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有思|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


_本文原题: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
在b站发布宣传片《后浪》的一个月后 , 快手发布了名为《看见》的宣传片 。
与《后浪》截然不同的是 , 《看见》以平民化的路线展开叙述 ,同时以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表现了普通人的平凡乐趣 。 与走精英化路线 , 甚至显得有些失真的《后浪》相比 , 《看见》则多了几分真实感 , 因此也获得了更多的正面评价 。

交大有思|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
本文插图
“有人说带着偏见看世界才有看世界的方式 , 可看待世界不需要预设任何方式 。 野花山间无畏盛开悄无声息 , 如果他有被看见的权利 , 他也能收获遥远他乡的喜欢 。 ”
——《看见》
1
后浪们所看不见的......
这样的评价 , 放在人人对土味文化嗤之以鼻的过去 , 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 借助这支为土味文化发声的宣传片 , 许多人也开始对以快手为代表的土味文化产生改观与思考 , 主流文化受众也似乎开始接受土味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

交大有思|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
本文插图
主流文化与土味文化 , 这两种曾经产生冲突的文化就好像“正式和解”了 。 不过 , 主流从排斥 , 到接受 , 再到吸纳亚文化 , 并非一朝一夕的改变 , 而需要经历漫长的接触过程 。 而这仅仅是土味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 一个瞬间而已 。
2
“何为土味”?
谈土味文化还得先从词源谈起 。 据语料库考证得 , “土味”一词最早在90年代初的官方报道与某些乡土短篇小说出现 , 为“乡土味”一词简缩而得 , 意为本土化程度高 ,强调富有地域特色 。
词源
文件名 当代报刊1994年报刊精选04.txt上文 她姥姥每月也能在乡里领到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 再加上亲属朋友的支援 , 她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当前句 党育新的穿着打扮没有一点 土味 , 尽管这几年她没离开过乡村老屋 。下文 笔者见到她时 , 她上穿一件果绿色的防寒服 , 裤子是一条黑料子的 , 脚上蹬着一双“雪地鞋” , 骑着一辆崭新的“飞鸽” 。 在穿戴上 , 她姥姥何占容 , 五大爷王春祥生怕委屈了她 , 所以每当她需添置什么衣服时 , 他们总是把钱交给她 , 让她自己上商店赶时兴的买 。 党育新在学校同样享受着优厚、特殊的待遇 。注:以上来自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 , 其中有的短视频在跨平台转载的形式下 , 不断地经历病毒式传播与二次创作 。 于是 , 在乡镇农村用户和网络短视频共同催生下 , 一种名为“土味文化”的网络亚文化便 应运而生 。
所谓的“土味” , 不仅代表了这些短视频所具有的乡土特色 , 也衍生出了代表其粗糙、鄙俗一面的含义 。 在某些语境下 , “土味”一词甚至 完完全全概括了这类文化的草根精神 。
3
社会转型的烙印
土味文化也 不仅仅是一系列视频风格的概括 , 而是一种代表了信息时代更迭的文化现象 。 但类似的现象 , 事实上在要远早于短视频元年时便已出现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和QQ空间一同流行起来的杀马特文化 。 新时代的“土味文化” , 则借助了短视频的东风发扬光大 , 并被 冠以一个颇有嘲弄意味的名字 。
虽然如今已难以再现当年的杀马特文化 , 但当下的“土味文化”与当年的“杀马特文化”一样 , 两者以在城市发展中被边缘化的乡镇青年为主体 , 继承了叛逆而朴素的精神内核: 借助信息传播的力量 , 以粗糙的形式反抗传统与主流 。

交大有思|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
本文插图分页标题
故本质上 , 这些亚文化可以看作是边缘化群体利用传播媒体的发展 , 来扩大本群体及文化的话语权与代表性 ,以唤醒群体的情感共鸣 。
***时代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精英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全球化与信息技术发展消解了文化间的冲突排斥;人们的观念日趋多元、包容;信息传播的技术门槛也在逐步被消解 , 以至于凭借个人力量就能拍摄编辑视频 , 于是 每个人都被给予了远大于以往的表达权 。

交大有思|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
本文插图
当乡镇青年拥有了低成本短视频的阵地 , 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便逐步受到了来自边缘群体与亚文化的 反抗与冲击 。
综合来看 , 这些视频大都制作成本低 , 无专业团队背景 , 道具粗糙 , 场景布置随意;语言及传递的观念本身可能就带有粗俗的特点 , 甚至在逻辑上可能都无法自洽;题材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 但大都以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 。 从中既能看到边缘群体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嘲解 , 也能看到对主流文化建立的强大秩序的反抗 。
4
狂欢后 , 该何去何从?
习惯于小布尔乔亚式精致的城市阶级 , 根本难以欣赏那些颇有粗制滥造之嫌 , 甚至低俗的“土味文化” 。 但这些土味文化又随即被专门的搬运账号 ,以解构式的解读方式 , 带入了城市阶级的视野中 。
土味视频在这种另类的解读下 , 被赋予了本不属于他们的世界观与情节 , 以主流文化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被主流文化所接纳 , 成为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拼接而成的二次创作 。某种意义上 , 这些搬运账号无形中使以土味文化为中心的群体狂欢成为了可能 , 并促使打破了其与主流文化的隔阂 。

交大有思|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
本文插图
土味文化所代表的 , 不仅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 , 还有社会转型为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一种网络亚文化的背后 , 也必定是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一种缩影 。 当乡村开始城市化进程时 , 文化也随之更迭:当原有的乡土文明逐渐被外来的城市文明所更替 , 乡土文明也不再适用于应付现代社会 。 但于此同时 , 趋于消失的乡村文明也在引发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应该在当下对城市文明有所取舍地吸纳 , 还是要一昧地抛弃“落后野蛮”的乡土文明?
Quo vadis——君往何处行?
这样的思考可以说构成了土味文化的核心所在:一方面 , 土味文化所展现的就是对具有原始乡土特点的人物与生活场景的赞美;而另一方面 , 土味文化的所效仿的对象、主题 , 大都与主流影视剧事出同构 , 可看作是一种 经过极端化处理的效仿 。
土味文化的审丑狂欢便在这样的矛盾中展开了:一方面 , 表现出乡镇青年对乡土气息的依恋情结;另一方面 , 又表现出对精英文化的盲目追随 。 以低成本的方式追随所谓的城市文明 , 注定要依靠消费下沉的力量 , 拙劣地效仿被城市精英所摒弃的形象 ,最终也将因为城乡青年的社会距离 , 而止步于过时的形象符号中 。
5
从误解到理解 , 从抵抗到和解
某种意义上 , 土味文化的出现 , 借助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力量 , 消弭了传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隔阂 , 让直白而草根的“另类声音”得以传播 。 另一方面 , 它又以 不同于主流审美的观点 , 以打破审美疲劳的姿态 , 融入了当下的主流文化 。
同时 , 土味文化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 , 正因如此 ,土味文化本身带有一定的夸大和虚假 , 也不免带有某些低俗、过时的成分 。 所以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误解为庸俗的产物 , 被主流文化的受众加以抵制 。

交大有思|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但好在时间逐渐消解了这种误解 , 主流文化也在逐步吸收、接纳土味文化的成分 , 以主流文化的方式加以改造、发展 , 因此越来越多的原生态视频作品也走进了大众视野 。
有的人借助短视频的窗口展示窗外的世外桃源 , 有的人以视频为载体展示朴实的乡野生活 , 有的人架起镜头记录自己挥洒汗水……土味文化的兴起 , 给予了这些或许本该一辈子默默无闻的人很多际遇 , 也让那些或许一辈子都走不出自己圈子的人看到了更辽阔的世界 。
6
浪潮中的呼声
虽然土味文化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处在风口浪尖上 , 但这背后代表的的城乡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依旧会持续存在 。 即使这样 , 我们依旧能看到代表边缘群体的新式亚文化 , 像如今的土味文化一样不断涌现 ,在代表被声浪淹没的人群在发声 , 在主流文化的霸权下写出批判的符号 , 在时代的浪潮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交大有思|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
本文插图
通俗与高雅并不属于道德观念的批判范畴 , 而属于艺术门类的区别 。 两者都能产生杰出的艺术作品 , 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 因此无需过分吹捧或批判其中一方 。
多元的社会不止是精英的声音 , 更多的则是小人物们的喜怒哀乐 。 通俗与高雅的存在 , 都代表了这些不同的声音 。 在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准则下 , 两者的共存 , 想必也能为我们的文化增添更多丰富多彩的笔触 。
FIN
文、编 | 詹子颀
【交大有思|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图 |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