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大凌河之战中清军获胜不仅有明朝自身因素,清军改变战术也很重要

明清大凌河血战发生在崇祯四年(1631年)的八月六日清军围城 , 到十一月九日清军解围东去 , 历时三个月 , 最后以清军迫降大凌河城内明军 , 并且拆毁城池而终 , 宣告着明朝此次运用积极防御的战略压迫后金政权的行动以失败而告终 。
对于明朝来说 , 孙承宗接任死去的袁崇焕督师蓟辽 , 依然奉行着继续加强宁锦防线 , 步步为营 , 积极防御为主的战略方案 , 力图向锦州方向逐步推进 , 压迫后金的战略空间 , 说实话这对明朝来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 毕竟在野战无法与后金匹敌的情况下 , 堡垒战术也不失为良策 。而修筑大凌河城就是以此战略为基础所做的决策 。
大凌河城之所以修筑 , 首先是起于宁远巡抚邱禾嘉的进取之策 , 他当时提出了直取广宁、义州、右屯三镇的方案 , 但是身为督师的孙承宗却并不完全同意他的策略 , 指出广宁城早已被后金损坏不堪用 , 且广宁距离锦州和大海两百余里 , “广宁城旷而坏 , 去锦与海可二百里” , 陆运十分困难 , 且辽东兵力不足 , 能战之兵仅有6万余人 , 兵派少了恐怕还没等到救援就已经陷落 , 兵派多了又会造成巨大的后勤压力 , 且造成其他地方的守备空虚 。“如出三万据广宁 , 则直以三万有奇守九城 , 而三万人三月之粮 , 且二十万 , 未可不胫不翼而至 。”“如恐其据之堕之 , 即目前为计 , 则空九城以聚之一城 , 需乌合未练之众 , 惴惴于守 , 而甲马或未足战 。”

Array|大凌河之战中清军获胜不仅有明朝自身因素,清军改变战术也很重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而义州地处偏西 , 离广宁有一百二十里 , 距离过远 , 无法声援广宁 , 所谓“地忒偏西 , 去广宁百六十 , 绕山而东 , 难以窥广宁” , 不如先收复右屯 , 此地背靠大海可依托海运 , 离明朝控制区更加接近 , 易于屯兵聚粮 , 以此为进攻发力点 , “不妨为发轫之地” ,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右屯城破坏严重 , 需要重新修建方能使用 , 为了防止后金军在修筑过程中前来袭扰 , 就一定要修筑大小凌河城 , 以连接松山、杏山、锦州等要塞 , “而复右屯 , 必复大、小凌河 , 以接松、杏、锦州” , 他的意见得到了兵部尚书梁廷栋的支持 , 修筑大凌河城的决策得以落实 。事实上这种稳扎稳打的战略确实让后金产生了紧张感 , 当皇太极听说明廷修筑大凌河城并借机驻兵的消息后危机感油然而生 , 对诸贝勒表示决不能坐视明朝开疆拓土 , 威胁后金的战略空间 。“汗集诸武将谕曰:‘我等所居沈阳、辽东之地 , 原系我属乎 , 乃天赐予我 , 方得之也 。若不事征讨 , 坐视明国拓疆筑城、修治军械 , 得以完备 , 能使我等安居乎?’”
但是 , 好的战略也要靠人来执行 , 偏偏在修筑大凌河城的过程中 , 明廷内部可谓是幺蛾子不断 , 为大凌河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
第一 , 负责执行修筑计划的宁远巡抚邱禾嘉违背孙承宗的命令 , 自作主张 , 将大凌河城和右屯城同时开工 , 分散了人力物力 , 导致了工期延误 。“时承宗已复关内四城 , 复理关外旧疆 , 欲并力先城大凌河 。巡抚邱禾嘉违其节制 , 遂同右屯城并筑 。”
第二 , 决策游移不定 , 导致战起之日大凌河城兵力不足 , 粮食缺乏 。

Array|大凌河之战中清军获胜不仅有明朝自身因素,清军改变战术也很重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祖大寿督工修筑大凌河城的时候 , 兵部尚书梁廷栋去职 , 廷议腾起 , 非议“大凌荒远不当城” , 以兵部尚书熊明遇为首的反对者大凌河城的修筑会导致兵力分散 , 想以此作为战略发起点 , 收复辽东四卫(金州卫、盖州卫、复州卫、海州卫)很不现实 , 所以他建议停修大凌河城 , “止大凌功 , 檄班军回修蓟” , 以至于撤回班军一万四千人 , 守卫工地的石砫土司兵也撤去(此系笔者推测 , 《山中闻见录》提到撤去步兵万人 , 疑是石砫兵) , 而只留存粮万石 , 严重削弱了守备力量 。分页标题
当然 , 大凌河城之战后金之所以能获得胜利 , 不仅仅是因为明廷的失误 。因为后金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打法 , 重新进行战术调整而取得的战果 。
在大凌河城之战前 , 后金的打法是骑兵突击 , 野战争锋;诱敌出城 , 里应外合 。凭借这十六字诀 , 后金获得了一系列胜利 , 就比如说夺取抚顺、沈阳就是使用了这种战术 。明军经过一系列丢城失地的教训 , 再加上红夷大炮的列装 , 改变战术 , 来了个依托火炮 , 凭城固守 , 诱而不出 , 内无奸细 。一时间后金就开始屡屡吃瘪 。
就比如在宁远之战中 , 努尔哈赤的重步兵和攻城的楯车完全形同废物 , 红夷火炮“每发糜烂数重” , 对后金造成严重杀伤 , 努尔哈赤愤懑退兵 。

Array|大凌河之战中清军获胜不仅有明朝自身因素,清军改变战术也很重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而在宁锦之战后 , 皇太极依然使用传统打法 , 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锦州攻城战中 , 后金军“抬拽车梯、挨牌 , 马步轮番攻打西、北两面” , 城内明军以火器射打 , “打死夷尸填塞满道” , 皇太极攻而不克 , 移师宁远 , 没想到又一次碰壁 , 明军甚至敢于与皇太极背城野战 , 在宁远城下的野战中 , 后金军伤亡颇大 , 后金贝勒济尔哈朗 , 大贝勒代善之子萨哈廉、瓦克达俱受重伤 , 游击觉罗拜山 , 备御巴希战死 。在战斗之前皇太极曾经愤怒不已的说道:“昔皇考太祖攻宁远 , 不克;今我攻锦州 , 又未克 。似此野战之兵 , 尚不能胜 , 其何以张我国威也!”这句话集中体现了皇太极的无奈 。由于伤亡过大 , 不得已退兵 。“是役也 , 士卒阵亡甚众 。于初五日 , 大军自锦州还 。”
这两场战役让皇太极认识到两点 , 第一 , 攻打城炮结合的城池代价巨大 。其次、必须有相应的火力压制住明军来进行攻坚战 。所以 , 后金在攻打大凌河城的时候战术有了显著的变化 , 从战术上采用掘壕长困 , 围点打援 。在具体战斗中 , 发展火器部队 , 广泛采用红夷大炮 。
后金军一到大凌河城下 , 派八旗军四面包围 , 便开始挖壕筑墙进行长围 , 将大凌河城与外界隔绝 , “攻城恐士卒被伤 , 不若掘壕筑墙以困之 , 彼兵若出 , 我则与战 , 外援若至 , 我则迎击” 。“又环城四面掘壕 , 深广各丈许 。壕外筑墙高丈许 , 墙上加以垛口 。墙内距五丈余地 , 又环掘壕 , 广五尺 , 深七尺五寸 , 壕上铺秫 , 覆以土 。营外亦掘壕 , 深广各五尺许 。”

Array|大凌河之战中清军获胜不仅有明朝自身因素,清军改变战术也很重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此次攻打大凌河城 , 还令佟养性携带四十门红夷大炮、大将军炮参与大凌河围城战 , “其随营红衣炮、大将军炮四十位及应用挽车牛骡 , 皆令总兵官佟养性管理” , 将其火炮布置于“锦州大道而营” , 专门对付明朝援兵 。
在围城打援的过程中 , 红夷大炮发挥了重要作用 , 明军大凌河城外各台堡被后金所携带的红夷大炮一一扫荡 , 就比如说大凌河城外的最大台堡“于子章台” , 就因为被连续炮击三天而陷落 , 后金击垮城外台堡 , 不但消灭了可能的外援 , 还从台堡内获得了大量的粮食 , 补充军需 , “士马饱腾” , 支持了后金的围城作战 。
其次 , 在阻击明军的援兵过程中 , 红夷大炮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 九月二十四日 , 明监军道张春会同吴襄、宋伟率四万军队来援 , 皇太极亲率骑兵向明军进攻 , 明军发射枪炮还击 。宋伟营栅坚固 , 一时难以攻入 , 于是转攻吴襄大营 , 佟养性指挥炮兵助战 , 不断轰击明营 , 导致了明军溃败 。
可以说此次大凌河会战如果没有装备红夷大炮 , 战局不会那么顺利 。《清太宗实录》就说:“以是久围大凌河 , 克成厥功者 , 上创造红衣大将军炮故也 。自此凡遇行军必携红衣大将军炮云 。”分页标题
【Array|大凌河之战中清军获胜不仅有明朝自身因素,清军改变战术也很重要】明军屡次增援失利 , 以此次失利兵员损失最为严重 , 明朝无力再派援兵 , 听凭大凌河城束手待毙 。留守大凌河城的明军在求援无望 , 城内缺粮人相食的状况下 , 不得已出城投降 , 此战不仅使明军步步为营的计划流产 , 更使明军的辽东军精锐部队受到了惨重损失 , 更有一大批文臣武将投降皇太极 , 在未来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