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原创 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明朝的招安为什么会屡屡失败?

_原题是:农民起义烽烟四起 , 明朝的招安为什么会屡屡失败?
明朝以前 , 招安可以说历代皆有 , 尤其是两宋 。不过 , 两宋虽然招安次数频繁 , 但其时社会矛盾仍以民族矛盾为主 , 因此无论是就招安的规模还是影响来讲 , 均不能与此后的明朝相提并论 。
明自正德时起 , 奸佞当道 , 社会矛盾激化 ,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其中尤以刘六、刘七等人举事影响为最大 , 他们先是同意负责镇压的马中锡采取的招抚策略 , 后又叛归山林 , 最终在王守仁的主抚之策下 , 才最终使叛乱得以平定 。

Array|原创 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明朝的招安为什么会屡屡失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代农民起义至崇祯朝达到高潮 , 《明史》称其时“群盗满山 , 四方鼎沸” , “盗贼之祸 , 历代恒有 , 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 。这些举事的义军首领 , 不少直接受到了《水浒传》招安思想的影响 。张献忠始初起义 , 明确表示图的就是“异日招安” 。
但是由于对朝廷招安诚意的疑虑 , 加之从《水浒传》悲剧结局中吸取的教训 , 明末各路义军虽表面声言效仿宋江之招安与忠义 , 实际仅将其作为斗争的策略罢了 , 那种死心塌地且毫无条件地接受招安少之又少 。而当时明廷“委政者非庸即佞 , 剿抚两端 , 茫无成算” , 这就使得明末招安问题比此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更为突出 , 当然影响也更大 。

Array|原创 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明朝的招安为什么会屡屡失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崇祯三年(1630年)义军初起时 , 负责剿抚的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即主抚 , 但招安效果差强人意 , 杨鹤最终也因所抚义军的再度叛变 , 以主抚误国罪下狱论死 。实际上此次招安来自上意 , 杨鹤只不过是这一策略的执行者罢了 。崇祯四年(1631) , 朱由检在询问山西按察使杜乔林流寇事时 , 便已表示“寇亦我赤子 , 宜抚之” 。因此 , 在该年批给杨鹤的招降奏章中 , 即明确指示他“相机招安、允协朕意” 。此次招安失利 , 使崇祯帝有所悔悟 , 负责核奏此案的吴甡 , 事后说:“先剿而后抚 , 歼厥渠魁 , 胁从罔治 , 古帝王讨贼定案 。今渠魁借招安为名 , 给札予官 , 反杀胁从 , 戮良民 , 以克功级 , 天下之祸有决裂不忍言者 。前此塘报多蒙蔽 , 上始知言抚者误 , 谕督抚镇道等官如按臣言 , 歼渠散党 , 毋再蹈覆辙” 。
明末农民起义自杨鹤主抚而始盛 , 然而继之“专办流贼”的陈奇瑜 , 似乎并未从中吸取教训 。初剿成功 , 陈奇瑜即以为“湖广贼尽 , 鼓行而西 , 谓贼不足平也” 。官军四集 , 义军十分惧怕 , 遂“悉遁入兴安之车厢峡 , 诸渠魁李自成、张献忠等咸在焉 。峡四山巉立 , 中亘四十里 , 易入难出 。贼误入其中 , 山上居民下石击 , 或投以炬火 , 山口累石塞 , 路绝 , 无所得食 , 困甚 。又大雨二旬 , 弓矢尽脱 , 马乏刍 , 死者过半 。当是时 , 官军蹙之 , 可尽歼”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歼敌机会 , 然奇瑜无大计 , 又本主抚 , 在左右将帅的怂恿下 , 遽许李自成、张献忠的伪请降 , “先后籍三万六千余人 , 悉劳遣归农 。每百人以安抚官一护之 , 檄所过州县具糗粮传送 , 诸将无邀挠抚事 。诸贼未大创 , 降非实也 。既出栈道 , 遂不受约束 , 尽杀安抚官五十余人 , 攻掠诸州县 , 关中大震” 。若从此后义军发展的情况来讲 , 此次李自成与张献忠的侥幸逃脱 , 恐怕是最令明廷士大夫扼腕痛惜的 。
【Array|原创 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明朝的招安为什么会屡屡失败?】
Array|原创 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明朝的招安为什么会屡屡失败?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初史家査继佐称:“贼始于杨 , 亦烈于杨 。前则恇怯图苟安养寇是也 , 后则增饷敛怨 , 因而长乱 。养寇在一方 , 长乱满中原矣……鹤与嗣昌生不凡 , 是奇误也 。夫既误 , 虽奇亦庸 。庸而误 , 误小;以奇而误于庸 , 误大” 。杨鹤与杨嗣昌父子前后主掌明末剿抚大局 , 竟皆主抚 , 一养寇患成 , 一令大局崩坏不可收拾 , 确实是“以奇而误于庸 , 误大” 。杨嗣昌本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 , 征剿之初 , 颇见功效 , 京军屡捷 , 义军颇惧 。然援引倚任熊文灿 , 文灿实无才 , 居官福建、两广时 , 以招降海寇叙功升迁 , 曾因招抚刘香损官折将 , 崇祯责其“贼渠受抚 , 自当听其输诚 , 安得登舟降体?督臣节制何在?”
受聘杨嗣昌后 , 熊文灿仍效故技 , 以招抚为主 , 杨嗣昌心虽非之 , 既已任之 , 亦不得不在崇祯帝前曲为之解 。“文灿下令 , 杀贼者偿死 。贼不肯从 , 则赍金帛酒牢犒之 , 名曰‘求贼’” 。张献忠等人穷蹙之下 , 纷纷请降 , 文灿遂上言:“臣兵威震慴 , 降者接踵 。十三家之贼 , 惟革、左及马光玉三部尚稽天诛 , 可岁月平也” 。但张献忠等人并非真降 , 不过借此请饷、请官、请地、请关防而已 , 文灿悉与之 。杨嗣昌当初建议崇祯皇帝加饷 , “本藉以剿贼 , 文灿悉以资抚” 。“献忠列军状曰请备遣 。既而三檄其兵不应 , 朝野知献忠必叛也 。其后 , 汝才降 , 不肯释甲 。及进忠、万庆等并降 , 文灿以为得策 , 谓天下且无贼也 。五月 , 献忠遂反于谷城 , 劫汝才于房县 , 于是九营俱反 。初 , 均州五营惧见讨 , 自疑 , 相与歃血拒献忠 , 无何亦叛去 。”熊文灿虽在崇祯的震怒之下 , 坐大辟弃市 , 但明朝因此败局已定 , 无可挽回 。

Array|原创 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明朝的招安为什么会屡屡失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杨嗣昌、熊文灿主抚失败后 , 明廷山河日下 , 很快覆亡 。在此种情势下 , 人们对明末招安误抚的反思 , 已不仅仅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上 , 更多的是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叹与痛惜 。其实明末的招安失败 , 重要的是明末的招安不仅贯穿始终 , 且具左右整个战局的力量 。更有甚者 , 明廷当政者虽前后皆主招安 , 但事先并无周密计划 , 亦不详察真伪 , 具体实施更是形同儿戏 , 不但未能借此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 , 很多情况下反为义军所利用 , 成为其发展壮大的有利条件 。因此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农民战争史上 , 明末的招安误抚堪称绝无仅有 。