉蔡邕的《独断》:“通天冠:天子常服 , 汉服受之秦 , 《礼》无文 。” , 最早的正史记载见于《汉书》:“(龟兹公主)后数来朝贺 , 乐汉衣服制度 , 归其国 , 治宫室 , 作檄道周卫 , 出入传呼 , 撞钟鼓 , 如汉家仪 。”直接与汉朝重建的周礼服制体系有关 。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 , 中国传统服饰被称之为“汉服” 。所以 , 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 , 即以汉族为主的中华传统服饰 。

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 。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 。到了宋元明时期 , 一些异族酋长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 , 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 , 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 , 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 元代修《辽史》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
公元1645年 , 满清入关后 , 为了毁灭汉族的民族意志 , 在攻占江南时立即下达“剃发易服令” , 1645年农历6月15日 , 颁布剃发令 , 严令汉族人民剃发 , 随即在农历7月9日 , 下令“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 严令在几个月内毁弃汉族服饰 , 改穿满族服装 , 违令者斩 , 绵延了4千余年的汉服文化在满清政府的残酷暴力的政令下突然消亡 。但后来清朝政府也根据当时的情况实事求是地有规定了“十从、十不从”①原则 , 使得汉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延续 。
总之 ,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 。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 ,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 。它与礼制相结合 , 颁布律令 , 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 的穿衣戴帽 , 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 , 以区分君臣士 庶服装的差别 , 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 。可以说 , 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 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
1、服饰艺术追求礼制秩序美。中国伦理道德对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国数千年的服饰艺术发展中 , 儒家的礼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 。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 , 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 , 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 。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样的衣服 , 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 。在不同的礼仪场合 , 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 , 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 。周代的冠服制度规定极严 , 同为裘服 , 也要根据皮质、颜色来 划分等级 。天子穿白狐裘 , 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黄狐裘 , 庶民则穿犬羊裘 。自周以后 , 冠服形制被历代传承相袭 , 虽按各代统治者之意略有改动 , 但其基本 形制却大同小异 , 尤其是显示阶级差别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
2、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质”与“文”二字在中国哲学中释义相当宽泛 。质指一个人的资质美 , 文指一个人服饰的美 , 《论 语·卫灵公》中记载:“君子义以为质 , 礼以行之 , 孙以出之 , 信以成之 。”孔 子这里所说的“质” , 是指人内在所具有的伦理品质 。《论 语·泰伯》记述:“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 , 唯尧则之 ;荡 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 焕乎其有文章!”在这里 , 孔子所谓的 “文章”是指礼服上的纹饰、丹车白马、雕琢刻镂之类的文饰或文采 。可见 , 孔 子是极其重视服饰之美的 。
儒家在服饰上文质统一的审美观 , 是与 等级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 受儒家思想影响极 深, 上层社会尤甚 。就其文化内涵而言,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礼”的重要 成分, 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许多细节中 。无论是“君子”还是贵妇的服饰, 无 一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 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几乎波及了社会各阶层 。以上 这些正是形成中国古代服饰独特风貌的原因之一 。
3、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 受儒家思想影响极 深, 上层社会尤甚 。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 。就几个重要历史时期而言:

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西汉】建立以后 , 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 , 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 , 不仅对百 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 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 。在当时 ,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 , 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 。除此 , 还对生活用品 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 , 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 , 如衣帽鞋袜、车马乘骑、日用 杂品等 。在汉朝 , 不论花色、品种、质料 , 还是色彩 , 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分页标题

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唐代】 ,无论是人们的思想 , 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 。服饰纹饰以一种 “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 。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有一段关 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 , 集使刺史赐绣袍 , 各于背上 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 , 宰相饰以凤池 , 尚书饰以对雁 。”由此可见 , 武 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 , 是以鸟兽纹样为主 , 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 。这一做法 带有一定的标志性 , 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 , 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 。

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代】 , 特别是宋代儒家的程朱理学对服饰有较大的影响 。它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 , 提倡“存天理 , 去人欲” 。在服饰制度上 , 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 , 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 , 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 , 主张不应过分豪华 , 而应简朴 。宋代各朝皇帝还多次申饬服饰“务从简朴” , “不得奢华” 。

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特别是对妇女服饰要求尤为严格 , 一改唐代妇女服饰袒胸露背的风尚 。并在宁宗嘉泰初年 , 将宫廷中除帝王后妃外 , 妇女所用的金石首饰 , 集中放火焚烧 , 以此警示天下 。再如宋代初年妇女的发式承晚唐五代遗风 , 以高髻为尚 , 这种高髻的梳成 , 大多掺有假发 , 有的直接用假发编成各种形状的假髻 , 用时套在头上 , 这就违背了理学关于服饰简朴的原则 , 因而《宋史·舆服志》曰:“妇人假髻并宜禁断 , 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 。”可见 , 在程朱理学影响下 , 宋人的服饰是十分拘谨和质朴的 。

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代】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 , 服饰纹样 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 纹样 , 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 , 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 , 使之达到了繁 复的程度 。这一时期 , 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 , 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 “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 。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 的贵贱 ,样装束 , 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 , 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之间的差异 , 主要表现的就是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的繁杂堆砌 , 以及在图案上等级观念的反映 。可以说“礼”在中国古代 , 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 。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 , 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 。
4、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 , 使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着 礼制而发展 。礼制促进中国古代服饰纹样的特色发展 中国古代礼制成于“三皇五帝”时代 , 到尧舜时 , 已有成文的“五礼” ,欲观古人之象 , 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 , 作服汝明 。”各部联盟首领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以五彩之色施与衣物上 , 即将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 。“天子衮服十二章”的起源便是由此而来 。十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 宗彝、藻、粉米、黼、黻 , 这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经很有特点了 。殷商时代社会已出现了等级 , 但服饰形制还没形成 。到了周朝时期 , 已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礼乐衣冠体系 。随着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 , 上至天子 , 下至庶民 , 无论贵贱尊 卑 , 都应穿着相应的服饰 , 皆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 。“兴正礼乐 , 度制于是政 , 而民和睦 , 颂声兴” 。③分页标题
一是从纹样题材内容上表现看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 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 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 如日、月、星 , 取其照临光明 , 如三 光之耀之意;龙是神明的象征 , 同时又不可捉摸 , 取意应变;山 , 象征王者的崇 高;华虫(雉) , 取其有文彩 , 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 , 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 之德;藻 , 象征冰清玉洁;火 , 取其向上;粉米 , 代表食禄丰厚;黼为斧形 , 象 征决断;黻作两已相背 , 象征善恶分明等 。纹样不同 , 所属官阶不一样 。天子之 服 , 十二章全用 , 诸侯只能用龙以下八种 , 卿用藻以下六种 , 大夫用藻、米、粉 米四种图案 , 士用藻火两种图案 , 界限分明 , 不可僭越 。而明、清两个朝代用于 官服上标明品级的补子纹饰 , 更是在礼制精神下的产物 , 是封建帝制的标志之一 。
二是从纹样色彩表现上看 ,中国传统服色尊卑有别 , 等级森严 , 其色彩运用具有 鲜明的特定性 , 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 。从西周开始直到明 清 , 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 , 从统治者到诸臣百官的服饰纹样色彩各有等差 。例如 《周礼》中规定:“黄帝冕服 , 玄(黑)衣、赤(红)裳 , 用十二章 , 从公爵起视 帝服降一等用之 。”《尚书大全》中记载十二章纹的色彩是:“山龙纯青 , 华虫纯黄 作会 , 宗彝纯黑 , 藻纯白 , 火纯赤 。”另外 , 统治者祭天时服色要用青 , 祭祖时服 色要用玄 , 祭桑时服色要用绿色 。“秦汉以来服色转变 , 令唯朝廷五服用彩” , 厉禁 庶人衣彩 , 平民只能穿“布衣”“白衣”“皂衣” , 而被称为“白丁”“黔首” 。封建社会中 期以后 , 规定愈加明确详细 , 如唐代始以袍服颜色区分官员等级 , 除皇帝可以穿 黄色衣服外 ,“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 。贞观四年规定二品以上服紫 ,五品以上服绯; 《宋·舆服志》关于文武官员服饰颜色的规定是:“文武三品以上服紫 , 四品服绯 ,五品浅绯 。”而黄色自隋朝开始则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 。
三是从装饰形式表现上看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装饰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服制化、程式化制约 , 装饰 如 的位置要按古代服制要求或造型构图的需要 ,将图案纹饰“对号入座” 。《明史·舆 服志》记载:“自黄、虞以来 , 元农、黄裳为十二章 。日、月、星辰、山、龙、华 虫 , 其序自上而下为衣之六章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 其序自下而上为 裳之六章 。”永乐三年又定:“元衣八章 , 日、月、龙在肩 , 星辰、山在背 , 火、华 虫、宗彝在袖……”一般服饰图案装饰位置多选居中式、对称式、呼应式、满地式 等形式 。
儒家说:“德莫大于和 , 而道莫正于中 。”④凡具有特定含义 , 或具有标志作 用的图案多采用居中式 , 如明清时期的龙袍 , 团龙居中 , 为正面造型 。如传统服饰纹样中常见的日月对应、龙凤对应 , 在装饰位 置上彼此关联 , 相互配合 。此装饰形式在民间服饰应用中比较常见 。满地式 , 在女服纹饰中运用较多 , 有造型逼真的写实花卉、四通八达的几何骨架、满地排列 的地子纹等 , 其花式丰富 , 排列自由 。综上所述 , “礼”在中国古代 , 已经俨然僭越精神文明的界限 , 而成为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 。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 服饰体现着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 ,它带有强烈的“礼”的色彩标志 。
四是历代章服制度中有一些服饰被直接赋予忠孝的意思 。如明代的“忠靖冠服”, 崇祯时为百官 燕居时用, 即取“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之意 。清代的“忠孝带”是挂在腰上的巾分, 为 阔而短的带子, 初用布, 后用绸 。它的用途说法不一, 其中一说是皇帝赐死时自缢 用, 不很可信 。清后期在带上绣忠孝二字, 使官吏们时刻不忘忠孝 。而且, 读书人一 入宦门就要佩忠孝带 。光绪二十九年, 山东人王寿彭因名字有王者长寿之意, 被慈禧钦定为状元 。读卷官呼其大名时, 他已惊喜变色不知所措, 是同乡代为应答, 又为 他佩上忠孝带和荷色, 扶他走上丹陛, 然后入宫朝见皇帝 。现在, 历史已经翻开了崭 新的一页, 中国古代服饰走完了她的全部历程, 中国人的衣冠服饰不可能再受儒家 思想的束缚 。然而, 中国毕竟是中国, 现代服饰也有我们的规范 。至于如何对儒家 道德观念批判继承, 那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另一个问题 。分页标题
中国古代服饰艺术 ,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和中国其他艺术及其美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并形成了自身独立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 。中国服饰古代艺术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 独特的风格特色存在于世界文化宝库中 。“衣冠古国”服饰之渊博 , 取之不尽 , 用之不竭 。体现和继承中国古代服饰精髓 , 是现代服饰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二、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服饰的影响
对比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当代服装设计的理念 , 我们不难发现 , 两者之间有诸多的切合点 。中国传统服饰语言被越来越多的继承与使用到当代服装设计中来 。
1、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体现 。在重视服饰美之前 , 首先考虑服饰礼仪的规范化 , 重视服饰本身的社会功能 , 这是儒家思想在服饰中的体现;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剪裁手法 , 只有四种和谐统一才能得到精美的服装设计 , 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反映;当代女装的宽衣造型款式上表现出的一种中国风格的神气与韵味 , 体现的女性的贤善宽容、自然质朴的人格境界是神韵之美在服饰上的展现 。
2、传统结构规律的影响 。传统服饰中以贯口式、披巾式、上下分体式制为主的款型一直延续至今 , 并且反复被运用;中国传统美学原理经常被用作构图、布局的两种格律——米字格与九宫格也被灵活的运用在当代服饰中:按人体的主要结构点组织格律 , 在人体的外轮廓形上 , 用竖中轴线和横中轴线交叉构成田字格形等等 。

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3、传统工艺的继承 。中国所特有的民间手工扎染、蜡染技艺在当代服饰的制作过程中也被挖掘使用 , “雪花裤”、针织衫都用到了类似于蜡染、扎染的工艺;镂空、刺绣和中国结等民族装饰工艺为当代服装平添了几分优雅与别致;传统的服饰印花工艺被得到新的运用 , 喷枪印花、花型立体感都为现代服饰注入浓郁的中式风情 。

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4、传统装饰图案的运用 。现代服装侧重款式造型以突出人体造型美 , 装饰图案被用点缀的手法起装点美化服装的作用 。中国传统服饰图案装点作用在民族服装中尤为普遍 , 近几年来中国花鸟画式的写实花卉图案以及中国的亭台楼阁、龙凤狮、秋千仕女等题材被广泛的运用于各类国际、国内品牌服装设计之中 。同时传统服饰图案所代表的寓意也被深层次的挖掘与继承下来 , 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日月星辰等寓意也被巧妙运用到当代服饰之中 。
5、传统面料与元素的使用 。越来越多的服装使用中国民间的土棉布或现代棉麻面料来展示古典的朴素美;传统的真丝、绸缎等面料 , 也以其华丽的质感、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 而被不断使用 。传统服饰中的小立领、盘扣、斜襟、对襟、对修、肚兜等元素被应用的越来越频繁 。

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6、更多的中国传统服饰语言被不断地挖掘与继承 。正如大杨集团服装文化展示中心传达给观众的理念一样 , 在用国际化、数字化、智能化、品牌化的模式让企业掌握服装专业领域的高端技能 , 掌握与全球时尚同步、最前沿的设计理念的同时 , 也必须从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汲取精华并不断创新 , 迭代发展 , 为中国服饰文化引领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分页标题

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为行业领军的民族品牌的责任 , 作为经营管理者和服装设计师要清醒的认识到 ,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服装文化对未来服装发展和全球性时尚产业的影响 , 努力从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汲取养分 , 更好地拓展设计思路和空间 , 与时代结合 , 在设计出时尚风格的现代服饰的同时 , 更好地将民族服饰文化发扬光大 。
注释:
①杨蓓. "十从十不从"中的清代服饰制度考究. 《 中国知网 》,2014
② 语出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
③《史记·卷四·周本纪》:“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
④ 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德莫大于和 , 道莫正于中 , 能以中和养其身者 , 其寿极命 。”
另注:图片中龙袍和华服实物作品均为大杨服装文化展示中心版权所有 , 违法使用必究 。
作者简介:
吴 江 : 文化学者、大学客座教授、书法家、词赋作家、资深职业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